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從岔山村狹窄的古街走出,視野陡然開闊,一片崇山環繞的盆地出現在眼前,大片的荷花開得連綿不絕。


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我們借用無人機的視野,從空中俯瞰,驚喜地發現了一幅“畫”:一道道田埂勾畫出一個個幾何圖形,有長方形、梯形、三角形和小女孩裙子一樣的形狀。


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在崇山峻嶺的南嶺山區,一片平地的出現是十分可貴的,一個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的平地對古道也是至關重要的。它既可以為道路的修築提供食物供應,還可以為過往行人、軍隊及官員提供必要的歇息場所,保障物資供給。


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當我們從湖南往廣西走的這一路上,看到了不少風雨橋。其實風雨橋與涼亭的作用相差無幾,都是古代“高速路”上的“服務站”。賀州學院教授韋浩明說,“瀟賀古道上的風雨橋是少的,只在朝東、麥嶺、城北這一帶才有,其他地方基本上沒有。”


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湘桂邊境的朝天橋拍攝/陳正)

為什麼風雨橋在瀟賀古道上並不多見呢?“風雨橋其實是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一種結合體。”韋浩明說道。

在富川這一帶,有一個關於風雨橋的故事流傳至今:在明代的時候,漢族才子何廷樞和瑤族姑娘盤蘭芝相愛了,但礙於“瑤漢不通婚”的習俗,兩人遲遲未拜堂成親。後盤蘭芝被送選進皇宮做了皇妃,又因一雙大腳被皇帝送了回來。

此時,何廷樞努力進京趕考,中了進士,被封為十八省巡按,並外抗倭寇,立下汗馬功勞。但回了家的盤蘭芝卻聽到訛傳說何廷樞已為國捐軀。

於是盤蘭芝修建了一座名為“青龍橋”的風雨橋紀念情郎,並在橋成之日投河殉情。何廷樞回來得知此事,在離青龍橋不遠處又修了一座“迴瀾橋”懷念盤蘭芝。


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迴瀾風雨橋)

“這個故事在這一帶流傳至今,雖然版本和細節有不同,但主體是差不多的,所以這一帶的風雨橋特別多。”韋浩明說,“而且和北方的石廊橋以及侗族的風雨橋都不一樣,在古道的影響下,各種文化元素在風雨橋上體現。”

迴瀾風雨橋由石拱、橋亭和閣樓三部分組成,用富川瑤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庫房部主任蔣啟志的說法是“集北方的石劵橋、南方的亭、古遠的閣以及本地的欄於一身”。

如今,風雨橋在當地人眼中是要滿足當地風水,有“鎖水”的“功能”,即留住財富。“風雨橋寄予了情,同時又鎖水,又方便,又是涼亭,成為多種文化的結合。”韋浩明說。


瀟賀古道的風雨橋——小型的瑤漢文化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