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世宗拒絕聯合伐周,北漢世祖五路進兵征討郭威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138篇

續:《 》

1

北漢乾祐四年(公元951年)2月, 登極不久的世祖劉崇效法他老哥後漢高祖劉知遠,改名“劉旻”。劉知遠建國後就改稱“劉暠”,如今兩人名字都鑲個“日”,以示一脈相承,帝位正統。

皇子、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近衛軍總司令)劉承鈞率百官上表朝賀,君臣和樂之時,受命訪遼的國使李鋋歸來。劉旻屏退眾人,只留下劉承鈞和宰相鄭珙、趙華,令李鋋入見。

李鋋回奏,遼世宗耶律兀欲明確拒絕了聯兵伐周的提議。兀欲稱,各部休整不足一個月,又值春初,馬力不健,不便出兵。

遼世宗拒絕聯合伐周,北漢世祖五路進兵征討郭威

劉承鈞恨恨說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我朝應承供給糧料軍需,遼人還要如何?大不了滅掉逆賊郭威後,再重金酬謝!”

李鋋躬身答道:“臣到百泉湖時,郭威的使節朱憲已在遼帝帳中多日……”

!他的話還沒說完,北漢君臣心中大驚,趙華截住話頭說道:“所謂‘馬力’純是推搪之辭,遼人之心叵測。雖然遼兵一向在秋高馬肥時入塞,但春日南牧也不是沒有。當年遼太宗攻入東京汴梁不就在正月初一?只怕他一意同郭威結盟,則我大漢危矣!”

劉崇臉色沉重,轉頭問鄭珙道:“先生意下如何?”

鄭珙正在遲疑中,見劉崇問起,忙稟道:“微臣揣測,遼人與郭威兩次對壘,互為仇讎。即使都有圖謀我朝的野心,恐怕也是各懷鬼胎,結盟倒也未必。遼帝是不是想持兩端之策,觀望風色?”

劉崇問道:“怎麼講?”

鄭珙起身侃侃而談:“天福元年,晉高祖石敬瑭被唐軍重重圍困。七月遣使赴遼請援,遼軍大舉直入雁門,卻已是九月之後。遼太宗姍姍來遲,就是要看晉高祖是否有一戰之力。倘若太原勢危,遼軍既無內應,又失地利,自然不會同唐軍死戰。正因為太原歷經數月輪番攻打,仍固若金湯,合兩軍之勢,足以破唐,遼太宗才揮兵前來。”

劉崇撫膺道:“朕明白了。遼帝託辭不出,是擔心我朝兵甲不銳,虎賁不雄。假如我軍旗開得勝,他們必會旌旗南向。”

2

鄭珙的猜想大致不錯,遼朝百泉湖會議確實達成了類似決議。

是否響應北漢,官階最高的北、南院樞密使耶律安摶和高勳含糊其辭。南院大王耶律朗五力主進兵,惕隱耶律頹昱、泰寧王耶律察割、左皮室詳穩耶律撒給附議,北院大王耶律胡離軫和右皮室詳穩耶律屋質反對。

當年,朗五為滅晉急先鋒,滹沱受降、躍馬入汴,氣吞萬里如虎;不料晉亡之後,他先兵敗河陽,復棄守汴梁,繼而狼狽逃出鎮州。對陣正規晉軍百戰百勝,反被中原百姓洶湧的反遼浪潮逐走,朗五自以為輸得不明不白,鬱悶無比,因此急欲復仇。

頹昱極力贊成。他飽讀漢書,通曉掌故,給出的理由是,河東形勝,王氣沛然。

隋末以來,自太原東進的,如唐高祖李淵、後唐莊宗李存勖、後晉高祖石敬瑭直至後漢高祖劉知遠,均如願建國稱帝。以此看來,郭威的周必不長久。

遼世宗拒絕聯合伐周,北漢世祖五路進兵征討郭威

太宗皇帝扶植石敬瑭反唐,將燕雲十六州收入囊中。我朝出兵襄助劉旻伐周,他必定感恩戴德,到時可令他割讓河朔相謝。

何況,劉旻比之石敬瑭,兵力遠勝;我軍刻下軍勢又強於太宗時;郭威作戰也遠遠不及後唐末帝李從珂。太宗能扶晉滅唐,今日大遼一樣可以扶漢滅周!

頹昱慷慨陳詞,兀欲頗為所動。不過,最終還是採納胡離軫和屋質的意見,按兵不動,靜候漢、周自行開戰。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時機成熟,再作雷霆一擊。

3

劉崇給名字鍍金時,後周太祖郭威也在改名字。他自己沒改,強令一大票從龍功臣改。

隨他入京兵諫的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改郭崇、步軍都指揮使曹威改曹英、鎮寧軍節度使李洪威改李洪義。還有一位,手撕杏黃旗替郭威“黃袍加身”的李榮改稱李筠,因為犯了皇子郭榮的諱。

遼世宗拒絕聯合伐周,北漢世祖五路進兵征討郭威

正在“鹹與維新”之際,突然接到建雄軍節度使王晏的緊急軍報:河東賊酋劉承鈞兵分五路,攻打晉州。(待續)

參考書目: 脫脫等《遼史》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