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熊貓指南”把“好吃”定義不斷告訴消費者

宁高宁:“熊猫指南”把“好吃”定义不断告诉消费者

近日,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做客新華網,接受新華社副社長劉正榮專訪,暢談40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圖為訪談現場。新華網 於耀東攝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張世祥)近日,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做客新華網,接受新華社副社長劉正榮專訪,暢談40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

寧高寧介紹了中化農業推出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熊貓指南”。他說,中化集團將“熊貓指南”稱為“優質農產品的米其林、匠心農人的奧斯卡、中國品質農業的標準普爾”。據瞭解,2018年3月21日“熊貓指南”發佈了春季榜單,上榜產品涉及蔬菜、水果、糧食三大類,共56種農產品。10月25日,“熊貓指南”2018年秋季榜單發佈。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劉正榮:當前我們吃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好。但是,也總有一種擔心,不知道這個是否更好,那個是否更安全。您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進一步樹立信心,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寧高寧:我還是比較相信市場力量的,一般去教育或者自身宣傳,大家接受度都比較慢。真正比較快的是自發的和市場的力量,就是一種品牌的力量。中化在農業現代服務平臺基礎上,又做了一個“熊貓指南”。為什麼做“熊貓指南”呢?中化在指導農民,和農民一起種地的過程中,農民說,“我按照你的做可以,你說你種得好,但是沒有人認可,我們賣還是賣一樣的價”。中化的理念是,不光要種出好產品,還要賣出好價格,對農民的投入和努力給予承認。“熊貓指南”,它會去認證農場,會認證你種植的區域。這個區域在自然環境基礎之上,按照科學方法種植好產品,中化會給出一個“熊貓指南”的認證。經過市場檢驗,“熊貓指南”認證過的產品幾乎全部脫銷。

劉正榮:“熊貓指南”能解決當前農業哪些痛點?“熊貓指南”具體怎麼實施它的功能?

寧高寧:我們發現,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農產品,但不廣為人知,一些匠心農人在苦心經營,但不為人所信。這是中國農業的痛點,是中國消費升級的痛點。“熊貓指南”是中化集團做的一張優質農產品榜單,我們通過獨立、科學、公正的調查,來告訴中國消費者,什麼農產品好,在哪裡,為什麼好。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嚮往美好生活的國人需要的。

過去我們講“夠不夠吃”,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感謝我們共同經歷的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夠不夠吃”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今天我們講“好不好吃”,“吃了好不好”,也就是說有了更高的營養健康追求。

劉正榮:“熊貓指南”自誕生以來都做了哪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效果如何?

寧高寧:“熊貓指南”誕生以來,我們的團隊不僅腳踏實地、科學公正地尋找好產品,還在尋找的過程中,積累和輸出了大量知識與數據。比如說,“好吃”這件事,在中國沒有任何標準,其實“好吃”是可以被定義的。“熊貓指南”的團隊正在快速佈局和申請這方面的專利。“食味值”被定義了,性價比就可知可信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熊貓指南”會把屬於中國人的“好吃”定義不斷告訴國人。當然,“好吃”之後,還有營養健康,英文中的“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說一個人對事物的選擇、考究說明了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環境,這是一件每日發生三次的普普通通的小事,也是影響大家健康與壽命的大事。

今年春天,“熊貓指南”團隊基於35萬公里的尋找,發佈了第一次榜單。10月25日,我們發佈“熊貓指南”2018年秋季榜單,據說他們的行程已經達到70萬公里,優中選優的優質農產品上榜率僅30%,這是一份標準科學、執行嚴格的榜單。它的起點看起來小,但具有長遠意義。如果有一天,我們的食物更健康、更美味、更多樣,如果有一天,有愛心、有技術的優秀種植者受到推崇,他們的產品受到市場的嘉獎,他們的產品像藝術品一樣被人們記住,我們要感謝“熊貓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