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調控是鬆還是緊?貫徹“房住不炒”不會變!

對於各方關注的房地產政策,日前落下帷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總體來看,主基調仍然是“房住不炒”,目標是“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具體措施呢,說得也比較簡單,“因城施策、分類指導”,明顯沒有之前的“調控”,語氣更緩和。

未來調控是松還是緊?貫徹“房住不炒”不會變!

因城施策、分類指導。這一點是一以貫之的。業界將國內城市分成多條線,由於城市基礎設施、經濟發達程度、對人才吸引力、發展前景預期等條件大相徑庭,每條線的情況差異顯著,對應的房價梯度也不同。也正因此,“因城施策”並沒有簡單劃一的衡量和執行標準,所以輔之“分類指導”。今年8月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了“問責制”——在因城施策的背景下,住建部將建立房地產市場監測體系,完善對地方房地產調控工作的評價考核機制。這也可以合理解釋後面一句“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了。既可以對地方釋放管理權力,讓當地更好地把握自己管轄範圍內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根據實際市場情況相應地自主調整相關政策,避免一刀切,傷害地方經濟,也不失中央監管職責,把握好“房住不炒”的主基調,在“放”與“管”之間,或者說“松”與“緊”之間,中央層面更靈活、更主動,但並不意味著中央的管理指導作用被削弱。

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也不是初次提及。筆者以為,住房市場體系,應該是涵蓋城市規劃,土地交易、設計、施工等前端環節,一直到商品房預售備案、銷售、轉讓流通等全鏈條內容,尤其對於更受關注、處於鏈條末端的銷售、轉讓環節,後續將逐漸加重市場化管理手段,減少行政干預色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此相對應的住房保障體系,是對市場體系的有力補充,這部分更應該不斷增大體量,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進入和退出渠道,充分體現保障特色。兩類體系相互補充,滿足不同需求群體的居住要求,實現安居樂業。

此外,關於討論了一年的“房地產稅”沒有提及,按筆者理解,這應該歸類於財稅政策範疇,並不是房地產調控政策工具箱裡的一件。而業界主流觀點,財稅政策的主基調是減和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