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中國屋頂多為坡屋面,其常見類型在拙文(“不共戴天”的中國人)裡做了簡單歸類。所有這些屋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彎曲的面和線。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也就是說——

中國屋面從頂上屋脊或寶頂到下邊的屋簷是一個向下彎曲的凹弧面。

屋簷向外微伸,微微翹起,稱為“反宇”。

簷角更大弧度伸向天空,稱“起翹”,也稱“出翹”,又稱“翼角斜出”。

更極致的是南方的一些古建築,不僅屋面是曲的,連屋脊也是中間低,兩頭翹的曲線型。

有的房屋的屋簷從中間就開始往兩邊起翹,到了屋角,大角度翻卷上天——這也是分辯中國建築南北方風格的一個重要特徵。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柔和的曲線美是中國屋頂的重要特徵,世界罕見。

西方也有坡屋面,他們的線條就筆直無比: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那麼,問題又來了——中國大屋頂何以形成這樣的曲線美?

依我們的慣常思維,很容易從文化入手。

於是關於屋頂的曲線,自然也來了陰陽五行天圓地方一套說法。

例如:直線為陰,曲線為陽,下為陰,上為陽。屋頂在上,故應配以曲線;

再如,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取圓形一部分,即為曲線,屋頂在中國建築中本來就象徵著天,故而以曲線以呼應天空。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

西方建築常用凸起的半球形穹頂、高聳的尖塔或陡直的坡屋面,來表達與天空的抗爭;

而中國下凹屋面曲線,則表達出順應自然的謙卑,四角與屋簷的起翹,則是與天空恰當而友善的對話。

——其實關於屋角這部分,我並不是太理解,何以西方尖頂刺向空中象徵著抗徵,而我們的屋角也是尖形斜刺空中,便成了對話。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倘若我們滿足於如此“文化”,然後便自我宣稱“偉大”,顯然對認知古建築意義不大。

幸好,許多真正的學者做了許多紮實的探索。

下面依據樓慶西先生所總結的學術界主流說法:

第一,彎曲屋面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早期房屋的牆體和臺基都用夯土築造,土怕水,當時屋簷不足以保護牆體和臺基不受雨淋,所以在屋簷下往往加蓋一排小簷廊,這樣簷廊的屋頂和房屋的屋頂形成了上下兩層階梯形屋面,經過長期發展,從採光考慮,把附設的簷廊直接立在了房屋的臺基,這樣簷廊的屋頂與房屋屋頂便連在一起成了有明顯折線的屋面,久而久之,這種折面變成了連續的曲面。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本圖轉自樓慶西《屋頂》)

第二,曲面屋頂,便於房屋採光和排水。

這種說法認為,中國大屋頂的靈感來源於古代車頂篷。

《考工記》說古代車頂篷:“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車頂篷高聳,車簷低下,這樣排水才能排得快遠;

《考工記》又說:“蓋己卑,是蔽目也”;車頂蓋太低的話,會擋住視線;

所以,古代車頂篷,頂上比較陡,到蓬邊相對平緩且上翹,民為“上尊而宇卑”的一個曲面,這樣,下雨時雨水可以排得比較遠,並且不遮擋視線。

這種車篷的形式,啟發了古代工匠,將其應用於屋頂上,便成了這樣上面陡峭下面平緩的凹曲面屋頂和起翹屋簷。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第三,完全出於美觀的考慮。

中國建築的屋頂比較大,如果線條僵直,確實不大好看,處理成柔和的曲線,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

連《詩經》都在詠歎的中國屋頂曲線美

《詩經》如此歌詠中國的建築:

“如跂斯翼

如矢斯棘

如鳥斯革,

如翬斯飛。”

宮殿宏大莊嚴如人之高竦,

規制嚴整如急矢向上直衝,

飛簷造型如大鳥振翅翱翔,

色彩斑斕遠看如錦雞飛騰。

曲屋面和飛簷讓中國古建築如大鳥翱翔飛騰,從實用功能價值上升到美侖美奐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