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頁!良渚文化入編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

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良渚文化遺址於1936年在浙江餘杭良渚首次被髮掘。已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在太湖流域,距今約四五千年……”

9月全國迎來開學季,全國各地約1400萬剛走進初一教室的初中生們,打開新發下來的人教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會看到在第11頁上看到關於良渚文化的詳盡介紹。除了文字講述出土的各類遺存,和遺址對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多元一體特徵的意義外,還選登了四張照片,分別是良渚出土的玉璧、玉鉞、刻符罐和玉琮。這意味著全國80%以上的初一學生,將通過課本瞭解到良渚考古學對於中國歷史的深遠意義。

記者從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良管委)獲悉,這是良渚文化第四次被寫入中學歷史類教科書,也是所佔篇幅最大的一次。

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十幾年風雨,良渚文化走進教科書

“良管委自2001年成立起,就一直在謀劃如何讓全國人民更多地瞭解良渚文化,若能將這個知識點編入教科書,無疑是個有效途徑。”良管委辦公室副主任謝國旗對記者說。

2004年,良管委制定的宣傳方案中,就有爭取將良渚文化寫進教科書的計劃。謝國旗說,教科書的編委會成員,許多都是各大高校的歷史系教授,所以良管委與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合作,由對方負責與教科書編委會的溝通、對接,良管委負責所提供知識點的客觀和準確。

從建國後一直到2007年,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從未提到過良渚文化。為何2007年以後,良渚能夠四入教科書?其實梳理一下時間線,就會發現良渚文化走入教科書的腳步,正是緊隨著一次次重大考古發現,讓良渚文化一次次驚豔世界。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也是在這一年,在2008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的有關章節中,加入了“在長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象徵權力的玉器”的文字表述,並刊用了“玉琮”圖片,實現了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的“零突破”。

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2009年,在《歷史與社會》再版印刷時,"良渚"兩字與牛河梁、半坡、大汶口、河姆渡一起寫在"中國境內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佈"的地圖上,良渚文化在教科書上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確認。

2011年,在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中,增加了“浙江餘杭的良渚遺址群,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村落、古城、祭壇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字,並配發了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兩枚特種郵票圖片,良渚文化進入教科書又取得新進展。

“2014年,有幾位教授告訴我們,全國的歷史等教科書要進行統編,良渚文化這些年有了新的進展,不妨深入地進行介紹,對知識點進行更新。”謝主任說,得知這個信息後,良管委主動與歷史教科書編撰委員會取得聯繫,把“良渚文化”在研究、發掘領域的新成果進行對接,在溝通和協調的同時,邀請兩位主編到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等現場踏看,使其更多地瞭解良渚文化在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等方面的重大價值和意義,隨後兩位主編重新對"良渚文化"的內容進行了擴充,相關的內容與良管委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與國家文物局進行了協調,最終大篇幅地把"良渚文化"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進行介紹。

2015年,良渚文化考古又迎來重大發現——在餘杭彭公發現了良渚古城的外圍水利工程。這是中國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壩系統,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結構,是同時期世界上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這讓良渚文化再一次成為焦點。隨著良渚文化價值的不斷被髮掘,其走入教科書的腳步也更加鏗鏘有力。

“也是這一年,我們邀請到編委會的兩位主編和一位編輯,到良渚博物院、古城遺址現場踏看,對文物本體、各遺址點進行仔細考察。”謝主任說,隨後兩位主編重新對“良渚文化”的內容進行了擴充,並與國家文物局進行了協調,最終在2016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圖文並茂地大篇幅介紹了良渚文化。

如今,2016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審查並通過,整整一頁的良渚文化內容編入其中。 去年開始,新版《中國歷史》教科書首先在北京海淀區、江蘇省無錫市、湖北省武漢市、新疆烏魯木齊市試用。2017年新學年起,全國絕大部分省市開始統一使用,全國82%左右(每年約1400萬)的初中部學生,都將從中瞭解、知曉良渚文化。

意義重大,良渚文化影響力提升

良渚文化被譽為"中華文明之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曾經說:"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遺址能拿得出來。"

享譽全球的考古泰斗科林·倫福儒勳爵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

如今,良渚文化進人初中歷史教科書,充分說明政府、教育界、學術界對良渚文化的歷史地位的肯定,對良渚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也具有重大意義。

重視性。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中小學教材建設。2009年,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對中小學教材編寫進行專題研究,指示教育部要組織編寫德育、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根據中央要求,2012年起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新版教科書是唯一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也是唯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審查通過的教科書。

廣泛性。新版教科書首先在北京海淀區、江蘇省無錫市、湖北省武漢市、新疆烏魯木齊市試用。2017年在全國統一使用,全國82%左右(每年約1400萬)的初中部學生將會使用該冊教材,從中瞭解、知曉"良渚文化"。

重要性。"良渚文化"以一個整版的形式,列入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2016版)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知識拓展欄目,豐富了內容表述,並配發了玉琮、玉鉞、玉璧、良渚刻符罐等典型器物的圖片。用一整頁圖文介紹課標沒有明確要求的的良渚遺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任重道遠,良渚文化需進一步推廣

良管委一直致力於推廣良渚文化知名度,曾多次組團參加世界遺產大會,分發良渚遺址宣傳資料,與國際專家進行廣泛接觸,介紹良渚遺址的遺產價值和保護情況。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世界頂級考古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等前來良渚考察交流,對良渚文化保護與申遺工作進行指導,為良渚遺址申遺做最充分的準備。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良管委聚焦利益相關者教育和良渚文化宣傳普及兩個重點,不斷加大良渚文化宣傳推動力度。建立健全宣傳隊伍,深入基層宣傳良渚文化及申遺知識。設立良渚遺址申遺工作宣傳欄和工作進度欄、鎮街及中小學良渚文化宣傳欄、遺址區內村(社區)文物保護宣傳欄,提高對良渚文化、良渚遺址申遺和保護利用工作的認識。設計製作《良渚遺址保護手冊》、《良渚遺址訊報》申遺專題片等宣傳產品,生動地介紹宣傳良渚文化知識、良渚遺址遺產價值,形成良好的申遺與保護氛圍。

下一步,良管委將進一步加強對良渚文化的宣傳、推廣,讓良渚文化真正在社會大眾心裡紮根、成長。依託專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學術研究機構、團體,不斷深入挖掘、整理、提煉良渚文化價值,出版適應不同層次和專業工作者的專著和普及讀物,讓良渚文化真正走向社會大眾。結合良渚文化公共活動,深化社會大眾良渚文化教育,積極開展各類遺產日、保護遺產行動、助力申遺等實踐活動,推動良渚文化進課堂、進社區、進頭腦,形成弘揚良渚文化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氛圍。開展各種學術交流與展覽會,並結合這些活動在海內外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良渚文化、良渚遺址在省內外、國內外的知名度。

【浙江新聞+】

良渚考古大事記

1936年

施昕更先生髮現良渚遺址,隨後進行3次發掘,出版《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施昕更

1959年

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遺址成為良渚文化的命名地。

1961年

良渚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

發掘吳家埠遺址,建立吳家埠工作站。

1986年至1993年

陸續發掘反山權貴墓地、瑤山祭壇及權貴墓地、莫角山大型人工營建土臺和匯觀山祭壇及權貴墓地等重要遺址,奠定了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996年

良渚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至1999年,良渚工作站共發現135處遺址點。

2001年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成立。

2006年至2007年

發現面積近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同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址,被學術界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開啟了良渚考古的新紀元。

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良渚古城美人地遺址

2013年

良渚遺址獲評“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5年

發現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這是中國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壩系統,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結構,是同時期世界上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整整一页!良渚文化入编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