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醫保改革路徑:實現“三醫”良性互動

20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醫療保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眾多業界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新醫保、新發展”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醫保改革20年來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的改革路徑何在?與會專家就一系列外界關心的問題建言獻策。

20日舉辦的論壇吸引了近300名業界專家學者代表參會。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名譽會長華建敏,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鬍靜林,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餘豔紅,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王東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國家信息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楊國勳等人出席會議。

鄭功成在發言中回顧了中國醫保改革20年來取得的成績。他強調,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用勞保醫療、公費醫療、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覆蓋全民,經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艱辛探索,發展到用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三大制度覆蓋全民。

他分析稱,近20多年的改革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現了新舊醫保制度的全面轉型;二是構建了穩健的籌資機制,支撐醫保制度長久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雄厚;三是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疾病醫療後顧之憂持續減輕。

鄭功成同時強調,在肯定醫保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必須看到,當前的醫保制度雖然已經覆蓋全民,但並未最終成熟、定型,還存在著諸多制度性缺陷,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建成公平、可持續的全民醫保制度。

在談及實現醫保與醫療、醫藥“三醫”良性互動問題時,鄭功成說當前的重點是“三醫”之間要明晰各自的責任,在優化各自制度安排的同時,重點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醫藥流通改革,以為全民醫保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撐。

鄭功成表示,當務之急是有效促進患者的分級診療,前提是醫療衛生資源佈局必須合理且將重心放在強化直接面向人民群眾的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及全科醫生的配置,同時建立有約束力的基層首診制;同時,發揮醫保部門在藥品與醫療器材採購中的作用,通過談判、招標等機制使藥品與醫療器材的價格控制在合理範圍,從根本上解決患者向大中城市集中、向大醫院集中的逆取向,以及過度醫療、藥價虛高、重複檢查等現象。

王東進在發言中強調,目前要牢牢抓住醫保體系建設的新特點、著力點和著重點。

他認為,未來的工作應當著力解決四個方面的實際問題,這其中包括:三醫聯動改革問題;基本醫保制度完善問題;2009年“新醫改”以來,“大病保險”、“異地就醫”、“醫保扶貧”等政策舉措,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始料不及的問題;醫保管理機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

除了上述觀點,如何讓醫保治理手段由人治向法治轉變也是與會代表關注的一個重點。

“要讓醫療保障制度步入法制化的軌道,因為制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才是牢靠的。”華建敏在發言中強調。

對此,鄭功成也表示,應儘快啟動制定《醫療保障法》,以國家醫療保障局為執法主體;同時儘快制定《醫療保險條例》等行政法規,以為全民醫保制度提供法律依據,以此確保制度的統一性,並確保制度不被地方行為扭曲。(記者 張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