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一位60後眼中青白江的交通出行變遷

40年,變化太大了!”53歲的郝敬明感慨到。從泥濘小路到碎石子路;從水泥路到草油路,從綠皮車到高鐵……出行越來越方便,回家的路也越來越近。


「改革開放40週年」一位60後眼中青白江的交通出行變遷

108國道改造前。白桂斌 攝

從少到多,回家的路越走越寬廣

郝敬明出生在城廂鎮。10歲那年,他第一次同小夥伴一起走出城廂到“川化”(現在的青白江主城區)玩兒。郝敬明清楚地記得那是1975年的暑假。當時如果坐車去的話,要在北門車站等金堂到成都的長途汽車,很久才有一趟;再加上根本沒有錢買車票,於是,大家約定來回都走路。

走了1個多小時,才走攏新街(大同鎮)。“還要走多久啊,我實在走不動了。”大家一邊走著一邊抱怨。

在郝敬明的童年回憶裡,青白江區的交通狀況是:公路少,道路窄,要去一個地方太遠了。

1983年的春天,郝敬明第一次去成都參加藝術院校的面試。為了節約路費,他沒有乘坐從金堂到成都的直達長途車,而是先走路到川化俱樂部,乘坐川化廠的廠車去,這樣能節約一半的車費。當時沒有大件路,汽車進入唐家寺後,道路窄、彎道多的川陝公路是唯一一條到成都的公路。

改革開放初期,青白江區公路總里程僅178.6公里,無高等級道路。

截至2017年,青白江區公路總里程已達955.28公里,有成綿、成南、成德南、二繞共4條高速公路穿過青白江區,還有8條主幹線、4條次幹線,已初步形成“一環十射”骨架路網和“一鄉一環”的鄉村公路體系。


「改革開放40週年」一位60後眼中青白江的交通出行變遷

如今的108國道。白桂斌攝

從無到有,回家的路越走越便捷

上世紀90年代,青白江區還沒有公交車。1994年,郝敬明陪奶奶到區紅十字醫院看病,長途客車在唐巴路成鋼路口(今華金大道教育街路口)停下,郝敬明扶著奶奶在此處下車。“紅十字醫院離成鋼還有很長一段路,但長途汽車只能到那裡,到醫院還要步行相當一段距離。”郝敬明說。事後,奶奶感嘆:“跑這麼遠開付中藥划不來,以後還是在城廂看算了。”

郝敬明的這段經歷,也反映了當時青白江區的公交現狀。當時,青白江區對外交通僅開行了青白江區至成都主城區客運班車。2000年至2010年,青白江區大力發展公交事業,先後通過公交線路經營權有償出讓、服務質量招投標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三種方式,開行了11條民營公交線路,覆蓋青白江主城區和各鄉鎮,極大改善了廣大群眾出行條件。

從慢到快,回家的路越走越通暢

1983年,郝敬明到東北當兵,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車。部隊專列從成都出發,路過青白江。郝敬明回憶,那個時候,青白江區僅有寶成鐵路、成渝鐵路和1個火車站,鐵路總里程9.5公里。

2018年,青白江區境內已增至10條鐵路7個火車站。寶成鐵路及複線、達成鐵路及複線、成渝鐵路、成綿樂客專、成蘭鐵路從青白江區境內穿境而過,通達全國,鐵路總里程達到79.68公里。

如今,乘坐高鐵成為青白江區市民更快捷、更舒適、更經濟的出行方式。同時隨著成渝客專、西成客專、成蘭客專、成貴客專等高速鐵路陸續開通並接入成綿樂客專,北上西安、蘭州、北京、天津,東向重慶、武漢、南京、上海,南下貴陽、昆明、廣州、南寧,已初步形成四小時、八小時快鐵交通圈。

那天晚上,郝敬明和兒子從城廂返回成都家裡,停好車後,他對兒子感慨地說道:“你們現在是趕上好時代了,以後的生活條件會更加優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