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時機就錯了,能不虧錢嘛

買入時機就錯了,能不虧錢嘛

很多基民可能都遇到這種情況:和朋友買了同樣的基金,但是朋友賺錢了,自己卻出現了虧損。其實這不難理解,買入時機就錯了,能不虧錢嘛。

買入時機就錯了,能不虧錢嘛

大家都知道,偏股基金淨值走勢是與股票市場行情密切相關,基金淨值會受股市行情影響而上下波動,對於同一只基金來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買入不同的份額,最後收益結果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買入時機是否正確,決定了最終是否能盈利。

一、如何選擇正確的買入時機

說到好的買點,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買在市場回撤時候的低點,但低點其實都是在事後覆盤才能觀察到。

而基金的低點則更難準確定義,這是由於基金中的股票、債券等持倉是有變動的,使得單純用基金的淨值來試圖尋找淨值低位缺乏合理依據。

就算真的要用採用回撤法來買入基金,當績優基金隨著市場波動發生調整的時候,很多投資者恐怕也不一定就能夠抓住時機:部分原因在於一些投資者想一下子抄到大底部;另一種則是受市場恐慌情緒影響,對市場較為悲觀,更願意贖回基金而不是買入基金。

總結:市場低點很難預測,不要盲目猜底。

二、績優基金每一次回撤可能都是機會

而等到短期回調結束,績優基金開始上漲的時候,在下跌階段沒有入場的投資者又異常後悔前面沒買,於是準備再等一個大跌時候再買。而對於優秀的權益類基金來說,其淨值走勢在大多數比較期內都能優於市場平均,即便是回撤的時候也要比同類跌得少。如果一味的等待,只會錯過上車的好時機。

誠然,當基金回撤出現後,也不要急於一下子集中火力抄底,這種時候往往會發現底部下面還有坑。任何市場波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會有一個階段存在,合適的入場時機意味著能夠將主要倉位買在相對底部區間即可,追求絕對底部,就算是算命先生也無能為力。

其實,如果在觀察期內開始出現連續上漲跡象,從第二三天開始就是買入的信號。

這種在右側上漲區間趨勢性買入的方法,大概率可以幫助投資者把握一次中期的行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達到本筆投資預期收益的時候及時贖回,否則隨後如果出現回撤將有可能蠶食之前的收益部分,甚至跌穿買入價。不過,只要不是一次性買在本輪高點上,被套的幅度應該不會太大,建議前期可分批建倉,而此時,也可結合回撤買入法,準備下一輪的投資計劃。

總結:績優基金每一次回撤可能都是機會,為了控制風險,投資者可以選擇分批建倉或定投。

三、當市場狂熱時,需保持清醒

前面有關基金買點的討論,主要關注了目標基金的走勢,而如果將目光擴大到整個市場當中,外部環境對選擇什麼時候買基金同樣重要。這其中最直接的一點就是,當市場狂熱時,謹慎入場。有一個段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狀況:當菜場大媽都向你推薦股票的時候,趕緊清倉吧。

段子歸段子,實際上,A股市盈率、兩市成交量、股市新開戶數、新基金募集數據等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對大的市場環境做一個初步的認識。

比如上證A股市盈率,據數據統計,在2007年10月創下51.46的峰值,2014年6月達到近年最低的9.09,而2015年4月達到近年最高的19.74,今年經過幾番調整,已經降至14左右。

而一般而言,市場整體或某個板塊的市盈率越高,可能說明股票價格被高估,那麼投資者就要注意這當中潛在的泡沫風險,也要考慮這時候買入基金是否存在短期風險。

另一方面,也可以參考市場上的兩市成交量、基金申購月度數據等判斷市場情緒,在成交居高不下時謹慎投資,而交易冷清的時候反倒可能是一個買入的機會。

總結:每一次大漲,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當市場狂熱時,需保持清醒。

四、如何平衡時點所帶來的影響?

對於前文買入時點的討論,其實都有一個隱含的比較條件,那就是“相對而言”。所謂的市場高點、低點,如果不放在一個具體的區間段內,都顯得意義不大。畢竟就算是短期的高點,放在長期也許只是一個平均點位而已。

而基金投資作為一種長期理財的方式,如果過於強調做波段、找低點、博收益,就已經失去了基金理財的意義,變成了一種短期炒作的行為。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擇時始終是難以把握的,基金定投也許是一種中長期能夠平抑基金買入時點這一因素對投資收益產生影響的方式。

無論在何時開始買入,定投大概率能有一個較好的回報。原因在於基金定投中“低位買入更多份額攤薄成本,高位買入相同金額避免追高”的原理,理論上能夠一定程度地規避不擇時所造成的“高買低賣”行為。

大多數選擇基金定投的普通投資者,也正缺乏股市中擇時的能力,因此,如果是選好基金決定定投的話,那麼更重要的就是開始,而不是擇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