陳忠實:跨越文學的史料品格——《一號文件》讀記

央視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黃土高天》根據莫伸長篇報告文學《一號文件》改編

陳忠實:跨越文學的史料品格——《一號文件》讀記

跨越文學的史料品格

——《一號文件》讀記

陳忠實

第一眼看到《一號文件》這部書的名字,我竟不無心顫地驚詫。且不說我是寫農村題材,自然到本能地關注農村現實的作家,即使作為當代社會的任何一種角色,都會對“一號文件”產生敏感。這是因為,1982年中央第一次發出“一號文件”,徹底結束了中國農村延續近30年的舊體制,為億萬農民打開了一條活路,也奏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連續5年的5個“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村改革的切合實際的指導方針,對於農村的發展乃至對整個社會改革的促進和影響,其意義無可估量。30年後回看紀實文學《一號文件》,我更多了一種經歷者的萬千感慨,由衷地對成就這部具有歷史意義傑作的人深感欽佩。我之所以“且不說”作家的身份,是因為1982年的第一個“一號文件”下達時,我是貫徹和實施“一號文件”的一名政府工作人員。1982年春節過後,我被灞橋區政府派到渭河邊一個公社(即現今鄉鎮)宣傳並實施“一號文件”精神。我和另一位幹部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宣講“一號文件”,然後再一個村子接一個村子地把土地分給農戶耕種,把集體飼養的牲畜分給農戶單獨餵養……今天再讀莫伸的《一號文件》,30年前在渭河邊走村串戶“分田分地分牛馬真忙”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難免發生既是個人人生,又是生活演變的歷史性慨嘆。

陳忠實:跨越文學的史料品格——《一號文件》讀記

紀實文學《一號文件》裡所寫的,多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對極左僵化的公社體制下,農業生產停滯不前乃至屢遭破壞,多了一分思考且提出改善意見。然而他們卻幾乎無一例外地遭遇打擊迫害,以至死亡,釀成人生悲劇。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更廣泛的意義上是民族和國家的悲劇。設想戶縣的陳冏臺和後來的楊偉名的建設性意見若能獲得採納且得到推廣,所謂“三年困難”餓死無以數計的人的悲劇性災難,肯定會減輕幾分……我讀到這些典型的人和事的時候,很自然地意識到,恰恰是他們和他們當年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和無所畏懼的行為,使得“一號文件”的誕生和實施成為必然,儘管那是在30年之後。

“一號文件”把中國鄉村發展的出路,導引到了符合中國實情的也是科學思維的道路上來。紀實文學《一號文件》裡記述的諸多典型的人和事,都以其鮮活生動,尤其是無可置疑的真實性,證明了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決策的英明。這樣也就奠定了《一號文件》這部紀實文學獨有的史料性品格和價值,對於當代和未來那些想了解中國發展道路的人來說,它將是一份珍貴的原生態資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伸成就了超越文學的功勳性創作。

陳忠實:跨越文學的史料品格——《一號文件》讀記

讀著紀實文學《一號文件》,我曾幾次發生某種頗為刺激的自愧性心理反應。莫伸寫到的幾個人和幾件事,我也曾接觸過,原想做點文章,卻未能做成,留下遺憾。譬如他寫到萬里在安徽率先搞農村體制革命,我也曾去那裡作過採訪;再如姚生泉的日記體著作《中國農村變革實錄》,我也曾認真閱讀過,儘管獲益匪淺,卻無作為。尤其是莫伸在《一號文件》開篇首章所寫到的戶縣楊偉名的事蹟,讓我竟有一種衝撞性的感受。幾年前我曾專程住到戶縣瞭解楊偉名的事蹟,確也獲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卻終於未能有所作為,至今覺得遺憾。讀到《一號文件》裡關於楊偉名的文字,我感到欣慰,一個具有科學思維又兼無畏品格的堪稱偉大的關中農民楊偉名,得到了張揚,我因此而感謝且欽敬莫伸。

讀著這部60餘萬字的著作,我又想,莫伸該下了多少功夫!他審視一個個寫作對象時的縝密思維,他嚴謹的文字,姑且不論,單是要蒐集如此豐富翔實的資料,得跑多少路,翻多少檔案,找多少人敘談——況且多是業已過去多年的生活事件,紀實文學又容不得一個想當然的細節,單是能夠攤出如此功夫具備如此毅力,單是他的創造精神,就令我欽佩敬重了。在我的印象裡,莫伸不在農村題材寫作的作家行列,突然拿出一部中國農村發展歷程的《一號文件》,足以見得他的知識的寬泛,也足以見得他“為生民立命”的精神境界。

陳忠實:跨越文學的史料品格——《一號文件》讀記


陳忠實(1942年——2016年),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著有《到老白楊樹背後去》《初夏》《四妹子》《告別白鴿》等作品。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等全國重要獎項,《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