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最近網上全民討伐一篇題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內容此不贅述,此文章之愚蠢早有諸君口誅筆伐,本文也無意再行鞭屍。

我關心的是,為什麼這樣一篇文章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現代人為什麼如此容易焦慮?

一個看似跟我等普通人八杆子打不著的胡瑋瑋,她賺點兒錢了,我們便如喪考妣,覺得自己要被拋棄?

假如這種邏輯正在現實世界中大行其道,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兒?

跟毛澤東同齡的人是不是都覺得被主席同志拋棄了?

跟馬雲同齡的人是不是都覺得被馬大俠拋棄了?

跟劉強東同齡的人是不是也要覺得被拋棄了?

如果這種邏輯成立,古往今來,99.9999999999……%的人大概都是要被扔進垃圾桶的玩意兒。

這當然很可笑。

然而,全民焦慮的現象卻真實存在,一點兒也不可笑。

我們固然可以不跟胡瑋瑋攀比,畢竟那是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的人物,那麼我們的同學、朋友、同事呢?他們的成功會不會引起我們的焦慮?甚而他們的孩子學習好了那麼一點,恐怕都可以令我們看著自家“不長進”的小子,整整幾天幾夜無心進食與睡眠。

全民焦慮症的背後,是不是我們對人生的定義過於單一了?我們一定要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人上人——有錢,或者有權,或者有地位,總之,要成為眾人歆羨的對象才可稱之為成功。

既然需要多數人的羨慕,自然要成為少數人,很不幸,我們多數人都是“多數人”,只有少數人才能成為“少數人”,所以,多數人只好哀嘆而不可得,內心卻偏不能服氣,只好焦慮。

套用商業的語言,我們都想成為“頭部”的人,如同自媒體從業者都想成為“咪蒙”、“一條”、“十點讀書”,彷彿不如此,不足以安放身心,更對不起大好肉軀、人間歲月。

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然而,有個人某一天忽然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告訴我們,其實,未必要去做“頭部”。

2004年的1月,美國《連線》雜誌的編輯克里斯·安德森拜訪了一家數字點唱機的CEO阿迪布先生。

這家數字點唱機通過互聯網,可以讓顧客在網絡上下載的無數曲目中選擇點唱。

他們談話過程中,阿迪布忽然讓克里森猜一個比率:收錄在點唱機上的一萬多張專輯中,有多少能達到每一季度至少被點播一次的頻率?

克里斯立刻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能是一個陷阱。因為根據通行的80/20法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只有20%的頭部產品帶來80%的銷售,甚至帶來100%的利潤。如同這個社會,20%甚至更少的人佔有80%甚至更多的財富、權力、地位、聲名等等社會資源。

克里斯琢磨,假如同樣遵循司空見慣的80/20法則,阿迪布大概不會神神秘秘的將其作為一個問題拋出來。

因此,克里斯決定冒一次險,他猜了50%的比率。

這個比率在克里斯看來,已然高得荒唐了。因為通常情況下,一家普通書店,最好的一萬本書裡,有半數每季度都賣不出一本,沃樂瑪最好的一萬張CD中也有半數每季度一張都賣不掉。

然而,正確的答案,還是讓克里斯驚掉了下巴——98%。

“太神奇了,不是嗎?”阿迪布說。“每個人都想不到。”就連他自己也曾經大吃一驚。

這個秘密的發現讓阿迪布幾乎無節制的往點唱機時添加曲目,事實證明,公司添加曲目越多,銷量就越大。雖然非熱門音樂看起來銷量不大,但畢竟全都有人點,而這些曲目不過是數據庫中的幾個字節而已,幾乎毫無儲存及供貨成本,所有這些零零星星的銷售就聚成了可觀的收益。

阿迪布把這種現象稱之為98%法則。

如上所述,這次談話震驚了克里斯,從此讓他走上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之路。

克里斯意識到,阿迪布那個有悖直覺統計數據裡隱含著一個強大的真理:

在供給無限的情況下,我們對大熱門(頭部)和利基產品的相對角色看法完全錯了!

大熱門是供給匱乏的產物——如果只有那麼幾個貨架、幾個廣播波段,唯一明智的做法當然是把這點空間留給最熱門的東西。

但如果有無限多的貨架呢?如果現有的渠道足夠把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擺上去呢?

克里斯認為,如果在這種情況底下,只盯著大熱門也許是錯誤的經商之道。

畢竟,非熱門商品比熱門商品要多得多,假如每一種非熱門商品都有人消費,哪怕銷售寥寥,但聚合起來,就能成為一個不遜色於熱門產品的市場。

克里斯認為,這將徹底改變世界上的市場結構。

克里斯正式開始了研究工程,他走訪了亞馬遜、iTunes等巨人企業,發現98%法則幾乎無處不在。

克里斯終於可以確認了一個真相,儘管這個真相聽起來非常古怪:“你所提供的任何一樣東西,基本上都有人買。”

克里斯以在線音樂零售商Rhapsody提供的超過150萬首曲目為例,將其月度銷售統計數據繪製成圖,會得到一個看起來跟任何唱片店都大同小異的曲線圖:名列前茅的曲目極受歡迎,隨後,流行度隨著排名的下降急劇下滑。下圖反映的是2005年12月下載量排前25000名的曲目。

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這張圖表上,我們會注意到最左端的高峰——這就是大熱門,是頭部,佔據著下載量的大多數。

但是,我們更要注意到圖的右端,靠近點看,你會注意到一件事:

右端的曲線並沒有降到零點——按我們認為的常理,大熱門之外無人問津的產品,應該下降到下載量為零的點位才是,然而沒有。

我們再放大這個曲線的尾部,看看25000-100000萬的曲目

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這些曲目甚至小眾到了任何專業唱片店都找不到的程度,然而仍然有數百的下載量。

再看尾部曲線的繼續延伸到第10萬到80萬名

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這個排名的曲目更是已經小眾到了地球上你都不知道哪裡能找到的程度,然而仍然還有下載量!

長尾的末端仍然不是零!

——這就是長尾的奧秘。

克里斯認為,如果把足夠多的非熱門產品組合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堪與熱門市場相匹敵的大市場,因為最大的財富孕育自最小的銷售。

以書店為例,一般的超大書店只能藏有10萬種書,但亞馬遜有1/4的銷售額是排名10萬位以後的書貢獻的,可見一般書店中不賣的書構成了現有書籍市場的1/3之大,而且這個規模還在膨脹。

谷歌也是如此,其大多數收益來自於小廣告商(廣告的長尾),而不是所謂的大客戶,ebay 淘寶莫不如此。

到這裡,有經驗的看官大約已經猜出來了,我今天要推薦的書籍是克里斯的“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不是經濟理論嗎,跟文章開頭提出的全民焦慮症有什麼關係?

不急,我們繼續往下看。

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長尾理論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為它顛覆了一個常規認知:即追求頭部的大熱門,用大規模的生產來滿足消費者。

其實以克里斯的認知來看,長尾理論並不僅僅顛覆了一個市場的認知,或者經濟的法則,更顛覆了一種文化——大一統的文化!

大一統的文化思想,或者乾脆點說——一種貪婪,驅動著所有的產品希望覆蓋所有的人口,新技術及大眾媒體的出現,讓這種貪婪成了現實。

互聯網時代之前,電視定義了主流文化,電視黃金時段播什麼,幾乎就流行什麼,電視的流行榜單,幾乎就決定了音樂的流行程度。

而傳統的商業受限於物理空間的容量:渠道有限,商場貨架有限,這決定了商家只能去追捧那些大熱門,才能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時間段有限,這也決定了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必須去製作以及播出可能的大熱門節目。

但是,克里斯說,大熱門時代“也許已經是強弩之末”。

因為互聯網時代來了!

互聯網時代是沒有貨架空間限制,沒有播出時間限制,已及生產端的供應瓶頸也消失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不是嗎?自媒體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但互聯網時代要真正成為長尾時代,光以上的論述遠遠不夠,克里斯認為,長尾時代至少有6個主題:

1、在任何市場中,非熱門產品遠遠多於熱門產品,而且非熱門產品的比重仍呈指數級增長態勢;

2、獲得這些小眾產品的成本正在顯著下降。數字傳播、強大的搜索技術和寬帶的滲透力組成了強大的力量,現在,在線市場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供應空間豐富的商品。

3、消費者還要有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特殊需求的小眾產品。基於大數據技術的自動推薦、產品排名、主動搜索等,可以把需求推向長尾的後端。

4、一旦有了空前豐富的品種和用來做出選擇的技術,需求曲線就會扁平化。熱門和非熱門產品仍然會並存,但熱門產品的流行度會相對下降,非熱門產品流行度則會相對上升。

5、儘管沒有一種非熱門產品能實現龐大的銷量(如果實現了,就轉變成熱門產品了),但非熱門市場種類太多了,聚合起來,就是一個恐怖的市場。

6、當以上幾點全部實現,需求便不受供人瓶頸、信息匱乏和有限貨架空間的扭曲,需求的分佈就象人口分佈一樣分散。

長尾的出現有賴於三種力量:

Ø 人人成為生產者

Ø 人人成為傳播者

Ø 供給和需求快速連接

這三種力量在今天,已經全然不成為問題。

所以,克里斯宣稱:長尾時代到來,大一統只是例外,不是規則,而長尾才是這個時代的真面目!

用一冊書,慰藉遍佈世界的焦慮

長尾時代的到來,就是小眾時代的到來。無數的小眾,意味著世界由無數極不相同的側面構成,這樣的世界才足以稱為“豐饒的世界”,而不是一種流行,全世界遵循,一種時尚,全世界崇尚。

熱門經濟時代,常常作為商家代言的明星、時尚達人等將被克里斯所謂的“新時尚領軍人物”取代。

克里斯說:“新時尚領軍人沒什麼特別之處,只是觀點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他們就能影響他人的行為。”

這些人服務於五花八門的小興趣領域,比如潛水或是醫療信息學等等,就可以成為一個小部落的先鋒——這跟今天的社群經濟不謀而合。

根據長尾理論,有人提出,其實我們完全不需要去追求成為千萬百萬級粉絲的頭部大佬,假如我們能深度服務1000人組成的小眾社群,假如這1000人能與你產生足夠的粘性,那麼年入百萬並不是天方夜譚,這也不過相當於1000個人每年向你支付1000元錢而已。

——長尾理論之所以重要,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長尾式存在,以及終其一生面對的、從事的工具都不可能實現頭部式的熱門。

一個地產開發商可以是頭部式存大,但每個樓盤,其實都只需要幾百幾千的客群——所以單個項目而言,沒必要為能不能火遍全城而煩惱嗎,而應該考慮如何找到這幾百幾千客戶,服務好他們。

一個普通的餐館大可不必取悅所有客戶,針對性地服務好一個群體就足以讓餐館有滋有味地活下去……

長尾,讓我們用另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以及用另一種更微觀更精準的方式來對待世界。

好了,這本書推薦到這裡,我想各位一定也有了一個隱隱的認知——長尾理論豈止適用於經濟領域,同樣適用於社會和人生。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何以焦慮?

因為這個社會評判標準過於單一,大家都在一個標準底下競爭,兒時書誰讀得好,大了誰錢賺得多!

這是典型的大一統價值觀,實際上人生遠不止也不應該如此單一。

而這個社會的豐富度亦足以容納各種各樣價值觀的人,我可不可以不會金錢、權力奔忙?胡瑋瑋賺再多關我什麼事?

我能不能過好我的小日子,種好我庭院裡的花,和我的孩子一起安於平庸,作一個混吃等死的人?

可不可以躲進書齋,兩耳不聞身外事?

我可不可以專職旅行?可不可以專職攝影?

我們過好我們的長尾人生,把頭部讓給別人。

長尾越多,世界是不是越豐富越精彩?

不要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過著跟別人一樣的生活,還因為無法跟別人一樣而焦慮,這太扯了。

王家衛在《聶隱娘》結束時打出一行字:一個人,沒有同類。

我們不需要為別人而焦慮。

今天推薦《長尾理論》,不止作為一部經濟書籍,更作為一部社會學書籍。

任何理論如果足夠優秀,必然抵達哲學層面,適用於人生各個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