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保證老百姓“吃好”就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宁高宁:保证老百姓“吃好”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近日,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做客新華網,接受新華社副社長劉正榮專訪,暢談40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圖為訪談現場。新華網 郭小天攝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馮孔) 近日,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做客新華網,接受新華社副社長劉正榮專訪,暢談40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

寧高寧表示,我國糧食年產量從改革開放前的6000億斤左右,達到了現在的12358億斤,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但是,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未來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吃飽”的問題,更是如何保證老百姓“吃好”。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劉正榮:中化和“三農”聯繫非常緊密。我們常說,必須把這個飯碗牢牢地抓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對於這一問題,您怎麼看?

寧高寧:中國只有全球7%左右的耕地面積,而要養活全球22%左右的人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從6000億斤提高到了現在的12358億斤,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讓人民吃飽,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我國的糧食結構仍然存在問題,比如玉米多、大豆少,高產的多,高質量的少。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提高,對糧食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解決的不僅是“吃飽”這一問題,而是如何生成出高質量的產品,使老百姓“吃好”。而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存在矛盾的,越是質量高、營養好的品種,它的產量可能就越低。對於中化而言,如何調節這一矛盾,使產量和質量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將成為未來的一大挑戰,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加強科技投入。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農產品市場上,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新產品出來,市場非常繁榮,這都是農業科技進步的結果。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不少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步提高了。未來,我們希望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消費者不僅能吃好,還能分區域、分季節、分品種對農產品進行選擇。

劉正榮:到了中化,您現在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麼?讓您最著急的問題是什麼?您如何看待未來中國農藥行業的發展趨勢?

寧高寧:我到中化後,思考最多的問題還是如何加強科技創新。比如中化的化肥、種子、農藥,這些產品能不能做到創新,能不能真正有研發,能不能真的是用科學來引領的?

對於未來農藥行業的發展趨勢,我認為科學技術將起主要作用。以農藥研發為例,中化每年在農藥方面的研發投入有7億到8億人民幣,不僅有原創性的研發,還有一些改善性的、模仿性的研發。

事實上,現在農藥已經越來越生物化,隨著科技的發展,農藥將成為對農作物十分“友善”的東西,農藥的使用將不會破壞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