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要給對方留一個空間

最近,我發現,中國的大學裡有一些教授,社會上知道他們的人不多。他們的學養飽滿而深厚,為人又很低調、包容、不張揚,因此有很高的成就,社會上很多名氣很大的人根本不如他們。他們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說的那種人。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一章的重點。

01

第一,老子強調了很多對立的東西。為什麼?因為社會總是在變,從古到今,一直是這樣。而且,所有的變化,都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也是修道者、聖人控制不了的。所以,聖人不去管世界的變,只管守住自己該守的東西——自己的心——以不變應萬變,靜觀其變,從來不拔苗助長——這一點很重要——也從來不會計較。因為,他明白變化虛幻,只在乎自己合不合道,是不是在守道。對他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清代金瓔的《格言聯璧》中說:“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這段話也很有意思。“何謂至行?曰庸行”,什麼是最高的行為呢?庸行。庸是平庸的庸,庸行就是看起來很平常的行為。最高的德行看起來都很尋常,故弄玄虛的,都不一定是好東西。大家經常會在網上看到這個法師賣弄神通,那個道長賣弄功能,這些都不是聖人,不是得道者。真正證得大道的人和光同塵,看起來非常普通。《菜根譚》中說“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看起來神奇卓絕、神神叨叨的人,肯定不是聖人。聖人有一顆平常心,光明來了他就是光明,灰塵來了他就是灰塵,永遠混跡於世界,不標新立異,不顯山露水,所以說“真人不露相”。那些顯山露水、標新立異、故弄玄虛者,肯定沒有證得大道。

“何謂大人?曰小心”,什麼才是“大人”呢?永遠小心謹慎,不做張牙舞爪、有悖於社會常理的事。永遠小心翼翼地對待自己,就是大人。“何以上達?曰下學”,怎樣才能達到最高的智慧呢?永遠不恥下問,永遠虛心學習。“何以遠到?曰近思”,如何達到遠大的目標?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思考當下該思考的事,把握當下。這段話,可以看作“靜靜等待,等著道讓事物發生變化”的另一種解釋。

02

老子強調的第二點是不與人爭。在這一章中,除了靜靜地等待之外,老子特別強調的就是不與人爭。老子從來不與人爭,他所做的,主要就是自損。所謂自損,就是讓自己減少一些東西,“不自見”“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等都是不與人爭,接受“曲”“窪”“敝”“少”“枉”,也是不與人爭。在不與人爭的同時,減少自己的功利心和慾望,不去追逐一些終究會消失的東西,也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那些有為法的東西,追求道層面的、本體性的東西,因為道既不會變化,也不會消失。

03

第三,老子強調“戒”,既要戒掉驕傲,也要戒掉貪婪,不要有太多的慾望,不去爭奪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遵守清淨之道。老子很強調這種生活方式,他說過“月滿則缺,水滿則溢”,月圓的同時就開始月缺,水滿的同時就會流出去,水量因而會變少。

所以,老子強調分寸,強調凡事要留有餘地,任何時候都不要走極端,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留一份精明留一點糊塗,留一份精進留一份逍遙,不要太急,不要太滿,從容地、慢慢地、留有餘地地做事。

雪竇禪師也說:“事不可做盡,勢不可倚盡,言不可道盡,福不可享盡,凡事不盡處,意味偏長。”意思是,做事要有分寸不要過度,得勢的時候不要過於依仗勢力,說話的時候不要言無不盡,享福的時候也要懂得惜福,凡事都要留有餘地。

我們和朋友交往的時候,尤其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要太近。這一點我做得很好,很小的時候我就不黏人,甚至不黏自己的父母。雖然我對他們一直很好,但我從來沒有像一般的孩子那樣依戀父母,對父母黏黏糊糊的,所以父母都怕我。我和親朋好友、兄弟姊妹都是這樣,都是君子之交。我知道,人與人最好的交往,就是留一點分寸,給對方留一點空間。黏糊到極致,兩個人的關係必然會臭掉。好的時候有多好,臭的時候就有多臭。很多人失去朋友,就是因為兩個人靠得太近,把對方每個毛孔裡的汙垢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和所有朋友都保持君子之交,從不打聽他們的隱私,永遠不進入他們留給自己的那個空間,永遠不干預他們的生活,也永遠不會黏黏糊糊。所以,只要我們是朋友,就必然是好朋友,而且一直都會是好朋友。

社會上有很多人都不懂這個道理,尤其是那些戀愛中的男女,他們一談戀愛就黏在一起。有些人更是糟糕,有點感情就干預對方,總是覺得“你怎麼能不接我電話”,總想佔有對方,最後對方就跟他拜拜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給人家留下餘地,人家沒法和他在一起。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凡事都要留有分寸,永遠不要太滿,永遠要給對方留一個空間。

摘自:《老子的心事——雪煮 第貳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