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了谁好!”

“你委屈大地很吗!你有啥委屈,你说,我听着…你说,你到底想要啥?…我欠你的是吧?全家都欠你…你还发脾气,你给谁发哩?你凭啥发脾气!”

“爸最近工作上忙得很…你也不让爸省心,你都大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这些听起来让人不爽却又无力反驳的话语,不仅在电影《狗十三》中频频出现,在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里更是司空见惯。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逐渐融入了整个世界的颜色。

曹保平导演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好电影,一部莫名被禁播、尘封了5载,重见天日后扣人心弦的好电影。网友说,《狗十三》是“最近十年里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老猫还不敢如此断言,但该片的表现的确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老猫打小从农村长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对父母的话也是言听计从,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对我而言,成长就是温水煮青蛙,自己慢慢变成了“大人”的样子,生活中几乎没有影视剧中那样轰轰烈烈、波波折折的演绎。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剧中女主李玩,也是班里的优等生,在英语老师叫李爸面谈之前,她能考到班里17名,后来随着英语成绩的提升,整体排名还有了进一步的攀升,甚至还拿了全省物理竞赛第一名,获得了保送高中的资格。

我始终坚信,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好孩子”是突然变“坏”的。以往的不少青春剧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刺激观众,楞是把一个原本好好的孩子,因为一两次挫折而改编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孩子。

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令我最欣喜的就是,电影结束了,李玩还是李玩,还是个“好孩子”,甚至成绩比刚开始还优秀。我们还是我们,感觉电影什么都没讲,很平淡,却又跟着李玩哭了好几场。观影结束再回味时,才发现,如果电影中的“李玩”换成我们的名字,电影也还是电影。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成长过程中由妥协和改变带来的痛苦,不是手起刀落的一痛而过,而是千万万剐般的渐入身心。而那些手持剃刀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朋友…

第1刀、割断亲情,输在起跑线上

李玩成长在一个破裂的家庭,父母亲很早就离婚,爸爸再婚,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偶尔看她一次,甚至不记得女儿的生活习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跟孩子产生了各方面的代沟,很难交心。

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没了最重要的父母的陪伴,让李玩孤僻而怯懦。爸爸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给女儿零花钱,给她买宠物,但这些哪能代替得了一个圆满家庭带来的温情。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540万对,离婚人数却达到了193万对。在同一时间段内,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居然达到了惊人的36%。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将会诞生更多的像李玩这样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输在起跑线上。

第2刀、强权压制,我就是为你好

一句“我是为你好,等你长大就知道了!”似乎是万能的,几乎能强行压制所有中国孩子对父母的不顺从。如果还是压制不了,那么就接着打一顿,如果一顿不行,那就打两顿。

当狗狗“爱因斯坦”丢失后,一家人很明白这将对李玩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但一众大人都没有选择直面这个问题,而是由爸爸出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了一堆大道理,什么爷爷老了你要体谅,什么你快中考了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让女儿真正伤心的,是大人们压根就没有付诸行动去尝试找回狗狗。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慢慢地,李玩已经淡化了对爱因斯坦的想念,可大人们却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自作聪明弄了一条山寨爱因斯坦。更气愤的是,全家人装聋作哑、指鹿为马,硬是要李玩承认新来的狗就是已经丢掉的狗。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也是有脾气的,李玩看着新来的狗子,气不打一出来,做出了外出撒气,找男性同学喝酒的举动,也酿造了电影中最大的一场风波。

爸爸抓过撕扯着李玩彻底爆发了!他最终以自己作为家长、作为父亲的权威宣泄了他自己的不高兴,压根没让女儿说明孩子的不高兴。他动手打了女儿,以暴力制止了这场风波。空气是凝滞的,李玩弱小得连保护自己的力量都没有,她脆弱得连只狗狗都不如。

第3刀、重男轻女,同胞而不同亲

慢慢地,丢狗风波平息了。在目睹了英语老师对一只乱入教室的蝙蝠下狠手,以及新爱因斯坦遭到家人的不公正待遇后,李玩怜悯之情萌起,终于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只新狗。

没想到,就因为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受的一点小委屈,父亲居然迁怒于新爱因斯坦,硬是不顾李玩的苦苦哀求将它送到了狗肉火锅店(其实是送到了流浪犬收容所)。这事,再一次让刚刚恢复平静地李玩倍受打击。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电影虽然自始至终没有明确提到“重男轻女”这个社会性话题,但剧里不止一处暗示了这个问题。弟弟误伤了奶奶,压根不用道歉,李玩据理力争却还要挨爸爸的骂;李玩只能玩旱冰,而路都还没走稳的弟弟却被强制学起了滑真冰;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的,“这次(弟弟)是个男娃,名字就不能随便取了”……

简单点来反证,如果将李玩和弟弟的身份做一下交换,爷爷奶奶、爸爸后妈的反应绝对会有天壤之别。

第N刀,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家长指鹿为马,李玩不愿接受这所谓的“爱因斯坦”,与家里闹翻出门找堂姐男友高放喝起了酒。回家时,已经涉世较深的高放宽慰起李玩:“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作为过来人的话,的确是有道理的。没错!接下来李玩挨了爸爸的打,目睹了家里来个新弟弟成为全家人的宠儿,眼睁睁看着狗狗被爸爸送去火锅店,接受了爸爸让她在聚会中喝酒……接受了这一切看似成人的必经洗礼。

没错!李玩终于也长大了。当高放和堂姐分手后向李玩表白时,她想也没想地转身离开,冷冷地说了句:“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狗十三》:成长不是手起刀落的痛快,而是千刀万剐地折磨

李玩终于也长大了,像爸爸期望的一样长大了,但却经历了千刀万剐。没有狗血地早恋、怀孕、辍学…学习成绩还提高了不少。

她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忍让、学会了保护自己,远离了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和代价,这就在我们身边每天稀松平常地发生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