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千年古建築—雙塔

涿州千年古建築—雙塔

文章轉自:河北新聞網

秋雨綿綿,到河北涿州,搜尋雙塔。它們在涿州博物館的後面,一眼就能先看到南塔。可惜,道路不大好走,前面被密密麻麻的民居所遮掩。問路,一位當地人告訴我,往東走一點兒,穿過一條小衚衕就能找到了。

這條小衚衕叫王字街,很窄,兩旁的房子,蒜瓣一樣緊緊相挨。再往前走,叫塔寺南街,路一樣的窄,但兩旁有不少大院,從房屋形狀看,依然像村裡人家,鄉土味很濃。鐵藝大門緊鎖,大紅門聯高掛,塔尖已經在房頂上不動聲色地露出頭了,淺灰色,被秋雨淋溼,顯得更加蒼老。這樣的古塔,應該出現在紅牆碧瓦的寺廟頂尖,或者閃現在蒼松翠柏中間,才相適配。

如今的古塔,像是淪落風塵之中,曾經閃爍的道袍袈裟,經幡蒲團,都已經黯然失色,甚至不知所蹤。細雨中斜飛的小鳥,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走近古塔,一圈灰色圍牆阻擋,一扇對開的鐵門鎖著,只能從門縫中往裡面窺看,看不大清。繞著圍牆,轉到西南角,圍牆對面有一戶人家,院子往裡凹進去的一角,站在那裡,看得清楚一些。高大的古塔五級塔層,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將細細秋雨盡情從頭頂揮灑下來,宛如天雨霏霏,逆光中,那樣清亮。圍牆裡面有樹木蔥蘢,高高的枝頭快要撫摸到塔頂,綠葉婆娑,搖曳在塔身四圍,像是為古塔穿上的綠衣,權且替代袈裟。古塔便也借樹還魂,做著往昔的舊夢。

圍牆上有一架南瓜盤繞,綠黃相間,曲線流溢,直垂到地上,委頓在雨水和泥水交織的土路上,有些泥濘不堪,把古塔的舊夢徹底打碎,將遙遠的歷史拉回到今日的空間。

此為南塔。還有北塔。涿州雙塔呈南北直線,相距不過三百米。如今,到南塔去,得穿街走巷,繞好幾道彎兒。不過,北塔時不時在路的一側偶爾露崢嶸的靈光一閃,很是頑皮,頗似月亮走我也走的夜間恍惚迷離景色,讓人心裡充滿期待。更何況,沿路有柿子樹和山楂樹從兩旁的院落裡探出頭來,紅紅的山楂和金黃的磨盤柿子垂掛在枝葉間,有不安分的果子“劈啪啪”落在地上,給一路增添了幾分野趣。這在別處已經園林化的塔寺景區中,難得一見。

這一路都叫塔寺北街,一直走到絨線衚衕,往西一拐,眼前忽然開闊了許多,南塔豁然在目。雖然也有圍牆,塔身鬚眉畢現全部看清,全賴於塔前是一片空地,種著各種菜蔬。按理說這裡在涿州古城之內,菜園讓古塔有了田園味道,這裡像是城市裡的鄉村。

涿州雙塔均為遼代所建,北塔名叫雲居寺塔,南塔名叫智度寺塔。從塔名看,雙塔都是依寺而建。如今,寺廟早已不存,雙塔顯得有些孤單。再好的夜光杯,葡萄美酒已經隨日月流失殆盡,便也難現當年風采。

濛濛細雨中,站在菜園邊上畫此北塔的速寫,淅瀝瀝的雨點,不時打在畫紙上,留下斑斑點點的痕跡,像是古塔深情呼應而走近自己的足跡。古塔上有風鈴,不時有鈴聲從蕭瑟秋風中傳來,便覺得,古塔真是有了生命一樣。清亮的風鈴聲,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像是從遼代傳至今天說話聲音的回放。

抬頭眺望這座磚式八角飛簷古塔,心裡暗想,北塔建立於1092年,南塔建立於1031年,距今都有近一千年的時間了。在這一千年的風雲變幻中,多少建築坍塌,多少朝代更迭,多少帝王將相灰飛煙滅,又曾經經歷過多少戰火地震等天災人禍,雙塔雖遭受過損壞,居然還能頑強存在至今,算得上是人間奇蹟。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其實,更是凝固的歷史。有了雙塔這樣時間物證的存在,涿州才有了歷史悠久的底氣,如今涿州博物館牆上篆字書寫的“燕風涿韻”,才得到了驗證而不是風韻的虛傳。

千年之前的歷史物證,不要說在涿州,就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又有多少呢?看圍牆內的雙塔在維修,以後,肯定會對公眾開放。一千年的時間,滄海桑田,雙塔還在。

蕭蕭秋雨中,收拾起畫筆畫本,臨走時,禁不住又看了一眼古塔。秋風中,塔頂簷角的風鈴還在依依響著。想起龔自珍的一句詩:人生宛有去來今,臥聽簷花落秋半。

想必,古塔更有“去來今”吧。(肖復興)

文章轉自:河北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