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第一份重磅經濟數據 小新與您共同關注

鸡年第一份重磅经济数据 小新与您共同关注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佈的2017年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3%,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從13個分項指數來看,同上月相比,原材料庫存指數與上月持平,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出廠價格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有所下降,其餘7個指數均有所上升。其中,上升的指數升幅均在1個百分點內;下降的指數中,只有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出廠價格指數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其餘指數降幅均在1個百分點內。

PMI是什麼?從這份數據中,我們能解讀出哪些信息?

雞年的第一份重磅數據,值得關注!小新與您一起研究——

說明

PMI是什麼?

主要指標解釋

採購經理指數(PMI),是通過對企業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結果統計彙總、編制而成的指數,它涵蓋了企業採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是國際上通用的監測宏觀經濟走勢的先行性指數之一,具有較強的預測、預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PMI高於50%時,反映製造業經濟擴張;低於50%,則反映製造業經濟收縮。

計算方法

製造業採購經理調查問卷涉及生產量、新訂單、出口訂貨、現有訂貨、產成品庫存、採購量、進口、購進價格、出廠價格、原材料庫存、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生產經營活動預期等13個問題。對每個問題分別計算擴散指數,即正向回答的企業個數百分比加上回答不變的百分比的一半。其中出廠價格指數於2017年1月起發佈。

解讀

2017中國經濟開局良好

平穩擴張供需均衡

雖比上月微落0.1個百分點,但1月份製造業PMI依舊追隨前3個月的腳步,保持在51.0%以上,延續平穩擴張態勢。

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認為:“1月份PMI指數小幅下降,但生產指數繼續保持在53%以上的較高水平,工業運行繼續保持在景氣區間。產成品庫存、採購量、進口等指數均有提高,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提高。表明工業企業對未來市場前景預期比較穩定,對春節後的生產經營所做準備比較充分。綜合研判,2017年經濟運行有望平穩開局。”

從供給和需求來看,1月份PMI中,生產指數為53.1%,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2.8%,回落0.4個百分點。兩指數仍保持在53%左右相對較高水平,明顯高於去年同期。

從進出口來看,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50.3%和50.7%,分別高於上月0.2和0.4個百分點,均小幅回升且連續3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

從企業預期來看,1月企業預期指數為58.5%,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相比去年同期高出7.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指出,受春節假日因素影響,製造業生產和市場需求增速有所放緩,但供需仍然保持穩定增長。PMI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平穩運行。

“2017年經濟開局良好,延續了去年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供需基本面平衡、經濟結構優化、外貿進出口穩步回升、企業預期良好,這些都釋放著積極的信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說。

製造業邁向中高端

在1月份的數據中,高技術製造業PMI為55.7%,比上月上升1.9個百分點,明顯高於製造業總體水平。趙慶河認為,高技術製造業呈現加速擴張態勢,“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持續加快”。

“生產指數回落,主要表現在高能耗企業和過剩產能方面,高技術製造業不降反升,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徐洪才指出。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2016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工業企業效益呈現明顯好轉態勢,其中一大表現就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的利潤增長加快。2016年,裝備製造業利潤增長8.4%,增速加快4.4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利潤增長14.8%,增速加快5.9個百分點。

徐洪才說:“高技術製造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是積極的,其增長速度遠高於GDP增速和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技術製造業規模和體量還不大,將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空間。中國正在經歷新舊動能轉換,新的動能尚在培育之中。未來還要主動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全球的產業分工與重組當中,向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推進高科技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的升級。”

展望

去舊產能與培育新產能同步並舉

2017年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年,必須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2016年,中國進入“去產能”的開局之年。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去產能戰役率先在鋼鐵、煤炭兩大行業打響。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國提前完成了2016年全年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任務,累計去化鋼鐵產能4500萬噸,煤炭產能2.5億噸;至去年年底,鋼鐵、煤炭去產能安置的職工已經接近70萬。同時,在需求側穩增長措施的綜合配合下,推動鋼鐵、煤炭價格企穩回升,有力支持了行業經營績效的好轉,也為這一輪景氣向中下游行業擴散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的去產能也在自覺推進,主動減量、優化存量、引導增量。

G20與新興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認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仍是去產能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能源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推進重組兼併、破產清算等,處理“殭屍企業”一定要堅決果斷。

當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包括去產能,也同樣需要培育新的產能,即“育新”。正如專家所言,“去產能,不是去行業,也不只是一個總量問題,還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要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去產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落後產能的去化是為了給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通過提高有效供給,為我國經濟在更高水平實現再平衡打下堅實基礎。”

2017年去產能,在“去舊”的同時,還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要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現有的供給質量和水平。

內容來源: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人民日報海外版、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