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雙塔寺為三晉名剎,本名永祚寺,位於太原市東南城區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由於寺內有雙塔聳立,被人們稱為文筆雙塔,如今雙塔已經成為了太原市的標誌。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雙塔寺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為萬曆皇帝母宣文太后李氏出資,名望極高的佛燈和尚計劃修建,故寺內雙塔又名宣文塔。雙塔寺的建築方位,一反中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因地勢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寺院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分組成,佔地總面積3萬平方米。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後院現存大雄寶殿、三聖閣、排堂等建築。寺內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 三聖祠,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長16.75米,深9.7米。處在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被認為是雙塔寺磚雕藝術和建築藝術中的代表作。正中龕內為觀音大師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豐滿,線條流暢,是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雙塔位於雙塔寺最高之處,都在雙塔寺東南方位,雖都被稱為宣文塔,但其實一座塔叫舍利塔,一座塔叫文峰塔。兩塔相距60米左右,平面都為八邊形結構,高約54.7米。塔身為磚石結構,外表飾以精美的磚雕斗拱,上承輝煌的玻璃飛簷。簷上裝有細緻精巧的琉璃鳥獸和花卉,簷下又嵌有一圈佛像浮雕,做工細緻,形象逼真。塔頂為八角攢尖式,頂端豎立特製的琉璃葫蘆頂,顯得雙塔更加高聳。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文峰塔為舊塔,比舍利塔建造要早。建造文峰塔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太原城“西北高東南低”不利於發展文化的地形。文峰塔和舍利塔都為十三層塔,高低僅差2釐米。不同的是,文峰塔沒有塔基座,塔底僅開一門,沒有佛龕,沒有“阿彌陀佛”刻字,塔簷也沒有琉璃塔剪邊。塔身建築也不相同,文峰塔直上直下,呈直線型;而舍利塔上下直徑相差很大,在七層之上收分明顯,整個塔呈弧狀流線型。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關於文峰塔的建造,還有一處傳奇的地方:塔身自建造以來就向西北微微傾斜。相傳是在建塔之初,考慮地靠東山,容易受西北風影響,又因塔身極高,故建塔向西北傾斜,以求塔身能站立更穩。如今文峰塔已經建造有400餘年,而歷經風吹雨打依然不倒,足以顯見當時匠人技術高超和想法縝密。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請另一座塔是舍利塔,舍利塔比文峰塔修建時間晚,塔內藏有佛舍利子,位於塔院北端,舍利塔有塔座,為沙石條砌築,質樸堅固。塔身為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13層塔簷都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成晶瑩美麗的邊沿,在塔的第一層撩簷枋下,斗拱與斗拱之間的空處,嵌刻有磚字阿彌陀佛,字體猶如一條飄帶,層層疊壓,美觀而勻稱。舍利塔一至七層為磚仿木結構,塔身增高,每層高度逐漸減低,斗拱形制也逐漸變小,直到八層之上,斗拱結構明顯收分,使塔身輪廓呈流線型,勻稱美觀。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舍利塔的底層開闢兩門,分別位於東南和西北方向。從東門進則可上塔,層層拾階盤旋而上,可直達塔頂,一覽太原風光;若從西門而入,僅走數步就可進入舍利塔的底層。在這裡欣賞明代空心磚塔,塔心空劵形成的層層有塔室的建築風格和技藝,一觀舍利塔的內部結構,這也是在文峰塔之中看不到的風景。

太原雙塔寺裡的雙塔看起來一樣,其實兩個塔之間有著大差別呢

​這兩座從外形上來看差別不大的姊妹塔,不止建造年代不同,塔的屬性也是不同的。文峰塔的建造本意是一座風水塔,是為了彌補該地的自然缺陷;而舍利塔的建造是一座佛教塔,是供奉舍利子,藏佛經,供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佛教建築。雙塔寺歷經百餘年風雨不倒,仍高高站立,不僅是太原古八景之一,也成為了太原的地標性建築。

雙塔寺除了有全國聞名的雙塔,寺內還收藏和保存有價值極高的碑碣石刻260餘通,這些碑石中除了有一小部分是寺內原物之外,絕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從太原各個地方收藏的散佚珍品。這些碑石、碑刻中陳列著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等人的書法碑刻。珍貴程度不言而喻,為很多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所珍視。

門票價格:30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