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有位桂林恭城县籍的朋友,在南宁一个花鸟市场开了家油茶店,已经五年了,生意上手后日渐红火。前些日子桂林来了位朋友,我们就一起到他店里搞了一餐。油茶是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酒也喝了不少,好像倒了几个,搞得倒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我要是跟谁说,有天喝油茶,喝倒了几个,别人非说我吹牛太不着谱。

事实上,喝油茶是可以醉倒人的。其一,喝油茶偶尔会导致低血糖,其征状和醉酒差不多,喝什么茶都有这种可能,有一个算是专业的说法,“醉茶”;其二,现在的世道行事,多有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名为喝油茶,你以为就只喝了油茶?

油茶是广西北部农村的一种传统食品,桂北农村尤其是高寒山区,向有打油茶的习俗。主要集中在桂林市各县、柳州北部三县和河池市的大部分县区,但其他仍有不少县区也流行打油茶。桂中地区的来宾市,喝油茶是一种丰盛的早餐选择。

所谓打油茶的“打”,在这里作动词用,可以理解为一种处理食物的方式或手段,听着和打火锅的“打”字同义,但两者打的方式明显不一样。打油茶是捶打茶叶,打火锅的“打”,则有“涮”的意思,将菜下入火锅煮来吃。打油茶是一个人打给大家吃,打火锅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自己夹菜烫来吃。北方地区也有一种叫油茶的常见食物,但和我说的这种油茶,不是一回事,那几乎是一种用开水把油炒过的面粉冲成的面糊糊,没有茶叶成分。

打油茶用的茶叶,一般是山里采的老山茶,制干家藏备用。三江县多是清明期间采回,上笼蒸黄后取出晾干,加少许米汤稍搓,明火烤干,装进竹篓挂在火塘上方,烟熏干燥留用。打油茶专门有一套工具,一锅一棰一笊篱。锅一般是铸铁所造,镶木柄,形状、大小和常见水瓢一样,但很厚,约近一厘米,但现在很多店拿个普通铁锅也敢下手了;一把“L”形的槌子,叫油茶杵,硬木制成,用久了油光闪亮,好似假古董炮制的“包浆”;笊篱亦为特制,叫茶滤,也叫茶叶隔,模样有点像以前农村戽水用的斗子。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油茶店里,是把每一桌的油茶集中打好,再端上桌

各地打油茶的味道虽然配料、味道有所不同,但基本程式是一样的,大概分为泡洗茶叶、打茶叶、过滤茶叶三个步骤。先把茶叶炒热,再加入些茶油、盐同炒,边炒边捶。桂林、河池两市一些县区,同时还要加上老姜一起炒,而柳州各县市尤其是北部融水、融安、三江三县,却是不加姜的。喝起来也有一番味道,我却总觉得少了什么,我个人觉得有了老姜的味道才特别过瘾。炒至待锅冒水汽、茶叶现软时,加清水煮滚,用木槌翻搅茶叶。著名的恭城油茶有一个要领提示,“油多水开锅要辣,揉搓旋转手利麻”,油多放,水开透,火够旺,不断揉搓捶打,快手麻利。这样,将老山茶里本来就浓烈的茶味释放出来,在油、盐、姜的调和下,成为一种饱含色欲的茶味。文火稍焖,茶汁浓些后,用笊篱隔着叶渣将茶水倒入大盆。叶渣可以继续加料加水捶打,直到装满一大盆油茶,就以上桌了。

寻常人家习惯边打边吃,打一锅吃一锅。吃时取一碗放入各种佐茶配料,常见的有爆米花、炒花生、炸黄豆、排散等,切不可少的是葱花和香菜段,将滚热的茶汁冲进碗中即成。有人不吃这两样东西,我觉得他们喝油茶起码少了一半乐子。吃油茶时大多配点小点心,常见的有红薯、芋头、玉米炸馓子、饼干、油条,以及以米为原料做的各种“粑粑”。有些地方,甚至事先灼熟调味的猪肝、粉肠都拿来当配油茶的点心。

打油茶可以说是一种饮食方式。有这传统习惯的山里村寨,不仅早餐吃油茶,每顿饭前都要吃油茶。早上起来,先打一锅油茶吃了,再拿上农具,出门干活。晌午回来,当然最好不过是痛痛快地来几碗热油茶,吃罢了歇息一下,午后再出去干活。晚上一餐,吃顿油茶,伸伸懒腰,让疲乏的身躯尽情舒展。一天下来,顿顿都吃油茶,没人腻烦,反而哪天没打油茶,让人局促不安,转个身都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把配油茶的小食品先盛碗里,再倒入热油茶

非但家居日用,油茶更是迎宾待客的传统食品。妇女串门磨牙,要是有一锅油茶在一旁伺候,边喝边说说人家坏话,那真是酣畅淋漓。年节走亲访友,进门必先捧上一碗油茶,就坐在火塘边上油茶锅边,边呷油茶边拉家长,等待开宴。无论主家客人,都自然而然。这一套往来路数,已然深深嵌入了他们的生活程序中,和起床了要刷牙洗脸一般,不用谁教,也不用谁使唤。万事悠悠,先吃碗油茶为大。

一般来说,汉语里用来描述进食的动作,固体食物用“吃”字,吃饭吃菜;液体则用“喝”,喝汤喝茶。油茶虽然加工过程奇异,但制成品是茶汁,仍是不折不扣的液体,桂北农村里却通行说“吃油茶”。虽然有些地方受湖南口音影响,说成“呷油茶”,其实“呷”也是吃的意思。桂林城区的人碰面,用大多数中国人的通行句式,庄严肃穆地问候一句:“吃米粉了吗?”乡下的问候则是,“吃油茶了没有?”我觉得,此处用“吃”字,正经之极。说是喝油茶,谁都知道不是光喝两口那苦咸茶水就草草了事的。油茶是主题,作为烘托的点心、主食,更是题中之义。这和请客吃饭一样,不是端一大盆米饭请客人享用,而是请他喝酒吃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请客真要光请人家吃米饭,会闹起革命来的。当然,谁要是说“喝油茶”,也没什么错。事实上,现在城里的孩子已经不能分辨“吃油茶”和“喝油茶”之间的微言大义了。

在有吃油茶传统的地方,有人说请你吃油茶,那等于说这顿饭他也管了。两广的早茶夜茶虽也也近似此状,但喝茶只是一个名份,或者社交的名义,作用往往只是点缀,真正的花头在送茶的东西,一顿早茶从早上喝到下午,消磨的是大量的点心,茶水可能丝毫没动。就像生意场上应酬,有些老板请人去按摩洗脚,却往往被警察请了回去。吃油茶则不然,虽然也要配上主食、点心甚或大菜,但首先的宗旨在于油茶,中心思想先落在此处。其他吃的东西做得再好,没有多少人会大力称赞。但是油茶打得好,客人们便会啧啧有声地以大口吞喝不断添加来表示嘉许。通常的茶楼里,很少有好茶,除非自己带去,人们表扬哪个店的早茶好,多是说这个店的点心做得不错。有人选择茶楼,就是为了那个茶楼有自己可心的点心。但油茶店的油茶不好,趁早改行吧。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这是店里一套油茶的基本配置

我家乡在桂东南,没有喝油茶的习俗。毕业后分配到桂林工作,大开眼界,才知道“北方”天气冷得那么离谱,饮食上差异更是让人瞪眼。就连简单的米粉,敝乡不是煮的汤粉就是直接浇上酱汁拌的凉拌粉,桂林米粉却是“冒(把食物投滚水中烫熟或烫软,和四川冒菜的‘冒’是一个意思”过后加卤水、汤水吃。这些都且不说了,油茶却确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了。

我们单位的财务科长是恭城县人,广西油茶以桂林的恭城、龙胜、灌阳和柳州的三江等县名气最大,现在南宁开的油茶店很多打恭城牌子。科长沉默寡言,有着财务人的严苛表情,不太和人交往,但和我很却谈得来。因为出身问题,他的成长极受折磨,这些经历,我比较听得懂,也能附和。我的第一碗油茶就是到他家喝的,每天寒冬时节,星期天早上,他常常打发孩子来敲我的门,邀我上他家喝油茶。

油茶是桂林著名风味,今天桂林街头随处可以见到油茶店,但当年是几乎没有什么商业化的经营,我印象中那时候没在街上见过油茶店。要喝油茶,只能是那些从县乡到城里工作的人,自己在家捣鼓,一慰乡思。财务科长来自恭城,自然有油茶瘾,家里使用齐全。1990年代初的生活水平其实很低,常上馆子的不是公家人就是做生意的。老百姓为联络感情请回客,多在家里弄,我就被邀去很多同事家吃过饭。科长请喝油茶,既顺应风气,恐怕也因为上街没有得喝。

在科长家打油茶,通常配备有葱花、香菜段、炒米和炸花生米,还让小孩到对面街上菜市买了些包子、油条,有时候买点生米粉,有时候有些应景的糍粑或粽子。说来甚是简单,却足以让他们一家子加上我吃饱喝足。科长告诉我,以前在农村干活,早上起来用热油茶冲点炒米或泡点冷饭,喝上两碗就下地,主要祛热除湿,驱寒消疠,否则真的无法一大早就上山下水辛勤劳作。那时候喝油茶,是没配有什么吃的,碰上年节,有些糍粑、粽子之类食物,搭着跟油茶一起吃,可以算是盛宴了。后来条件好转,炸花生、米花、馓条陆续加入,至今喝油茶不管花样咋变,这几样都少不了。他说的场景我当时未见过,桂北地区冬天的阻塞我是深深领教了的,而高寒山区只会更甚。而且南方山区瘴疠遍布,夏炎冬寒,都使人体易感外邪,喝半肚子加姜的热茶,冬天能使人遍体生暖,夏天能让人发身透汗,这是一种环境使然而形成的饮食习俗。

那天,在我朋友店里喝油茶,进我们肚子的,大约有这些东西。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现在上油茶店,油茶也只占得一个小角落了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百草烩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清蒸海罗非鱼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煲仔千页豆腐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白切青头鸭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瑶寨野菜夹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海螺脆肠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瑶寨腊味合蒸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芋头仔焖小白菜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五彩粑粑饼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香煎假蒌肉饼

把广西油茶打成文化(上)

桂林米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