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了米粉,就控制了糧食,或許這就是桂林人的思維方式

控制了米粉,就控制了糧食,或許這就是桂林人的思維方式

廣西容縣,古屬梧州府,民國年間,容縣盛產三大特產:沙田柚、幹米粉、抗日將軍。1993年《榮縣誌》記載:米粉品種分榨圓粉和蒸切粉兩種。清光緒年間,全縣生產榨圓粉的有300多家,後來產品從縣外運人銷售,縣內生產減少,解放後直至1978年後才恢復發展……幹切粉是將蒸粉皮稍晾乾後用腳踏切粉機切成粉條,再曬乾後捆成小扎,可以遠距離運銷。解放後至1980年以前縣產米粉以這個品種為主,由糧食部門委託一些生產隊加工。榨圓粉生產發展後幹切粉逐漸減少生產。

容縣人有“容縣容天下”的胸襟。民國時期,容縣走出一批軍界人才,據不完全統計有77名之多,這些將領們晚年政治取向各不相同,但在抗日戰爭中,均立下過汗馬功勞。

在眾多容縣籍將領中,黃旭初(1892-1975)最為特殊,由於長期擔任行政職務,被授予“特選上將”銜。黃是楊村鎮東華村人。晚睛秀才,民國三年(1914)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與李宗仁是同學。由於成績優異,得由學校保送,人北京中國陸軍大學第4期深造,民國六年(1917)3月畢業回桂。同年5月,廣西創辦新軍,成立陸軍“模範營”,委派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馬曉軍為營長,黃旭初為該營上尉連長。黃紹竑、白崇禧則在該營充中國連副。三年征戰下來,黃旭初只混到在南寧的廣西軍政署做個小科長李宗仁佔據玉林後,便請他出任新改編的“廣西陸軍第五獨立旅”的參謀,後升“定桂軍”參謀長。

民國十年(1921),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桂軍兵敗,李宗仁因禍得福,一是他因長官戰死而獲得到火線提拔,兵敗玉林途中,又收留了許多被粵軍打散的殘兵,擴大隊伍後接受陳炯明收編,升任粵桂邊防軍三路軍司令,孫中山的“二次革命”最終失敗,桂軍群龍無首,各地大小土匪流寇佔地為王,玉林地方士紳懇請李領兵駐守。就這樣,李不費一槍一彈,“輕易得到了廣西東南部的玉林五屬及容縣、貴縣共七個縣”。他在回憶錄中很自負地炫耀說“這七縣經過了一番整頓,貪汙絕少,土匪斂跡,現出一片昇平氣象。以之與廣西其他各地土匪如毛,貪官汙吏及不法軍隊魚肉人民的情形相對照,這七縣算是一塊樂土……孰料此即我日後披荊斬棘,削平群雄,統一廣西,參與北伐,使八桂子弟足跡遠達山海關的起點。”

控制了米粉,就控制了糧食,或許這就是桂林人的思維方式

容縣真武閣(網絡圖片)

李宗仁是用什麼方法讓他所操持所轄七縣成為“樂土”的呢?黃旭初功不可沒,李宗仁對其評價是“黃君老成練達……謹小慎微,應對如流,全軍賴其輔導,上下歸心。嗣後我軍竟能戡平八桂,問鼎中原,渠早年主持戎慕,為本軍打下良好基礎之功,實不可沒。”黃紹達後來主政廣西19年,廣西能在民國年間成為“模範省”,與黃的個人能力無不關係。通過下面這道“嚴禁走私米粉”的條例,當能管窺黃旭初治桂手段之一斑。

《容縣暫禁制造各項米粉辦法》

(一)嚴禁屬內住戶製造及售賣各項米粉並禁運出口。

(二)如有販運鄰縣米粉入境銷售者,須將確實來歷憑單先到該區團局及商會或分會報銷,驗明重量相符,登記清楚,方得銷售,否則以未盡論。

(三)無論何人查驗違禁之各項米粉,須送該區團局或支局辦理,將該項米粉全數沒收,以半充該局公用,以一半給賞舉發人,仍由該局呈報本府備案。

(四)各村甲長均有查禁責任,倘所管村甲內再有違禁制賣各項米粉情事,並不自行舉發報局,致為他人發覺者,即以故意隱底論,拘案究做。

(五)屬內尚民如存有以前制之米粉未曾賣完者,只准自己用完為止,不許再製再賣,以杜籍口。

(六)以上各條,自十一月二十一日施行。

初讀這個《辦法》條例,感到很費解,為什麼對一個縣的米粉生產如此嚴苛呢?莫非新桂系都是“米粉控”,抑或是容縣人黃旭初認為他們家鄉的米粉工藝獨特,擔心流失?

該《辦法》沒有註明年份,來源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初出版的《廣西省農村調查》一書,資料來源於1933年以前,正是李宗仁、黃旭初從治理玉林到建設新廣西這一階段的產物。

教科書和影視劇很容易給我們造成一種誤導,即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或南京政府,都是隻會打仗的,甚至讓人覺得,那些日子,中國根本就是無政府狀態。

其實不然,從這本書的成因與容縣政府頒佈的這個法令可以看出,儘管艱難,儘管混亂,但政府仍然運轉,議會、科研、行政……各種機構都在運行著。例如,組織編寫這部書的便是國民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於

二十二年十二月派岑德彰、汪世民、蘇甲燻、羊冀成四君到廣西,魯成、王傑二君到雲南去作一個大概的考察”後,出具的報告書。全書分類詳細,數據豐富,內容翔實,可謂有關廣西農業社會的一部小百科。

控制了米粉,就控制了糧食,或許這就是桂林人的思維方式

容縣卷粉(網絡圖片)

民國二十年(1931)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內各派系謀求妥協,桂系亦跟南京議和。民國二十一年(1932)4月,李宗仁出任廣西緩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和省主席黃旭初成廣西新三巨頭。自此至抗戰爆發的5年以桂系一方面“自衛、自給、自足”及“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稅收、清鄉建設廣西;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則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要求陽奉陰違。調查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到廣西開展工作的。對於這個《容縣暫禁制造各項米粉辦法》,調查者的解釋是:

全省人民,百分之八十從事於糧食生產的工作,所產食料,並且右少數可以運銷省外,看來已經無須憂其不足,但是一查全省民眾維持民食,呈請政府出口的事,差不多年有所聞,民國十五十六兩年內,總可算是桂省民眾休養生息的時候,而民國十七十八兩年間,各地呈請政府禁用糧食熬酒的竟有四十八起之多,政府方面,一有這樣禁令,可見全省的糧食,並未充足有餘,且因人口增加,及災害歉收等關係,面時起糧食恐慌。”

控制了米粉,就控制了糧食,或許這就是桂林人的思維方式。這個管理思路至今仍有預存,現代桂林市政府對物價的控制,首先就是對米粉價格的控制。民國二十九年(1930),時任廣西省長的黃旭初主持編修《平樂縣誌》,收錄有“油茶米粉”條目,特別強調“炸粉,即圓條濾米粉”,也就是今天的桂林米粉。說新桂系是米粉控,倒也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