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自掏腰包清運垃圾並非只是“暖聞”

市民自掏腰包清運垃圾並非只是“暖聞”

(楊素娥老人在垃圾清運現場)

因為拆遷,武漢市江漢區楚寶巷口的垃圾多日沒有清理,堆積成山。64歲的退休老師楊素娥得知後,前日自掏腰包請來兩名工人還買來編織袋,將垃圾清理乾淨。環衛所工作人員說,該處原本有垃圾箱,可因為周邊拆遷,建築垃圾佔道,環衛車無法開到路口,所以前幾天確實無法將垃圾箱擺放到位。昨日,他們已將垃圾箱重新擺放到路口。(4月2日《楚天都市報》)

巷口垃圾因多日未清運,堆積成山,以致氣味燻人,再加上大量建築垃圾橫亙路面,讓過往市民叫苦不迭。這時候,一名退休殘疾老人站了出來,自掏腰包,請人運走垃圾,並將建築垃圾清出路面,終於還巷口一個整潔的環境。繼而,這件事得到了附近住戶點贊,還上了報紙,順理成章成為一則“暖聞”。

誠然,楊素娥作為一名殘疾老人,行動不便,且雖有房產在巷內,然早已出租,自己並不住於此,只是偶然從街坊口中得知這一情況,便出資500元,還坐著輪椅,親臨現場,請人將巷口清理得乾乾淨淨。此情此景,何嘗不讓人感動。不過,面對這幅畫面,除了暖心,似乎總有些“意猶未盡”。

譬如,本該每天清運的垃圾,何以會堆積成山?再者,這垃圾清運究竟該誰負責,咋就納入了市民“做好事”的範疇?此外,建築垃圾隨意堆放,又該誰承擔監管責任?不能不說,楊素娥老人的善舉,儘管難能可貴,卻非分內之事,而是對相關職能部門“缺位行為”的一種“補位”。

也就是說,這起“暖聞”的背後,是當地環衛所的失職。當然,他們事後也例舉了若干理由自辯,諸如什麼“周邊拆遷,建築垃圾佔道,環衛車無法開到路口”等等。不過,在拖著殘疾之身的楊素娥老人面前,這些理由實難自圓其說。道理很簡單,楊素娥老人憑一己之力,善且能移走“垃圾山”,作為理當盡責的環衛所,又豈應對此“望而生畏”?

而當地環衛所之所以未能做到恪盡職守,首先是責任感的缺失。在他們看來,此處垃圾囤積,只怨建築垃圾擋住了環衛車的路,而非己之過。至於如何與城管部門協調,以儘快疏通路面,似乎與己無關。而正是這樣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才導致垃圾成山,繼而“孵化”了這則讓人有些五味雜陳的“暖聞”。

其實,與楊素娥老人相比,當地環衛所更是缺乏一種城市的主人翁精神。面對有損市容市貌的“垃圾山”,楊素娥老人之所以自掏腰包清運垃圾,緣於“垃圾雖然不在她家門口,可路上垃圾多了,街坊受不了,路也不能走”。相反,當地環衛所則似乎對此見慣不驚,且至今“不以為過”。兩相比較,後者缺乏的,正是這種彌足珍貴的境界。

如此看來,一座城市的美麗,固然需要管理者與全體市民共同去維護,但前提應是“各司其職”。作為市民,愛護環境,可謂人人有責;作為環衛所,則當忠於職守,每天清掃不已。當然,一個熱心市民,協助環衛工人維護環境衛生,值得提倡。但似楊素娥老人自掏腰包清運垃圾的“暖聞”,卻無疑是當地環衛所不作為所造成,委實有些“變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