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電影《海王》給大家呈現了一個特別熱鬧的海洋世界。正如片中所講,我們人類生存的陸地被廣袤的大洋所環繞,大致比例是3:7。因此,自古在海洋文明為主導的希臘、英倫,海岸線漫長複雜的中國、北歐,人們就對那片無垠的藍色水域充滿遐想,而眾多“海神”都在當地神話中都是重要角色。
下面我們就來選幾位海神給大家介紹下:
圖中有7位海神,你能認出來嗎?繪圖:阿槐
希臘海神:前浪推後浪
說到海神,許多人對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都很熟悉:手持三叉戟乘風破浪,駕著黃金馬車馳騁碧海,還有海豚引路護航。他的三叉戟既能掀起滔天巨浪、召來風暴與海嘯,也能從石頭中敲出清泉灌溉土地。
三叉戟是波塞冬的重要標誌物
《海王》中主角也拿著一個三叉戟,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波塞冬。圖片來自:豆瓣
當然,更多人對波塞冬這位海神的最初印象還是來自《聖鬥士星矢》中的海皇。
圖片來自:《聖鬥士星矢》
波塞冬性格與他兄弟宙斯很相像,在事業上也是野心勃勃。可惜是主角的夢想配角的命,在諸神紛爭中,波塞冬可謂“敗績卓著”,各種倒黴:
他曾試圖造反,從宙斯手中奪權,結果輸得毫無懸念,被貶下凡。漂泊人間時,他被特洛伊國王拉俄墨冬騙去當苦力,替國王修建了城牆,卻要不到工資,最後氣得派怪獸去找國王討薪。和侄女雅典娜競爭雅典的城市守護權,也未能成功。
在《聖鬥士星矢》中,這位海皇波塞冬向自己的侄女雅典娜求婚,結果也是未能成功。
私生活上,波塞冬也跟宙斯一樣風流成性,子嗣成群。他的後代裡除了英雄半神,也不乏神馬、巨人、人魚等奇怪生物……
波塞冬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是“尼普頓”,天文學家用這個名字命名了海王星。
與名聲煊赫的波塞冬相比,希臘神話中其實還有一位更古老、更正牌的海神,卻鮮為人知。這就是“大洋河”之神俄
刻阿諾斯(Oceanus)。河神怎麼就成了海神呢?原來,在古希臘人的認知中,環繞世界的全部海域,共同構成“大洋河”,所有陸上的河流都是從那裡衍生的。古希臘語中的“海洋”一詞,正是源於俄刻阿諾斯的名字,並影響著後來許多的歐洲語言。
俄刻阿諾斯是十二泰坦神的老大,克洛諾斯的兄長,也就是波塞冬的大伯。他的女兒墨提斯(智慧女神)曾協助宙斯造反,後來成為了宙斯的髮妻。在宙斯推翻泰坦神統治的過程中,俄刻阿諾斯也是站在女婿這邊的,還派出自己的另一個女兒去幫助宙斯。這次神界戰爭結束後,海洋被波塞冬接管,俄刻阿諾斯也漸漸淡出了神界的核心圈子。
羅馬最著名的噴泉“許願池”(也叫特拉維噴泉),正中間的雕像正是俄刻阿諾斯,他象徵眾水之源。
俄刻阿諾斯
雖然俄刻阿諾斯在主流神話中不怎麼出場,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有三千多對兒女,都是分佈各地的海、河、湖泊的神祇,隨便從水中撈出一位,十有八九都是俄刻阿諾斯的血脈。而他的外孫女(墨提斯與宙斯之女),就是前文提到的女神雅典娜。
中國海神:進口 vs 原裝
而在中國,最有名的海神則莫過於四海龍王。其實,我國雖然自古就有龍崇拜,“龍王”卻是佛教傳入後文化碰撞的產物,而龍王主宰大海的說法,更是很遲才出現的。
四海龍王 圖片來自:《西遊記》
佛教的“天龍八部”中,有一個部族是人面蛇身的“那伽”。他們亦有行雲布雨之力,因而在傳入中國後被譯成了“龍”,這一部的首領自然就是“龍王”。龍王的概念出現於魏晉時期,並逐漸與中國傳統的龍形象混淆,但一直髮展到元明之際,四位龍王主宰四海的事才差不多確定下來,也有了固定名字:東海敖廣,南海敖潤,西海敖欽,北海敖順。之後直到清代,這個海神團隊才正式獲得官方認可,發揚光大。
中國的龍王源自佛教傳說中的“那伽”。佛教、印度教、婆羅門教中都有那伽一族的說法,在東南亞的許多寺廟中都能見到它:或為人面蛇身,或為多頭眼鏡蛇,也有些比較接近中國龍的形態。
四海龍王雖然名義上是海洋的管理者,但百姓祭祀他們,主要還是為了他們施雨、治水的能力,是要祈求風調雨順、不旱不澇。沿海地區的漁民,則更多地祭祀媽祖這樣的護航神明——不是海神,卻又勝似海神。
而在龍王之前,中國的海也並非無主。我國自古有九州四海的觀念,《山海經》記載,先秦時期,四海之中就分別有東海禺猇(音“肖”,常誤為“虢”)、西海弇茲(弇音“煙”)、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四位海神。他們都以雙蛇為耳飾,雙足也各踏一蛇。這種“珥雙蛇”的造型,源於遠古時期的蛇神崇拜,但跟海洋有何聯繫,書中卻從未提及。
河北石家莊毗盧寺明代壁畫中的四海龍王
北歐海神:分區域設置
北歐地區多半島、峽灣,海岸線漫長,航海和捕魚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在北歐神話中,大海被按深淺劃分,分歸兩位海神主宰。
北歐神話中的尼奧爾德
北歐神話的諸神分為兩大部族,一派是阿薩神族(天之諸神),以奧丁為首,而另一派
華納神族(海與風之諸神)的首領,就是淺海海神尼奧爾德。阿薩神族主管戰爭,而華納神族主管生產。作為部族首領,尼奧爾德除了掌管航行、漁業之外,也掌管著種植業,能使糧食豐收,因而備受敬愛。
與好評如潮的尼奧爾德不同,深海神(也譯為“遠海神”或“荒海之神”)埃吉爾則是令人畏懼的存在。埃吉爾是北歐神話中的“非主流”:他不屬於上述兩個神族,而是創世之初最古老的巨人族一員。他的名字就是“水”的意思,可以說是強大自然力量的化身。
這幅版畫描繪了海上風暴使船隻傾覆的場景,深海神埃吉爾的身影在遠處風浪中浮現。
這兩位海神的口碑差異,跟海洋本身的屬性正好相關:淺海波平浪靜,適合航行和捕魚,而深海浪大濤深,對古人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傳說中,船隻遭遇海難後,船上的貨物都會歸深海神埃吉爾所有,他家裡充斥著各種金銀財寶,黃金多得都可以拿來照明。
凱爾特海神:沾爸爸的光
在凱爾特神話中,執掌大海的本來是一位叫做李爾的神明,他的名字正是古愛爾蘭語中的“大海”。但他本人的事蹟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湮沒不聞,反而是他的兒子曼南(也譯為“瑪納諾”),逐漸取代父親,成了大海的代言人。
不過父親的影響根深蒂固,神話中提到曼南時,還是會說“李爾之子曼南”,來強調他的出身。
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的馬恩島(也譯為“曼島”,圖中下方小島),據說它的名字就來源於凱爾特海神曼南。
按照凱爾特神話一貫的風格,曼南也有滿身炫酷外掛,比如無動力行駛的船“捲浪者”、在海上如履平地的寶駒、無視防禦並能迫使敵人說實話的魔劍、隱身斗篷、燃燒的頭盔等等。最有趣的是,他還有一頭可以無限再生的豬,這讓曼南可以無限量供應新鮮豬肉,大宴群神。
這神力真是太食用了吧。
曼南雕
撰文 | 韓梟揚
繪圖 | 阿槐
閱讀更多 博物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