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五——白檀書院

上期臉哥帶領大家回到過去,見證了東林書院的起起落落,不得不說,書院如人,有走上巔峰的光輝時刻,也有進退維谷的尷尬時期,更有落入深淵的黑暗之時,但是無論過程有多麼磨難,最終堅持到現在的書院,都成為了古時文化交流的豐碑,被後世所敬仰和維護,果然是“未經風雨,不見彩虹”啊。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五——白檀書院

不過,這些人生感悟暫且先行放下,今天臉哥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沒錯,就是給大家講課,咳咳,現在上課時間已經到了,請各位同學注意聽講!

01

今天臉哥給大家所介紹的書院名稱叫做“白檀書院”,沒錯,你們應該已經猜出來了,和前幾期一樣,這座書院也是明代時期所建立的書院,他的建立者也不是一般人,是個當縣令的小頭頭,姓康名丕楊,字驤漢,這位康老哥可不一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是個人才”為何這麼說呢,原來這位康老哥在萬曆四年(1576)時就當了舉人,然後他還不滿足,學無止境麼,到了萬曆二十年(1592)他又中了進士,先後任寶坻縣知縣、密雲縣知縣、陝西道監察御史監管河東鹽政、遼陽巡按兼學政,後署理兩淮鹽課。豐富的仕途經驗,使得康老哥對於民需民情都十分了解,而我們今天所講的白檀書院,就是他在任密雲縣知縣時所下令建造的。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五——白檀書院

02

當時是萬曆二十二年,我們的康縣令吃飽喝足之後正在大街上溜達,拐過一個角落,忽聞兩男子爭論的聲音,縣令不禁豎起耳朵,仔細聽來,原來,這兩人都是文人墨客,正在上談天文,下侃地理,此時因為一個見解不同而爭吵起來。作為一個進士,康老哥自然也喜歡與志同道合的人發表見解,但是不解兩人為何在這寒冷的戶外談論學術,於是走上前去詢問,倆人告訴康丕楊,家中吵鬧,密雲縣城也沒有談書論道的處所,只能出來談述學術。康丕楊聽了之後若有所思的走了。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康縣令無事時都會刻意去大街小巷轉轉,結果發現在外面討論學術的人數竟然不在少數,縣令不禁思索:這偌大的密雲縣城,卻沒有一個供文人們讀書討論的處所,確實有些過分,並且經過觀察,對於書院有需求的群眾們還不是少數,於是便大手一揮:造書院。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五——白檀書院

03

就這樣,白檀書院便平地而起,開始了它交流傳承文化的使命,不過為何名為“白檀”呢?臉哥經過研究,發現這名字的由來有以下這幾種說法:

一說是因密雲漢代稱白檀縣,所以得名;

二說是因書院內有一株本質潔白的檀香樹而得名;

三說是因密雲古名檀州,又有一白姓先生擔任書院主持,故取名白檀書院;

四說是因密雲城南的白檀山而得名

白檀書院建立之後有著恬靜、肅穆的風格,常有學者名流在書院集眾探討學問,交流思想,有時也議論朝政。在它的帶動下,社學也辦得很紅火。不過,事情往往會一波三折,白檀書院也是如此。

04

  到了清初年間,鑑於明代書院往往成為學術和政治派系的據點,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清朝政府一度對民間興辦書院嚴加控制。密雲白檀書院也於明末清初頹圮,易為民居。這所由康丕楊下令建造的書院就此消失。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統治者逐漸認識到,只要方針得當,加強控制,無論舉辦哪類學校,都應該是有利於培養人才的,所以後來對辦書院的態度也逐漸開放。雍正中,敕令天下都會之地都應建立書院,各給撥款以作膏火之費,書院遂在各地蓬勃興辦起來。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五——白檀書院

05

  就這樣,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縣李宣範集資,於鼓樓東南、學宮之西建立了

新白檀書院,並立碑紀念。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頒佈“奏定學堂章程”,命令“廢科舉,廣學校”。次年白檀書院更名為“密雲縣立高等小學堂”。後來幾次易名,直到1956年更名為“密雲縣第二小學”,沿用至今。就這樣,新的白檀書院也變成了如今的小學院校,也算是成功轉型了。

雖然之前的白檀書院已經消失,但是“白檀”的名號卻傳承了下來,這也算得上是一種不幸中的幸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