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最近网上全民讨伐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内容此不赘述,此文章之愚蠢早有诸君口诛笔伐,本文也无意再行鞭尸。

我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一篇文章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现代人为什么如此容易焦虑?

一个看似跟我等普通人八杆子打不着的胡玮玮,她赚点儿钱了,我们便如丧考妣,觉得自己要被抛弃?

假如这种逻辑正在现实世界中大行其道,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儿?

跟毛泽东同龄的人是不是都觉得被主席同志抛弃了?

跟马云同龄的人是不是都觉得被马大侠抛弃了?

跟刘强东同龄的人是不是也要觉得被抛弃了?

如果这种逻辑成立,古往今来,99.9999999999……%的人大概都是要被扔进垃圾桶的玩意儿。

这当然很可笑。

然而,全民焦虑的现象却真实存在,一点儿也不可笑。

我们固然可以不跟胡玮玮攀比,毕竟那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人物,那么我们的同学、朋友、同事呢?他们的成功会不会引起我们的焦虑?甚而他们的孩子学习好了那么一点,恐怕都可以令我们看着自家“不长进”的小子,整整几天几夜无心进食与睡眠。

全民焦虑症的背后,是不是我们对人生的定义过于单一了?我们一定要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人上人——有钱,或者有权,或者有地位,总之,要成为众人歆羡的对象才可称之为成功。

既然需要多数人的羡慕,自然要成为少数人,很不幸,我们多数人都是“多数人”,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少数人”,所以,多数人只好哀叹而不可得,内心却偏不能服气,只好焦虑。

套用商业的语言,我们都想成为“头部”的人,如同自媒体从业者都想成为“咪蒙”、“一条”、“十点读书”,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安放身心,更对不起大好肉躯、人间岁月。

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然而,有个人某一天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告诉我们,其实,未必要去做“头部”。

2004年的1月,美国《连线》杂志的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拜访了一家数字点唱机的CEO阿迪布先生。

这家数字点唱机通过互联网,可以让顾客在网络上下载的无数曲目中选择点唱。

他们谈话过程中,阿迪布忽然让克里森猜一个比率:收录在点唱机上的一万多张专辑中,有多少能达到每一季度至少被点播一次的频率?

克里斯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陷阱。因为根据通行的80/20法则,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只有20%的头部产品带来80%的销售,甚至带来100%的利润。如同这个社会,20%甚至更少的人占有80%甚至更多的财富、权力、地位、声名等等社会资源。

克里斯琢磨,假如同样遵循司空见惯的80/20法则,阿迪布大概不会神神秘秘的将其作为一个问题抛出来。

因此,克里斯决定冒一次险,他猜了50%的比率。

这个比率在克里斯看来,已然高得荒唐了。因为通常情况下,一家普通书店,最好的一万本书里,有半数每季度都卖不出一本,沃乐玛最好的一万张CD中也有半数每季度一张都卖不掉。

然而,正确的答案,还是让克里斯惊掉了下巴——98%。

“太神奇了,不是吗?”阿迪布说。“每个人都想不到。”就连他自己也曾经大吃一惊。

这个秘密的发现让阿迪布几乎无节制的往点唱机时添加曲目,事实证明,公司添加曲目越多,销量就越大。虽然非热门音乐看起来销量不大,但毕竟全都有人点,而这些曲目不过是数据库中的几个字节而已,几乎毫无储存及供货成本,所有这些零零星星的销售就聚成了可观的收益。

阿迪布把这种现象称之为98%法则。

如上所述,这次谈话震惊了克里斯,从此让他走上了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之路。

克里斯意识到,阿迪布那个有悖直觉统计数据里隐含着一个强大的真理:

在供给无限的情况下,我们对大热门(头部)和利基产品的相对角色看法完全错了!

大热门是供给匮乏的产物——如果只有那么几个货架、几个广播波段,唯一明智的做法当然是把这点空间留给最热门的东西。

但如果有无限多的货架呢?如果现有的渠道足够把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摆上去呢?

克里斯认为,如果在这种情况底下,只盯着大热门也许是错误的经商之道。

毕竟,非热门商品比热门商品要多得多,假如每一种非热门商品都有人消费,哪怕销售寥寥,但聚合起来,就能成为一个不逊色于热门产品的市场。

克里斯认为,这将彻底改变世界上的市场结构。

克里斯正式开始了研究工程,他走访了亚马逊、iTunes等巨人企业,发现98%法则几乎无处不在。

克里斯终于可以确认了一个真相,尽管这个真相听起来非常古怪:“你所提供的任何一样东西,基本上都有人买。”

克里斯以在线音乐零售商Rhapsody提供的超过150万首曲目为例,将其月度销售统计数据绘制成图,会得到一个看起来跟任何唱片店都大同小异的曲线图:名列前茅的曲目极受欢迎,随后,流行度随着排名的下降急剧下滑。下图反映的是2005年12月下载量排前25000名的曲目。

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这张图表上,我们会注意到最左端的高峰——这就是大热门,是头部,占据着下载量的大多数。

但是,我们更要注意到图的右端,靠近点看,你会注意到一件事:

右端的曲线并没有降到零点——按我们认为的常理,大热门之外无人问津的产品,应该下降到下载量为零的点位才是,然而没有。

我们再放大这个曲线的尾部,看看25000-100000万的曲目

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这些曲目甚至小众到了任何专业唱片店都找不到的程度,然而仍然有数百的下载量。

再看尾部曲线的继续延伸到第10万到80万名

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这个排名的曲目更是已经小众到了地球上你都不知道哪里能找到的程度,然而仍然还有下载量!

长尾的末端仍然不是零!

——这就是长尾的奥秘。

克里斯认为,如果把足够多的非热门产品组合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堪与热门市场相匹敌的大市场,因为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以书店为例,一般的超大书店只能藏有10万种书,但亚马逊有1/4的销售额是排名10万位以后的书贡献的,可见一般书店中不卖的书构成了现有书籍市场的1/3之大,而且这个规模还在膨胀。

谷歌也是如此,其大多数收益来自于小广告商(广告的长尾),而不是所谓的大客户,ebay 淘宝莫不如此。

到这里,有经验的看官大约已经猜出来了,我今天要推荐的书籍是克里斯的“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不是经济理论吗,跟文章开头提出的全民焦虑症有什么关系?

不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长尾理论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颠覆了一个常规认知:即追求头部的大热门,用大规模的生产来满足消费者。

其实以克里斯的认知来看,长尾理论并不仅仅颠覆了一个市场的认知,或者经济的法则,更颠覆了一种文化——大一统的文化!

大一统的文化思想,或者干脆点说——一种贪婪,驱动着所有的产品希望覆盖所有的人口,新技术及大众媒体的出现,让这种贪婪成了现实。

互联网时代之前,电视定义了主流文化,电视黄金时段播什么,几乎就流行什么,电视的流行榜单,几乎就决定了音乐的流行程度。

而传统的商业受限于物理空间的容量:渠道有限,商场货架有限,这决定了商家只能去追捧那些大热门,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时间段有限,这也决定了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必须去制作以及播出可能的大热门节目。

但是,克里斯说,大热门时代“也许已经是强弩之末”。

因为互联网时代来了!

互联网时代是没有货架空间限制,没有播出时间限制,已及生产端的供应瓶颈也消失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不是吗?自媒体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但互联网时代要真正成为长尾时代,光以上的论述远远不够,克里斯认为,长尾时代至少有6个主题:

1、在任何市场中,非热门产品远远多于热门产品,而且非热门产品的比重仍呈指数级增长态势;

2、获得这些小众产品的成本正在显著下降。数字传播、强大的搜索技术和宽带的渗透力组成了强大的力量,现在,在线市场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供应空间丰富的商品。

3、消费者还要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特殊需求的小众产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自动推荐、产品排名、主动搜索等,可以把需求推向长尾的后端。

4、一旦有了空前丰富的品种和用来做出选择的技术,需求曲线就会扁平化。热门和非热门产品仍然会并存,但热门产品的流行度会相对下降,非热门产品流行度则会相对上升。

5、尽管没有一种非热门产品能实现庞大的销量(如果实现了,就转变成热门产品了),但非热门市场种类太多了,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恐怖的市场。

6、当以上几点全部实现,需求便不受供人瓶颈、信息匮乏和有限货架空间的扭曲,需求的分布就象人口分布一样分散。

长尾的出现有赖于三种力量:

Ø 人人成为生产者

Ø 人人成为传播者

Ø 供给和需求快速连接

这三种力量在今天,已经全然不成为问题。

所以,克里斯宣称:长尾时代到来,大一统只是例外,不是规则,而长尾才是这个时代的真面目!

用一册书,慰藉遍布世界的焦虑

长尾时代的到来,就是小众时代的到来。无数的小众,意味着世界由无数极不相同的侧面构成,这样的世界才足以称为“丰饶的世界”,而不是一种流行,全世界遵循,一种时尚,全世界崇尚。

热门经济时代,常常作为商家代言的明星、时尚达人等将被克里斯所谓的“新时尚领军人物”取代。

克里斯说:“新时尚领军人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观点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他们就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这些人服务于五花八门的小兴趣领域,比如潜水或是医疗信息学等等,就可以成为一个小部落的先锋——这跟今天的社群经济不谋而合。

根据长尾理论,有人提出,其实我们完全不需要去追求成为千万百万级粉丝的头部大佬,假如我们能深度服务1000人组成的小众社群,假如这1000人能与你产生足够的粘性,那么年入百万并不是天方夜谭,这也不过相当于1000个人每年向你支付1000元钱而已。

——长尾理论之所以重要,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长尾式存在,以及终其一生面对的、从事的工具都不可能实现头部式的热门。

一个地产开发商可以是头部式存大,但每个楼盘,其实都只需要几百几千的客群——所以单个项目而言,没必要为能不能火遍全城而烦恼吗,而应该考虑如何找到这几百几千客户,服务好他们。

一个普通的餐馆大可不必取悦所有客户,针对性地服务好一个群体就足以让餐馆有滋有味地活下去……

长尾,让我们用另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以及用另一种更微观更精准的方式来对待世界。

好了,这本书推荐到这里,我想各位一定也有了一个隐隐的认知——长尾理论岂止适用于经济领域,同样适用于社会和人生。

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何以焦虑?

因为这个社会评判标准过于单一,大家都在一个标准底下竞争,儿时书谁读得好,大了谁钱赚得多!

这是典型的大一统价值观,实际上人生远不止也不应该如此单一。

而这个社会的丰富度亦足以容纳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人,我可不可以不会金钱、权力奔忙?胡玮玮赚再多关我什么事?

我能不能过好我的小日子,种好我庭院里的花,和我的孩子一起安于平庸,作一个混吃等死的人?

可不可以躲进书斋,两耳不闻身外事?

我可不可以专职旅行?可不可以专职摄影?

我们过好我们的长尾人生,把头部让给别人。

长尾越多,世界是不是越丰富越精彩?

不要在别人的价值观里过着跟别人一样的生活,还因为无法跟别人一样而焦虑,这太扯了。

王家卫在《聂隐娘》结束时打出一行字:一个人,没有同类。

我们不需要为别人而焦虑。

今天推荐《长尾理论》,不止作为一部经济书籍,更作为一部社会学书籍。

任何理论如果足够优秀,必然抵达哲学层面,适用于人生各个侧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