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 講述與紫砂糾纏千年的佛文化

紫砂文化追溯到起源,跟佛文化脫離不了。據說“始陶異僧”就是發現紫砂土的第一人,而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製作紫砂壺的“金沙寺僧”也屬於佛教中人,因此也讓自然紫砂壺從基因裡帶來的佛性。

所謂茶禪一味,品茶如參禪。因飲茶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而向來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而將茶道與帶有佛文化基因的紫砂壺結合,更讓佛文化滲透其中。

茶禪一味 講述與紫砂糾纏千年的佛文化

宜興是千年古陶都,以紫砂為代表的宜興陶瓷,既有日用性,又有觀賞性,賞用兼優、理趣相融,蘊含著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佛教文化與陶瓷文化交匯融合,使陽羨歷史文化更加輝煌燦爛。

“始陶異僧”與“富貴土”

紫砂泥是深藏於陶土礦中的“泥中泥”,是宜興特有的陶土資源。傳說紫砂土的發現與廣施善緣的僧人有關。

當時人生活困苦,食不果腹,一位雲遊僧人途徑於此,看此情形,不是施捨錢財米糧。而是賣富貴土,當時人們不理解,於是便指點丁蜀老百姓發掘了富貴土,讓人們以陶致富,體現了我佛慈悲。

之後丁蜀紫砂人飲水思源,感激這位“異僧”,所以稱他為“始陶異僧”。如今在富藏紫砂泥的黃龍山麓的大水潭邊,矗立了一座將近3米高的“始陶異僧”紫砂雕塑,讓陶都人民世代不忘其恩澤。

茶禪一味 講述與紫砂糾纏千年的佛文化

▲始陶異僧

“金沙寺僧”與“紫砂壺”

知道供春的壺友,應該對“金沙寺僧”都很熟悉,供春被譽為陶壺鼻祖。相傳在明代正德年間,一位讀書人在宜興金沙寺內複習迎考,而他的書童供春在寺內向見一位寺僧在制壺,遂向他偷學並進行了自己的改造。

追根溯源,制壺創始之功,應歸這位無名英雄“金沙寺僧”,也可以說,佛教人士在紫砂壺的創始中起到極大的作用。

茶禪一味 講述與紫砂糾纏千年的佛文化

除了這些,佛文化在紫砂壺的造型上也應用繁多。

“僧帽”與“紫砂壺型”

“僧帽壺”據考證最早是由明代陶士李茂林製作,當時他是按冬季僧侶頭上所戴布制帽所制,其所制僧帽壺壺嘴短直、嵌蓋,壺身扁圓下斂上寬,並有幾蓮瓣裝飾。

之後時大彬所制的“僧帽壺”,雖然相隔李茂林制壺僅20餘年,但他所制的“僧帽壺”形態大有變化。壺身六面,耳型壺把,呈鴨嘴式壺嘴,壺肩上有五朵蓮瓣成為壺冠。兩者皆流傳至今。

期間數百年間,“僧帽壺”仍被無數人所追捧, 這裡面自然有著佛學文化與紫砂藝術思想天然相合的原因所在。

時至今日, 更多、更豐富的以佛文化為原型的紫砂藝術作品不斷孕育而生:“佛手壺”等。

茶禪一味 講述與紫砂糾纏千年的佛文化

▲莫逐陶社張月作品-佛手壺

“心經”與“紫砂刻繪”

現代人們喜歡從一些經典的佛文化與紫砂融合,發展創作出更多與佛息息相關的紫砂作品。最常見的就是將心經刻繪在紫砂壺面,將佛文化有關的思想內涵在紫砂藝術中完美體現。

除此之外還有將佛學人物形象融入紫砂裝飾中,簡單樸素的刻繪,色澤豐富的泥繪,描金、鑲金等工藝就比較繁複,為傳統裝飾增添一絲韻味。

沒有“始陶異僧”、“金沙寺僧”,這樣的無名氏,或許宜興紫砂不會如此響徹國內外,進而成為非遺傳承。可見佛文化之與宜興紫砂淵源久遠,因緣深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