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60后眼中青白江的交通出行变迁

40年,变化太大了!”53岁的郝敬明感慨到。从泥泞小路到碎石子路;从水泥路到草油路,从绿皮车到高铁……出行越来越方便,回家的路也越来越近。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60后眼中青白江的交通出行变迁

108国道改造前。白桂斌 摄

从少到多,回家的路越走越宽广

郝敬明出生在城厢镇。10岁那年,他第一次同小伙伴一起走出城厢到“川化”(现在的青白江主城区)玩儿。郝敬明清楚地记得那是1975年的暑假。当时如果坐车去的话,要在北门车站等金堂到成都的长途汽车,很久才有一趟;再加上根本没有钱买车票,于是,大家约定来回都走路。

走了1个多小时,才走拢新街(大同镇)。“还要走多久啊,我实在走不动了。”大家一边走着一边抱怨。

在郝敬明的童年回忆里,青白江区的交通状况是:公路少,道路窄,要去一个地方太远了。

1983年的春天,郝敬明第一次去成都参加艺术院校的面试。为了节约路费,他没有乘坐从金堂到成都的直达长途车,而是先走路到川化俱乐部,乘坐川化厂的厂车去,这样能节约一半的车费。当时没有大件路,汽车进入唐家寺后,道路窄、弯道多的川陕公路是唯一一条到成都的公路。

改革开放初期,青白江区公路总里程仅178.6公里,无高等级道路。

截至2017年,青白江区公路总里程已达955.28公里,有成绵、成南、成德南、二绕共4条高速公路穿过青白江区,还有8条主干线、4条次干线,已初步形成“一环十射”骨架路网和“一乡一环”的乡村公路体系。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60后眼中青白江的交通出行变迁

如今的108国道。白桂斌摄

从无到有,回家的路越走越便捷

上世纪90年代,青白江区还没有公交车。1994年,郝敬明陪奶奶到区红十字医院看病,长途客车在唐巴路成钢路口(今华金大道教育街路口)停下,郝敬明扶着奶奶在此处下车。“红十字医院离成钢还有很长一段路,但长途汽车只能到那里,到医院还要步行相当一段距离。”郝敬明说。事后,奶奶感叹:“跑这么远开付中药划不来,以后还是在城厢看算了。”

郝敬明的这段经历,也反映了当时青白江区的公交现状。当时,青白江区对外交通仅开行了青白江区至成都主城区客运班车。2000年至2010年,青白江区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先后通过公交线路经营权有偿出让、服务质量招投标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三种方式,开行了11条民营公交线路,覆盖青白江主城区和各乡镇,极大改善了广大群众出行条件。

从慢到快,回家的路越走越通畅

1983年,郝敬明到东北当兵,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车。部队专列从成都出发,路过青白江。郝敬明回忆,那个时候,青白江区仅有宝成铁路、成渝铁路和1个火车站,铁路总里程9.5公里。

2018年,青白江区境内已增至10条铁路7个火车站。宝成铁路及复线、达成铁路及复线、成渝铁路、成绵乐客专、成兰铁路从青白江区境内穿境而过,通达全国,铁路总里程达到79.68公里。

如今,乘坐高铁成为青白江区市民更快捷、更舒适、更经济的出行方式。同时随着成渝客专、西成客专、成兰客专、成贵客专等高速铁路陆续开通并接入成绵乐客专,北上西安、兰州、北京、天津,东向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南下贵阳、昆明、广州、南宁,已初步形成四小时、八小时快铁交通圈。

那天晚上,郝敬明和儿子从城厢返回成都家里,停好车后,他对儿子感慨地说道:“你们现在是赶上好时代了,以后的生活条件会更加优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