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衣服,撫摸、親吻…………這名父親“寵愛”女兒的方式,讓人氣憤!

10月27日晚,

在廣州南開往上饒的G1402次高鐵上,

一名男子對一女童做出這樣的動作,

↓↓↓↓

撩衣服,撫摸、親吻…………這名父親“寵愛”女兒的方式,讓人氣憤!


目前,都市快報發佈最新進展:乘客已報案,警方對此表示高度重視。10月29日上午,“高鐵猥褻事件”報料人小雨(化名),前往長沙市公安局嶽麓分局所轄派出所報案。小雨告訴都市快報記者,湖南警方也表示高度重視,儘快查明真相。

幫主看到這則新聞真的很氣憤,

希望警方儘快查明真相!


之前就有報道提過,

在未成年被性侵案件中,

熟人作案的比例高於陌生人,

有些地方甚至有70%到80%案件

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是

鄰居、親戚、朋友、師生等關係!


這真的太可怕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

如果連熟人都不能相信,

那他們還怎樣去相信這個世界。

作為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被傷害,

在性教育這個問題上,

家長千萬不能缺席。

性教育的缺失,

會讓孩子一開始就丟失了保護自己的武器

↓↓↓↓

從垃圾桶裡撿來的"、"超市買一送一贈送的"……這大概是當孩子向父母詢問自己是怎麼來的,中國父母最常用的語句罷!

關於兩性教育的問題,很多父母覺得難以啟齒,會把教育的責任推給未來學校的教育,或覺得“他長大自然就懂了”。錯!

為什麼要進行性教育

性教育是孩子生長的重要一環,我們很容易誤把“性教育”等同於“生理衛生”或“性交教育”,事實上不止如此:寶寶的性別認知、正確的如廁姿勢、安全隱私教育都是性教育的內容。

性教育作為嚴肅生命課題,除了正確認識生理構造,也是為了讓寶寶學會接納自己的身體、性別以及角色,更好的適應社會規則。

爸爸媽媽科學的引導,能確保他獲取信息渠道和內容的正確安全;幼年正確的性啟蒙,更大的價值在於:能夠教會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迴避風險。

撩衣服,撫摸、親吻…………這名父親“寵愛”女兒的方式,讓人氣憤!

兒童性教育的各個階段

怎麼解釋問題、對相關的行為如何對待,這要根據寶寶所處發展階段和行為特徵來決定:

嬰兒期:0~2歲

學會認識包括生殖器在內身體部位,應該能運用性別標籤區分男女,比如“爸爸、媽媽”“男生、女生”。

兒童早期:2~6歲

明白性別是無法改變的,性別分化加強,對具有性別特徵的遊戲和玩具出現偏好;

懂得生育一些基本的知識,比如生寶寶需要男女共同完成、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長大;

明白身體是自己的,不可以讓其他人觸摸“私密部位”,能夠拒絕不合適的接觸。

兒童中期:6~8歲

對兩性關係有基本的瞭解,明白愛與性的關係;

懂得並形成對隱私、裸體和他人關係的尊重;

關於即將到來的青春期的知識準備;

理解人類生育的繁殖意義,包括一些關於性交的簡單認識。


撩衣服,撫摸、親吻…………這名父親“寵愛”女兒的方式,讓人氣憤!

你應該這樣對待:

首先 平靜應對,不要回避:忽視或迴避會給寶寶造成“這件事和問這件事都是可恥的”錯誤印象。媽媽要了解寶寶想知道的究竟是什麼:生殖器的名稱、男生女生的差異或者別的;

其次 按照寶寶的理解能力回答:這個階段的寶寶不需要深入複雜的解釋,順應他的思維簡單作答即可。

最後 科學正確,簡單回答:回答寶寶的提問要科學、準確、簡單。直接告訴寶寶陰莖、陰道、精子、卵子這些正確術語,採用委婉隱晦說法只會讓他更糊塗;並且只針對他的問題作答,不需要展開更深的內容。

正確積極的回應會讓寶寶覺得自己的提問是被允許的、並能夠得到正確答案,建立他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以後遇到相關的問題,他就會首先向父母尋求幫助。

日常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給孩子性教育,要教給他們什麼知識?談談男女差別,還是講講性衛生保健,或者告訴孩子,千萬不許別人碰你尿尿的地方。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太簡單了。不過,對大多數中國家長來說,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幾點,也做得不好。

性別認知教育:性別認同對寶寶成長中接受自身性別特徵、更好的適應正常社會生活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他未來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一個基礎;

安全隱私教育:讓寶寶理解並遵守關於隱私和裸體的社會觀念,讓他明白如何保護自己;

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過程,就是傳遞自己對於生命、對於人生幸福的價值觀的過程

尤其是性道德、性法制、性責任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到了青春期還沒有人告知孩子,就會讓他們以為愛情就是上床,就是性。現在出現相當多的青少年性犯罪、早期性行為、少女懷孕墮胎、艾滋病流行等,都是性道德、性法制、性責任教育缺失導致的。

此外,父母自身對性的態度,比語言更能影響孩子!

父母要傳遞給孩子正確的性價值觀,比如尊重異性、保護隱私、熱愛父母、珍惜生命。

提醒各位家長

性,不神秘也不可恥,

性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解開孩子在成長過程的謎團,

讓孩子獨自面對黑暗時,學會保護自己。

平時家長一定要多多提醒孩子,

提高警惕,避免悲劇再次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