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中国屋顶多为坡屋面,其常见类型在拙文(“不共戴天”的中国人)里做了简单归类。所有这些屋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弯曲的面和线。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也就是说——

中国屋面从顶上屋脊或宝顶到下边的屋檐是一个向下弯曲的凹弧面。

屋檐向外微伸,微微翘起,称为“反宇”。

檐角更大弧度伸向天空,称“起翘”,也称“出翘”,又称“翼角斜出”。

更极致的是南方的一些古建筑,不仅屋面是曲的,连屋脊也是中间低,两头翘的曲线型。

有的房屋的屋檐从中间就开始往两边起翘,到了屋角,大角度翻卷上天——这也是分辩中国建筑南北方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柔和的曲线美是中国屋顶的重要特征,世界罕见。

西方也有坡屋面,他们的线条就笔直无比: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国大屋顶何以形成这样的曲线美?

依我们的惯常思维,很容易从文化入手。

于是关于屋顶的曲线,自然也来了阴阳五行天圆地方一套说法。

例如:直线为阴,曲线为阳,下为阴,上为阳。屋顶在上,故应配以曲线;

再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取圆形一部分,即为曲线,屋顶在中国建筑中本来就象征着天,故而以曲线以呼应天空。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

西方建筑常用凸起的半球形穹顶、高耸的尖塔或陡直的坡屋面,来表达与天空的抗争;

而中国下凹屋面曲线,则表达出顺应自然的谦卑,四角与屋檐的起翘,则是与天空恰当而友善的对话。

——其实关于屋角这部分,我并不是太理解,何以西方尖顶刺向空中象征着抗征,而我们的屋角也是尖形斜刺空中,便成了对话。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倘若我们满足于如此“文化”,然后便自我宣称“伟大”,显然对认知古建筑意义不大。

幸好,许多真正的学者做了许多扎实的探索。

下面依据楼庆西先生所总结的学术界主流说法:

第一,弯曲屋面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期房屋的墙体和台基都用夯土筑造,土怕水,当时屋檐不足以保护墙体和台基不受雨淋,所以在屋檐下往往加盖一排小檐廊,这样檐廊的屋顶和房屋的屋顶形成了上下两层阶梯形屋面,经过长期发展,从采光考虑,把附设的檐廊直接立在了房屋的台基,这样檐廊的屋顶与房屋屋顶便连在一起成了有明显折线的屋面,久而久之,这种折面变成了连续的曲面。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本图转自楼庆西《屋顶》)

第二,曲面屋顶,便于房屋采光和排水。

这种说法认为,中国大屋顶的灵感来源于古代车顶篷。

《考工记》说古代车顶篷:“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车顶篷高耸,车檐低下,这样排水才能排得快远;

《考工记》又说:“盖己卑,是蔽目也”;车顶盖太低的话,会挡住视线;

所以,古代车顶篷,顶上比较陡,到蓬边相对平缓且上翘,民为“上尊而宇卑”的一个曲面,这样,下雨时雨水可以排得比较远,并且不遮挡视线。

这种车篷的形式,启发了古代工匠,将其应用于屋顶上,便成了这样上面陡峭下面平缓的凹曲面屋顶和起翘屋檐。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第三,完全出于美观的考虑。

中国建筑的屋顶比较大,如果线条僵直,确实不大好看,处理成柔和的曲线,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连《诗经》都在咏叹的中国屋顶曲线美

《诗经》如此歌咏中国的建筑:

“如跂斯翼

如矢斯棘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宫殿宏大庄严如人之高竦,

规制严整如急矢向上直冲,

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

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

曲屋面和飞檐让中国古建筑如大鸟翱翔飞腾,从实用功能价值上升到美仑美奂的艺术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