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两大因素成为美英赢得传媒战的直接障碍

★如果说,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传媒战,美国是最大赢家的话,那么,在2003年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传媒战进行的却并不顺利。两大因素成为美英赢得传媒战的直接障碍。

★首先是伊拉克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这场战争中,它不再是侵略者,而成了被侵略者。这给美英政府说服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也使得说服世界各国及其本国民众支持这场战争的努力几乎成为泡影。

★其次,与1991年海湾战争中西方媒介压倒优势的报道相比,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场上,美英联军遭遇了来自阿拉伯世界不同声音的“顽强抵抗”。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为首的一大批阿拉伯媒介在这场战争中大显身手,而世界各国新闻媒介的广泛参与,则不仅给全世界受众带来了全方位的报道,也打破了西方媒介的垄断格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在这场传媒战中不作为。有专家总结了美国的主要作战手段是:恐吓、绑架和阻击,或者还包括,即使师出无名,也要强词夺理。

★所谓恐吓,是指战争一开始,就配合“斩首行动”和“震撼行动”进行恐吓宣传,制造了一批类似萨达姆已被炸死,伊拉克第51师师长及其8000名官兵已向美军投降,乌姆盖斯尔、巴士拉、法奥半岛已被美英联军占领等假新闻,进行恐吓宣传。

★所谓绑架,是说美军曾宣布非随军记者的安全无法保证,同时限制随军记者发布消息,赶走或封杀那些不听招呼的记者,防止有人将不利于美军的消息发布出去,也就是电讯过滤。

★所谓阻击,就是以军事力量直接压制对方或第三方的媒介声音,不仅大规模轰炸了伊拉克电视台,而且在4月8日轰炸了半岛电视台和阿布扎比电视台驻巴格达的办事处。这成为美伊战争中最惊心动魄的事件,是军事霸权对新闻自由最直接、最公开的挑战。

★强词夺理,西方一些媒体为了强调战争的“正义”性,一方面说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是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推翻萨达姆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指责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从而在世界人民面前为自己的行为建立一种“合法”性。为了有效地影响国际社会大众心理,美国还专门设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后改为全球宣传办公室),其目的就在于左右国际舆论,使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合法化。

★不过,在评估美英联军传媒战成败得失的时候,至少有两点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一个是,过多的假新闻可能引发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危机,从而动摇整个现代社会的根基;再一个,传媒战的表面化所带来的直接对抗,可能使国家和政府更多地介入大众传播媒介,而公众所要求的新闻的客观、真实、中立、公正也就更难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