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縱橫》(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智能製造時代的“中國機遇”(半成品)

《新華縱橫》(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智能製造時代的“中國機遇”【節目導視】搶抓AI“跳變”先機,實現“智慧轉身”(同期:人工智能真真正正地有了一個走進我們千家萬戶,走近普通用戶的這樣一個接口);工業智能製造升級,世界版圖迎來“中國機遇”(同期:我們未來的B2C的智能製造工廠應該是怎樣的,我們希望給出我們的答案。);敬請關注本期節目——《智能製造時代的“中國機遇”》。【解說】打乒乓球、下五子棋、跳扇子舞……在第十九屆工博會的舞臺上,機器人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吸睛點。除了保持一貫的高增速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機器人讓我們的生產生活變得越來越“聰明”。這個機器人在幾百只紙鶴中優雅地向大家展示扇子舞的風姿,卻不會觸碰到周圍的紙鶴,精準的技巧讓人驚歎。【同期】某公司電機展臺工作人員 通過我們最新的控制器讓它實現我們需要讓它完成的動作,其實展示出來的還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動作,在我們實際工業領域的應用當中,我們可以完成更多的複雜的更精密的動作。【解說】而這個雙臂機器人,通過視覺定位、引導式編程等技術,可為觀眾現場調製咖啡。【同期】展臺工作人員現在稍微等一下,等一下過來之後,把牛奶放入之後上邊再拉花,整個過程就完了,整個過程在兩分半到三分鐘的時間。【解說】這是一款帶有“觸覺”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在機器人的多個關節處都設有傳感器,能夠“感知”患者在步行中的變化,“思考”患者的意圖並通過電機幫助患者“執行”步行動作,能有效幫助偏癱或截癱患者通過訓練重獲行走的能力,迴歸正常的生活。【同期】某智能科技公司工作人員此前的話,這些外骨骼機器人主要是起到被動步態的訓練,這款有了力反饋之後就可以根據人的力量大小提供一個反饋力,機器瞭解人的意圖給予一個輔助的力量。【解說】在工博會上首設的人工智能專區,多家企業都帶來了“人臉識別”的解決方案。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安防領域已經進入了智能化的“深水”區。多年懸案告破,0.8秒即可鎖定可疑人員,這些都得益於人臉識別技術。【同期】某科技公司負責人 範婧豔我們現在的人像庫是全球最大的,通過這個眼鏡就像Google的眼鏡一樣,戴在眼睛上隨便看,我們看到的這個人,自動能夠識別到我們的數據庫裡面,10億級的數據庫做到秒級的回應。【解說】在參展企業看來,機器人產業突破和提升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通過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讓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過去手機外殼加工好後,由工人靠肉眼進行質量檢測。現在機器人通過500張樣本照片的對比和學習,由機器人自己總結規律,識別正確率達到100%。【同期】某機器人公司工作人員經過自主學習以後,機器人會自己知道瑕疵的種類和類別,下次有新的供件過來的時候相同的手機劃痕樣本的時候,我們系統就能自動識別出瑕疵。【解說】11月14日,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意見正式出臺。這意味著,上海將發揮比較優勢,圍繞“AI優先”這一科技創新“新引擎”搶先發力。在世界AI創新版圖上,不少上海企業已小試牛刀。這是全球第一塊用於智能手機的AI中國“芯”,這塊芯片的適用範圍覆蓋了圖像識別、安防監控、智能駕駛、無人機、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各個重點應用領域。【同期】某科技公司上海負責人 周韜我想第一款手機智能芯片發佈的意義是比較重大的,意味著人工智能真真正正地有了一個走進我們千家萬戶,走近普通用戶的這樣一個接口,也預示著人工智能應用會有一個大的爆發,因為開發者有了智能手機這樣的一個很好的開發平臺。【解說】高速增長,是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大特點。在與工博會同期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機器人高峰論壇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介紹說,去年我國生產機器人7.24萬臺,同比增長34%,遠高於製造業的整體增速。今年1至9月,機器人產業依然保持快速發展,同比增幅達到69.4%。什麼是智能製造?工業4.0的工廠應該是什麼樣子?一條“機器人模型定製化柔性裝配生產線”在工博會上的亮相,給出了答案。整個生產流程從微信訂單、個性化定製、生產排產、注塑成型、精密加工、物流倉儲、裝配檢測、自動派發到管理監控,實現了無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同期】某機器人公司總經理 錢暉整個的生產系統你可以看到,客戶給它下定製化的訂單,按照訂單生產系統會自動安排生產,到最後會有協作機器人組成的柔性交付系統,你掃一下二維碼,可以從我們的立體倉庫裡把完成的成品交付給客戶,從下單到交付整個的未來的B2C的智能製造工廠應該是怎樣的,我們希望給出我們的答案。【解說】德國提出的工業4.0給全世界製造業帶來了巨大變革。如今,一批提供供給側高品質產品的中國企業給出了製造業變革的“中國答案”。在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的展臺上,一套微縮的智能採礦系統正在高效運轉。傳統礦山在引入了智能系統後,工作人員能減少50%,而產量將增加50%。【同期】某智能科技公司負責人 徐梓涵每個單機數據或者成套數據就會上傳到我們的雲端,我們有個雲服務器,有自己的專家系統對數據進行整體的分析,分析之後,我們會把得出的結果反饋給設備上,讓它針對工況來進行調整判斷,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解說】參展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智能製造提升帶來的效果。原來需要進口的核心部件已實現自主生產,成本只有進口成品的三分之一,而且產品實現了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定製生產,交付週期也從原來的半年縮短為4周。【同期】某公司智能製造事業部副總經理 黃凱將底層的自動化設備通過物聯網的網關連入Mes系統當中來,它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智能化的生產,聯網的設備,你看到我的右邊就是智能化設備,這個智能化設備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柔性化生產和個性化小批量定製,你看到我們通過機床、機器人還有我們的機器人實現自動的上下料,它可以通過我身後的這套平臺發送生產指令,平臺識別生產指令之後就可以控制這邊的機器人來生產。【解說】按照我國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相關部署,上海提出了全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的目標。數據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上海已經建成了覆蓋2400萬常住人口、200多萬家企業以及涵蓋全市域的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的基礎數據庫;醫聯數據共享系統擁有250億條數據,交通數據流量每日新增30GB。下一步,上海計劃打造6個左右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範區,形成60個左右的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0個以上的人工智能應用示範項目,培育10家左右的人工智能創新標杆企業,屆時人工智能重點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專家認為,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以智能製造為核心,推動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將成為振興實體經濟、建設製造強國的主戰場。 片尾人名字幕:主編:呂馨慧 姜海瑩統籌:李佳霖責任編輯:王驍編輯:王驍電子編輯:王驍 王超記者:丁汀 陳杰配音:危穎音響:田裡 郝曉江 視頻技術:王劍英 劉洋燈光:鄒建波攝像:董碩系統技術:賀新化妝:李水仙播出:餘福卿技術統籌:方浩 郝剡技術監製:王宏達 柳旭光監製:李傑 姜海瑩總監製:胡曉夢出品人:陸小華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