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有興趣的自己可以對比一下秦始皇陵金字塔封土和

兵馬俑坑,銅車馬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及目前發現的200多個陪葬坑

的佈局關係,在對比一下計算機主板的佈局,你就會驚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昨天晚上看了一下秦陵佈局,越看越眼熟,越看越不對勁,查了一下資料,

現在只是驗證了一下司馬遷《史記》記載的是否有水銀,對其他化學成分還無化驗。

嚴重懷疑有稀土成分,傳說這封土是從咸陽運來的,還在鍋裡炒輸過。

請問黃土為什麼還要大老遠幾十公里從咸陽運來呢?

呵呵~~話不多說,你們自己看自己對比吧。

這是秦始皇帝陵平面圖。

秦始皇陵地宮的佈局圖: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沒有去過秦始皇陵的人根本不可相信他有多大。

沒有去過秦始皇陵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有多大,我去過5~6次了,每次都覺得太震撼,

很奇怪李斯為什麼要這麼設計,金字塔封土和200陪葬坑的距離之大,方向之奇怪是令人不可思議的。

總重要的是有的陪葬坑他不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它竟然是凸凸或者刀把行的。

下面我簡單的列舉幾個陪葬坑。

1 秦始皇帝陵金字塔封土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2 兵馬俑坑

兵馬俑·陪葬坑有多大大家都知道吧,共有四個陪葬坑,然而這只是真哥哥秦陵200多個

陪葬坑的冰山一角。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兵馬俑1 2 3 號坑的平面圖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看看這冰山一角的佈局難道不奇怪嗎?

1號坑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為什麼兵馬俑1號坑坑邊緣是這個樣子的?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為什麼2號坑是這個形狀?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為什麼3號坑是這樣子?最奇怪的是4號坑居然是空的。

2 3 號坑有點像這個電路板這個部位呀。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藍色的是銅車馬陪葬坑,距離紅色圈裡的兵馬俑坑2公里遠,銅車馬在封土的旁邊,這一圈密佈幾十個

陪葬坑。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3 銅車馬坑

4 秦陵珍奇異獸坑

5 馬廄坑

6 半裸俑坑

7 石鎧甲坑

這些陪葬坑繞著金字塔排列著,但是看著完全沒有章法,

這和嚴謹的秦始皇和李斯來說有點格格不入,這麼浩大的工程為什麼這麼佈局呢?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太他媽像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下圖白色點的地方都有東西,為什麼這麼佈局,

秦始皇這是要幹什麼?造這麼大個電路板要給誰聯絡?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秦陵珍品的殿堂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在古城西安東側35公里處的驪山腳下,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這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佔地兩萬多平方米,主要展出的是距今兩千二百多年的陶質兵馬俑,他們模擬古代軍隊的編制,組成了一支龐大的地下軍陣,用以捍衛冥冥之中的秦始皇。

按照陶俑出土的密度推算,三座俑坑全部發掘完畢,可出土陶質兵馬近8000件,戰車百餘乘,兵器數十萬件。其中,最大的是一號坑,內有六千多件兵馬俑,俑坑最東端站立的三排武士是秦軍的前鋒,而分別向南向北的兩排是軍陣的側翼,中間38路向東的縱隊是秦軍的主體。他們駕戰車,握兵器,嚴陣以待。二號坑可出陶質兵馬一千三百多件,這是一個由車兵、步兵、騎兵、弩兵聯合編組而成的曲尺型軍陣,他們即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以適應戰場上的瞬息萬變。三號坑最小,只有520平方米,內有武士俑68件,陶俑相向排列成儀仗隊形,並且出土有祭祀祈禱留下的鹿角、獸骨等物,這裡很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機關。

秦兵馬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陣,威嚴肅殺,氣勢磅礴,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二十世紀的現代人。說秦俑大,首先是場面大。三座兵馬俑坑佈置在近兩萬平方米的大地上,這樣巨大而又圍繞一個主體展現的藝術群雕,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是形體高大。陶俑平均身高一米八,陶馬身高一米七,身高約兩米。在中國,還沒有發現比秦俑更為高大的陶俑。說秦俑多,是指數量多。三個俑坑可出土近八千餘件陶俑、陶馬,這在雕塑史上可謂獨秀一枝。說秦俑精,是指每件陶俑大到身體結構,小到鬚髮眉毛,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說秦俑美,是指它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他們中間有高大魁梧、氣宇不凡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武官,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當你流連於這些武士之間, 你會突然感覺到他們似乎依然活著,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盔甲之寒,肌膚之溫,你甚至會害怕觸及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顆顆怦然跳動的心。這完全是由於古代藝術家們賦予了他們生命和靈魂,使他們昇華為中國古代軍人的永恆紀念碑。

在博物館內,還展出一組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陵彩繪銅車馬。它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形體最大, 結構最複雜,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奇觀。

兩乘銅車馬是1980年12月在秦陵封土西側20米處,八米深的地下出土,兩車一前一後面西排列,前車叫高車,後車叫安車,都是按照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比例,用青銅製作而成。

兩乘車都是單轅、雙輪,是古代四馬系駕車制的真實寫照。它的製作工藝複雜,分別由3000多個零部件精心組裝而成,採用了鑄造、焊接、鉚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充分體現了秦代卓越超群的青銅冶煉技術。秦陵銅車馬是供始皇帝靈魂出遊天國的車子,顯示出皇家車隊的雍容華貴,展現著中國青銅時代最後的輝煌。

一、秦始皇和他的陵寢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通過統一戰爭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於沙丘平臺,同年明葬於“麗山”(《史記》作“酈山”,今通稱“驪山”),陵址在今西安市臨潼區東約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公里,南北寬約7公里。有人說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也有人說因西周時期驪戎在此山的北麓建驪戎國,故稱之為驪山。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海拔1000米左右,斷層錯落,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並由此發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這一道道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佔地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埋藏最為豐富的一座大型陵園。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世界遺產證書和秦始皇帝像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一公元前210年),姓贏名政,生於邯鄲。13歲即位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週,置三川郡。”(《史記?秦始皇本紀》)21歲時,贏政在雍城(今陝西鳳翔)舉行了冠禮,開始親自主政。此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最為強盛的國家。憑藉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財力,贏政繼續推行“遠交近攻”策略,通過一系列戰爭,先後兼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誕生了,贏政自稱“始皇帝”,希望他的皇位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不絕。

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並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律法,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新的政治格局。秦王朝所推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對後世影響至深。君臨天下的贏政在統一後曾五次出巡,上泰山,登芝罘,巡遊各地,刻石頌德。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南巡雲夢,經長江,臨浙江(今錢塘江),由海道北至琅玡、榮成山,經芝罘,至平原津患疾,七月病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西北大平臺),時年50歲,在位37年。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由此可知,秦始皇帝陵自贏政初即位時(公元前246年)便開始修築,至完工歷時約40年,用工達70餘萬人次。秦始皇帝陵主要由地宮、封土、城垣與門闕,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各種附屬建築以及陵邑等部分組成。整個陵園設計縝密、規模宏偉、埋藏豐富。陵園整體佈局,在繼承前代傳統葬制的基礎上,又有許多創新,對後代帝王陵園的建構影響深遠。

秦始皇帝陵的修築匯聚了當時眾多能工巧匠,陵區內已出土的兵馬俑、銅車馬、青銅水禽、石鎧甲、百戲俑等,均被視為那個時代的縮影,為我們體察並研究它的特殊脈動提供了絕佳的視角。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銅權

原始社會有一種宗教觀念即人死後靈魂不滅,死是生活方式的轉化,是由陽世轉到陰世生活。因此,人生前所需和所擁有的一切,死後仍要繼續享用。所謂“事死如事生,禮也”(《左傳?哀公十五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禮記-中庸》)。違者就是非禮、不孝。這是人死後入葬進入冥間世界需要遵守的一條重要的喪葬原則。因此,歷代帝王在陵墓的選址和營造上都非常講究。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的締造者,贏政不僅要他的基業傳至萬世,而且還要在死後繼續享受他生前的榮華富貴,這一切都在他的陵園整體規劃和建設中得以體現。同時,他的臣下李斯等也不遺餘力地將他的這~想法表現在陵墓的選址、營造、規劃及其內涵的包容上。最終,陵址選在了驪山之阿,渭水之傍,這裡成為秦始皇的永久歸宿。秦始皇帝陵極其壯觀且內涵豐富,營造它則耗費約40年之久。

二、陵園的選址與營造

①陵園的位置

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帝陵位於驪山北麓的洪積扇上,地勢高拔,環境秀美。驪山林木蔥鬱,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秦陵猶如蓮蕊居於正中,呈祥瑞之象。在帝陵北部,可見渭河橫貫關中平原,至此處迂迴流轉,似銀蛇橫臥,灼灼可觀。秦陵依山傍水,周邊形式之美、環境之秀為關中之冠,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闢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贏政完成統一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衝”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臺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點擊展開,查看完整圖片

②陵園的設計與督造

秦始皇帝陵園佈局縝密、規模宏富,皇權至上的理念充分彰顯在陵園的整體規劃中,從而通過國君陵園“若都邑”的設計思想,對“事死如事生”這一喪葬習俗進行了形象的闡釋。“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源於原初的宗教觀念,反映出先民以強烈的心靈感受和微弱的理性對自然進行闡釋和把握的一種心態。“靈魂不滅”是這一觀念的核心,表現在葬俗上則是要為死者在地下營造如生前的生活圖景。秦與關東六國在“事死如事生”的葬俗理念上是相同的,而秦陵的設計不僅繼承了前代的這一理念,而且還有所發揚。同時,在秦始皇建立帝國偉業的基礎上,“皇權至上”的理念以極端的形式反映在陵園設計中,成為秦陵設計思想的又一特點。追溯秦始皇帝陵的淵源就會發現,它的基本形制承繼了春秋戰國之際出現的“冢墓制”,相對於殷周時期陵墓沒有封土這一現象來說,它是一種新的墓葬形制,其主要特徵是出現了覆蓋於墓室上方的“封土”,而秦始皇帝陵是“冢墓制”發展的巔峰之作。事實上,隨著冢墓制的發展演變,秦始皇時期封土的大小和高低已成為墓主權力和身份的重要象徵,同時,通過秦始皇帝陵與戰國中晚期中山王陵、魏王陵,以及秦公陵園、秦東陵的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出其中的淵源關係。然而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封建王朝帝王的陵園,它的獨特性和開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規模的宏富、內涵個性的鮮明,以及陵寢和陵邑制度的創建上。

秦始皇帝陵區內的各種陪葬坑與先秦的陪葬制也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如車馬坑、馬廄坑、兵馬俑坑、石鎧甲坑、珍禽異獸坑、百戲俑坑以及各類府藏坑等,均能在先秦的墓葬形制中發現其相似或類同的形式,而贏政因崇奉至高、至大、至尊的皇權,對從葬物的種類和數量均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地擴展,先秦時期本來置於墓穴內部的陪葬物,在這裡演化為“外藏”。諸如此類的繼承與發展在秦始皇帝陵區內屢見不鮮,這也正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全國確立以後,葬儀制度也因皇權至上觀念的確立而隨之變化的必然反映。

綜上可見,為國君修建陵園是國之大事,其設計與督造均應由權力高層參與完成。袁仲一先生根據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所刻詔令銘文推知,秦始皇帝陵園的規劃藍圖最早應該由呂不韋受王命主持設計;而《漢舊儀》記載的秦始皇帝陵“鑿以章程”的“章程”,極可能就是當朝丞相李斯主持陵園工程時,奉皇帝旨意修改後的陵園“規劃藍圖”,可以推測,陵園規模在此時得以擴大。據《史記》可知,秦始皇帝陵園的整體修建工程以統一六國為標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工程的主持人應是呂不韋,統一之後大規模修建時的主持人,先是隗狀和王綰,後期是馮去疾和李斯。這五人均在秦擔任過丞相一職。在秦始皇帝陵的修築過程中,丞相作為除皇帝本人之外的最高督造者,他們的職責是“總理其事”,即規劃統籌、總體負責陵園修築過程中的各項事宜。此外,從秦始皇帝陵區出土的陶盆殘片和磚瓦上,發現了“東園主章”和“大匠”的刻文和印文,“東園主章”是“將作大匠”的屬官,說明秦始皇時代已經有了“將作大匠”之稱,並且他們還參與了陵園的修建。另有“寺工”、“寺水”、“左司空”、“右司空”等銘文和陶文相繼發現,這些都是少府的屬官。據此,袁仲一先生認為,“將作大匠”和少府的長官均是修陵工程的重要參與者,“將作大匠”主要負責土木工程,少府則主要負責所需各類器物的製作兼燒磚瓦。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秦的丞相和上述官員一同構成了秦始皇帝陵修建工程的組織和管理團隊,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而有關秦始皇帝陵工程組織管理機構的詳細情形,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③陵園修建人

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者是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使用過的勞動工具以及刻在瓦片上的文字說明了這點。

自1978年以來,考古人員在秦始皇帝陵區範圍內相繼發現了一系列修陵人墓地,即“姚池頭村西北墓地”、“趙背戶村墓地”、“臨潼砂輪廠墓地”。其中“姚池頭村西北墓地”粗糙簡陋的墓穴中,既無隨葬品和葬具,也無一定葬式,且死者大多身首異處,幾難尋覓完整的個體,顯然曾遭肢解,可見虐殺之殘忍,下葬之草率。“趙背戶村墓地”同樣屍骨散亂,特殊的是在此墓地發現了一些刻有瓦文的殘瓦片,如“東武羅”、“平陽驛”、“博昌去疾”、“東武居貲上造慶忌”、“楊民居貲大教”等,記錄了死者的姓、名、籍貫、所負勞役名等。這些簡單甚至有些粗陋的瓦文並無藝術性可言,但信息內涵卻非常豐富,考古學家的解讀最終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部分修陵人員的來歷、身份以及個別工匠的姓名,等等。在1975年發現的“鄭莊石料加工廠遺址”中,除大量石材外,還發現了鐵、銅、陶、石等各種材質的文物200餘件,其中包含大量的勞動工具,如鐵鏨、鐵錘、鐵鏟、礪石等。整個石料加工廠遺址的面積達75萬平方米,而現今出土的那些石材、零散的生產工具,甚至還有刑具,雖已喪失了實用價值,卻向我們指明瞭那些修陵人所歷經的辛勞和遭遇,並留下了他們曾經生存和勞動過的永恆印跡。

對已有的考古資料進行的考證和分析表明,陵園修陵人的身份主要是刑徒、居貲(因犯法被罰,無力支付錢財而以勞力代替的人)、官府和民間手工業作坊中的工匠和自由民。在陵園修建第一階段,修陵人主要為關中地區的秦人;第二階段則囊括了秦人和原六國的舊民。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三、陵園的佈局

秦始皇帝陵坐西面東,其佈局的突出特徵是圍繞一個核心(即陵冢),一條軸線(即以封土為中心向東、西伸展,通過內外城垣上的東、西門闕和獨立雙闕等構成的一條東西向軸線),分內、中、外三個不同層面(內層為內城垣以內的區域,中層為內外城垣之間的區域,外層為外城垣以外的區域)進行分佈的。

已有的考古資料表明,在秦始皇帝陵區內、中、外三個層面中,內層是中心區,包括了安放秦始皇遺體的地宮、供其靈魂起居生活的寢殿和休息閒晏的便殿,以及御用的乘輿、御廄、府庫等;中層則包含府庫、武庫、宮廷廄苑、供帝王亡靈娛樂賞玩的百戲、珍禽異獸,以及飮官等園寺吏合;外層佈局範圍較為廣闊,包含位於東部的兵馬俑坑,象徵宮廷廄苑的數百座小型馬廄坑,以及位於北側的大型府庫和珍禽苑等。在外城西側還有石料加工場、磚瓦窯場及修陵人墓地等,從嚴格意義上講,外城西側的這三處遺址或遺蹟並不能納入秦始皇帝陵區葬制或葬儀的範疇。

從上述三層的佈局中我們有理由推想,秦始皇帝陵正是《呂氏春秋?安死篇》中所謂國君陵區“若都邑”這一理念的現實模型。整個陵園的佈局,正如一副惟妙惟肖的都邑圖——由泥土、石材、木材、金屬和其他物質材料所建構的陵園,在由“若都邑”理念所囊括的諸多方面都達到了極其明確的象徵性闡述——高大的封土對應著玄奧的地宮,象徵著帝王生前居住的皇宮,以及不可冒犯的權威性;封土周圍的內外兩重城垣,則象徵著宮城和外郭城;規模宏大的寢殿和便殿建築群,象徵著帝王平生所享的正寢和休息閒晏時所用的便殿和別室;而陵區內的其他各類陪葬坑難以盡列,均為帝王生前享受之物的縮影。在56.25平方公里的陵區中,帝王及其臣子以人間的權勢為基礎,傾國之力,彙集奇珍異寶,匯聚能工巧匠,成功地構築了一個屬於亡靈的地下王國,求長生而終不可得的帝王將在這冥問的象徵世界裡延續他靈魂不滅的迷夢。

①封土與地宮

封土即覆蓋於墓室之上的土包。陵墓上覆蓋封土,是春秋戰國之際出現的一種新的墓葬形制,即“冢墓制”,而封土則是這一墓葬形制的主要特徵。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陵墓上均有封土且保存較好,其形狀為截去尖頂的四方錐體,俗稱覆鬥形。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位於陵園內城的南半部,用土夯築而成,外觀亦呈覆鬥形,頂部略平,中腰有兩個緩坡狀臺階,使整個封土形成三個平臺,封土原底邊周長約2000米,高度因觀測點不同而異,在經歷風雨侵襲兩千餘年後,任何一個角度目測之下仍在數十米之上,其高拔之態有如山丘,後代所植林木覆蓋其上,已成獨特風貌。

秦始皇帝陵地宮位於封土正下方,作為陵墓建築的核心,是放置帝王遺體、棺槨和重要隨葬器物的地方,其中心部分即“玄宮”所在,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地下宮殿。((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營造地宮有一段形象描述:“葬始皇酈山……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司馬遷的記述在很大程度上激發著後世人們的想象,《漢舊儀》、《漢書》、((水經注》、《三秦記》等書也約略提及秦陵地宮的情況,但多有附會,大致未出司馬遷所述。近代學者對秦陵地宮的面積、深度、結構等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推想。而地宮中的真實狀況,則有待於將來通過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予以闡明。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②內外城垣與地面建築遺址

考察秦國陵園的發展史可知,在陵墓周圍設置城垣並非秦始皇的創造,秦都雍城的13座秦公大型陵園以及秦東陵,均有隍壕環繞。秦始皇帝陵園在地面上設置的內外兩重夯土牆垣,從總體佈局上來看是對前代隍壕形制的繼承,所不同的是把壕溝變成了夯土牆垣,並且依牆建起了長廊,這是新的發展,但牆垣的作用與前代隍壕的作用並無二致,均表示陵園的一定界限,視陵園“若都邑”。

秦始皇帝陵的內、外城垣呈南北向長方形,內城周長3870米,外城周長6322米,兩者套合,平面呈回字形。外城四面各有一門,內城南、北、西三面各存一門,北面二門,中部隔牆上亦有一門。內外城垣的門上均有門闕建築,中間是高大的門樓,左右兩側有雙觀,高低錯落,構成一組三出闕形的門闕。在內外城垣東西門闕之間、司馬道兩邊,又各有—對獨立雙闕,亦為高低錯落的三出闕。內外城門闕與獨立雙闕之間以廊廡相連,內城垣內外兩側均有依牆長廊。垣、廊四面環繞,重闕巍峨聳立,儼然一座帝王都城。

在這座“帝王都城”之中,規模宏大的地面建築的出現,則是一種承繼中的開創——寢殿建築群、便殿建築群、園寺吏合遺址(飮官遺址)的規模,均表明了秦王朝在對前代創制進一步制度化和規範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寢殿和便殿是秦始皇帝陵園內重要的禮制性建築,象徵著秦始皇生前所居的正殿、偏殿和別室。據蔡邕(《獨斷》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備,皆古寢之意也。”這即是說寢殿和便殿的設置創始於秦,並被漢代所繼承。秦始皇帝陵內的寢殿、便殿等大型地面建築,位於封土北側及內城北部的西區,佔地面積約18.75萬平方米,建築密集而規模宏闊,應是一組大型的宮殿建築群。如今,保存下來的寢殿和便殿夯土基址面積僅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且散亂分佈,有的建築基址僅存殘跡,有的則全然不存。

這些建築遺址中出土的夔紋大瓦當、雲紋瓦當、葵紋瓦當、筒瓦、板瓦、五角排水管道、青石板、鐵斧、鐵釘和鐵刀,等等,為我們留下了一段歷史的印跡。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圓形排水管道(兩節套合)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五角排水管道

③陪葬墓群

在秦始皇帝陵區中現已發現的陪葬墓區有四處:第一處位於陵墓現存封土的西北角,有甲字形大墓一座(面積288平方米);第二處位於陵園內城的北半部東區,有墓葬33座;第三處位於陵園西側內外城垣之間,有墓葬61座(面積1.53萬平方米);第四處位於陵園外城垣東側的上焦村西,有墓葬17座。根據試掘情況,專家推測這些陪葬墓群的墓主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以及內室和後宮的從葬者。考古工作者曾對第四處上焦村西陪葬墓群中的8座進行了試掘,共發現7具骨架,其中女性2人、男性5人,除其中一女性為20歲左右外,其餘6人均在30歲左右。墓主大多身首異處,其中M15墓主頭骨上還插有一支箭鏃,顯然死於非命。這8座墓葬都有棺槨,且有一定數量的陪葬物,但這些也只是徒增粉飾,散亂的屍骨才是對墓主宿命的悲慘說明。

這8座墓葬出土了約200件器物,材質分別為金、銀、銅、鐵、陶、玉、蚌、貝、骨等,此外還發現了漆器和絲綢的殘跡。這些器物的組合以實用器為主,如陶釜、盆、甕、罐以及銅鍪、甑等,而冥器如陶鼎、盒等則較少。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帶箭的頭骨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帶蓋陶盒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銅匜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④陪葬坑

殷周以車馬坑從葬,可視為陪葬坑建制的源頭。戰國以前,除車馬坑以外,一般隨葬品多置於墓穴內,說明在墓穴外設置陪葬坑的制度尚未盛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事死如事生”觀念的不斷踐行,隨葬器物的種類和規模也日漸增加,並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厚葬之風的盛行。如戰國中山王厝墓除設有車馬坑外,還設有葬船坑、雜殉坑。

秦始皇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統一的秦王朝具備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寬泛的審美趣向,集中了更多富有組織、實施和管理才能的人才,以及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因而,以“皇權至上”為指導思想,秦始皇帝陵區所設置的陪葬坑種類和數量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目前,在秦始皇帝陵區發現的各類陪葬坑已達180餘處,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大型和小型馬廄坑、百戲俑坑、石鎧甲坑和兵馬俑坑等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共同成就了一座巨大的文物寶庫。

秦始皇帝陵區內的大型陪葬坑,因內涵和功用的不同,在形制上也有所不同,有長方形、方形、曲尺形、凹字型和中字型,等等,但這些陪葬坑均為“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的建築,都有數量不等的斜坡門道,各坑的立體結構和構築方法均具有以下共同特徵:首先都是根據需要和功能確定坑的大小及格局並進行挖掘,先挖出一個生土壙;在土壙周圍包鑲夯土二層臺;在坑底部填土夯築作為地基;然後在坑中夯築多道隔牆(窄長條坑無隔牆),將坑劃分為數條過洞,用以放置各種陪葬物;接著構築木質架構(地袱、立柱、縱橫枋木、棚木等);最後在隔牆上加蓋棚木,有的還在棚木上加蓋一層席子;最終在棚木上覆土夯築坑頂。這種坑的坑頂一般都會高出地表,門道與坑體的交接處一般都用立木封堵,門道則用夯土填實,完成整個陪葬坑的修築。

一座座封閉的地下土木結構大型建築是秦始皇帝陵區內陪葬坑的一個顯著特徵。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高足陶碗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點擊展開,查看完整圖片

陶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跽坐俑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看看這個高足陶碗圖形是什麼意思?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發現三座,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俑坑佔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74年3月,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後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號兵馬俑坑。一號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1976年4月,在一號俑坑的東端北側20米處,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二號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據現地表深gq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二號兵馬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餘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是兵馬俑坑中的精華。

1976年5月,在一號俑坑的西端北側25米處,又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三號俑坑的規模較小,平面呈“凹”字形。東邊有斜坡門道,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距現地表深5.2~5.4米,面積520平方米。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有學者認為,它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

①俑坑的建築結構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蓆,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用於墁鋪俑坑底部的鋪地磚,有大型條磚(長42、寬19.5、厚9.5釐米)、中型條磚(長41.5、寬14、厚9.5釐米)、小型條磚(長28、寬14、厚7釐米)、近似方形磚(長29、寬19.5、厚9.5釐米)、長方形子母磚(長27.4、寬13.6、厚7.9釐米)等,而以小型條磚的數量最多。磚多為青灰色,個別的為橘紅色,表面飾細繩紋,質地堅硬,燒成溫度在950℃~1000℃之間。三個俑坑用磚約為25.6萬餘塊。大型條磚上發現有“左司空嬰”、“右司空尚”、“宮水”、“都昌”等戳印文字。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隔梁旁等距離分佈著立柱,起加固隔梁的作用(一號俑坑)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②俑坑的焚燬情況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蹟,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對火焚原因的探討,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觀點。

(1)自燃說。有人認為是由於坑內的沼氣而引起自燃。這種說法證據不足。在發掘兵馬俑坑的過程中,沒有發現俑坑內堆積大量腐殖質的跡象,坑底是鋪地磚,裡面放的是陶俑、陶馬及青銅兵器。坑內雖有淤泥,但泥質比較純淨,裡面含有大量細沙。因而俑坑內不具備產生沼氣的條件,自然也不會在坑內積聚沼氣而引起自燃。

(2)葬儀說。葬儀自焚說與已發現的現實存在許多矛盾,從建築結構上講,秦俑坑完全是按照永久保存的目的而修建的,它夯打結實、框架堅固、覆蓋嚴密,看不出為“自焚”點火作過任何準備。事實上,如果秦俑坑不被破壞根本無法點燃。再者,作為一種“儀”,就應具有全面},圭和一致性。而兵馬俑坑有的被全面燒燬,有的被部分燒燬,有的則沒有火燒跡象,所以葬儀說理論和事實依據都不充足。

(3)秦末項羽軍隊焚燬說。從秦俑坑中的遺蹟、遺物看,俑坑是在建成後不久被焚的。《漢書·楚元王列傳》記載,秦始皇帝陵被“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秦始皇帝陵是否被項羽掘過,目前還難以驗證,但陵園內大片的地面建築被焚燬卻是不爭的事實,陵園建築遺址內大量堆積的磚瓦殘片、紅燒土塊以及炭跡、灰跡等仍隨處可見。兵馬俑坑距秦始皇帝陵僅千米,它同時與之被焚也是可能的。再者,一號坑和三號坑都遭到大規模的洗劫,這絕不是少數人的一般行為,應和當時一定的政治事變有關。《漢書·高帝紀》記載,秦亡以後,漢高祖劉邦曾指派始皇帝陵“守冢二十家……令視其冢,復亡與它事”,負責看守陵園。所以,西漢早期,秦陵在有人看管的情況下,任人焚燬、破壞的可能性也較小。當然,秦俑坑更不會是在秦統治時期遭洗劫和火焚的。因此,秦俑坑遭到焚燬破壞的時間應該在秦漢之際的重大政治變動時期,而且是被項羽焚燬的可能性最大。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俑坑中被大火燒過的鋪地磚

請化驗秦始皇陵封土是否有稀土成分

被焚燒後的立柱遺蹟

為什麼要焚燒???難道是要讓碳導電?

③俑坑性質探討

兵馬俑坑作為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對其性質的討論,目前學術界有四種觀點,即“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統一全國的軍功所樹的紀念碑式的‘封’”。多數學者認為兵馬俑坑象徵著屯駐在京師外邊的宿衛軍。

前文已經提到,秦陵的規劃思想可以歸納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國君陵園“若都邑”的理念和皇權至上的理念。秦始皇生前居住的咸陽宮和咸陽城均駐有守衛軍隊。((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世立,“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蒿,皆令自齋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可見秦咸陽屯衛的軍隊是相當多的,起碼不少於五萬人。這樣眾多的軍隊駐在京城,一是為了保衛京師,二是如果其他地區有戰事便可及時調出前去參戰。所以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帝陵東側的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內的戰車、騎兵和步兵俑,應屬於象徵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還有一種學術觀點認為,這三座兵馬俑坑是秦始皇出巡儀仗的一部分。

④葬俑的歷史

人殉,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它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的喪葬制度。((史記·秦本紀》記載,乃至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開啟了秦國以活人殉葬的先河,秦國的人殉制度就此確立並日益發展,到秦穆公時達到鼎盛階段。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說明秦穆公時期,用活人殉葬的規模比前代更大,而且有了臣子為君殉葬的實例。

奴隸制的解體,封建制的逐步確立和發展,使當時的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國於戰國中期(公元前384年“獻公元年,止從死。”)正式廢止人殉制度。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也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在以活人殉葬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社會新潮——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這是社會進步的表徵。“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此後俑殉之風日盛。

秦兵馬俑就可謂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這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秦俑嚴格地摹擬實物,帶有肖像寫生的性質和特點,並且在規模和氣勢上更勝一籌。這也是秦俑之所以令人歎為觀止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