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亮劍·55年授銜,李雲龍被授少將,低了還是高了?

《亮劍》作為一部經典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擁有著眾多粉絲,有時也難免會“弄假成真”地去跟著劇中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

讀亮劍·55年授銜,李雲龍被授少將,低了還是高了?

今天我們也來正兒八經地討論劇中的一個細節——1955年授銜,李雲龍、孔捷、丁偉這“晉西北鐵三角”,都是以軍長職務授少將軍銜——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一顆金星”略微低了,不妨來分析一下,整個大授銜時期的前前後後。

其實呢,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的授銜,當時也是存在爭議的,據說當時的最高領導是不願意在部隊搞軍銜制的,他還提到過“如果成天傳穿著那種衣服,還怎麼到人民群眾中去?”只是當時軍政黨各個層面的幹部都有授銜的意願,而且當時中國跟蘇聯的交流空前頻繁,在軍界也是需要軍銜來做背書從而實現對等交流,所以授銜最終才勉強成行。但他後來非常堅決地拒絕了“大元帥”的軍銜,而事實上,55授銜的軍銜大概也只持續了十年不到,就被取消,直到1988年才進行了第二次授銜。

讀亮劍·55年授銜,李雲龍被授少將,低了還是高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就因為當時的授銜有了那麼一點“論功行賞”的味道,所以其實當時在軍中引起的爭議非常之多:比如已經轉任外交部長的陳毅仍然位列十大元帥(要知道,當時周恩來和鄧小平也都曾是元帥候選),再比如首席大將粟裕為何沒能再進一步?再有當時擬授大將的好像還有李先念程子華譚震林等人……

讀亮劍·55年授銜,李雲龍被授少將,低了還是高了?

軍中的最高層將領尚且如此,更何況到了軍級首長這一層面的。在實際操作中,由於解放軍當時的軍級單位過多(一度有70個軍),以及其上的兵團、大軍區等單位,使得當時的軍銜低授的情況很常見,尤其集中在軍師這幾個層級上。尤其是為了控制將級軍官的數量,當時不得不採用了大校而不是准將這樣的軍銜,讓當時的師級軍官大部分人(基準軍銜本是少將)與將星擦肩而過。

讀亮劍·55年授銜,李雲龍被授少將,低了還是高了?

授銜首要考慮的當然是55年時的職務,但也會綜合考慮參加革命的資歷、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職務,以李雲龍來說:紅四的團長、抗戰時期的團長,這個資歷已經差不多夠到中將強到弱上將了,當然老李解放戰爭時期的進步是慢了點,直到淮海之後才提了副軍長,直到去南京培訓都還是代理軍長,這個略微吃虧了一點。而丁偉去東北第一批提了縱隊司令,縱隊司令是解放軍非常關鍵的崗位,曾任過縱隊司令的將領55授銜時大部分都是上將(23人),只有王近山、王必成等少數中將(5人),還有8位少將(其中就有公認的亮劍的原型——鍾偉少將),值得一提的是,還包括了陳賡和許光達兩位大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丁偉更委屈。孔捷的少將軍銜算是中規中矩。

讀亮劍·55年授銜,李雲龍被授少將,低了還是高了?

從55年時任軍長的軍銜來說,李雲龍的少將也是偏低的,當時全軍還編有38個野戰軍(其中陸軍33個、空軍4個,防空軍1個),總計76個軍政主官中實際在崗66人,少將軍銜45個確實是佔據絕大多數,另外還有上將2人:陳明仁+董其武;中將6人:13軍軍長陳康、14軍軍長範朝利、47軍軍長張天雲、50軍軍長曾澤生、60軍軍長饒子健,64軍軍長劉金軒。

可以比較下陳康中將的簡歷:1931年入黨;抗戰時任129師386旅772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旅長,第2野戰軍13軍副軍長,55年任13軍長。與李雲龍的資歷曲線非常相似。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授銜,對李雲龍丁偉和孔捷是有所壓低的。

當然相比於被授予大校軍銜的13軍政委張力雄,24軍代軍長梁金華、60軍政治委員劉暄等三位正軍職軍官來說,李雲龍的少將也談不上有多委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