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外資在華佈局之變

「马涛」外资在华布局之变

外商對華投資穩步增長的背後,是中國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與此相關的外商投資信心的不斷增長。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高速發展區域的切換和產業升級的調整,外商投資佈局也有所調整。在產業選擇和產品創新上,外資企業也根據中國的新發展形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得益於一系列擴大開放政策,中國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正在增強。聯合國貿發會議9月7日發佈的《世界投資報告2018(中文版)》顯示,2017年中國吸引外資136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僅次於美國。此外,據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2017年73%的受訪外資企業實現盈利,74%的企業計劃擴大在華投資,均為三年來最高。

即使在中美髮生經貿摩擦的背景之下,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仍然熱情不減。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外資外貿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外資)企業41331家,同比增長102.7%;實際使用外資560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實現了新設企業大幅增長,實際使用外資保持穩定。

數據表明,中國在利用外資結構上保持了優化趨勢,高技術產業保持增長態勢,製造業表現良好。從來源方面看,美國、韓國、英國、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增幅較為顯著。

外商對華投資穩步增長的背後,是中國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與此相關的外商投資信心的不斷增長。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高速發展區域的切換和產業升級的調整,外商投資佈局也有所調整。

總體步伐加快

上海是中國外資企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據悉,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7家,總數達到642家,外企在滬投資步伐進一步加快。

在與中國國務院第九督查組座談時,美國陶氏化學大中華區政府事務總監牛小鵬說,早在2009年,陶氏化學就將亞太區總部搬到上海。最近,公司又將亞太區綜合服務中心整合到上海,新增近200個就業崗位,還準備在西安開設業務中心,將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放在中國製造。

在外商投資大省廣東,國務院第十九督查組也發現,今年以來,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繼續保持投資快速增長,英特爾和空客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加大對粵投資。

大項目增多是當前利用外資的一個突出特點。葛蘭素史克生物、日立汽車馬達和西門子智慧能源等一批高端項目加快在廣東落地。

在中部地區,外資投資更是呈現穩步上升態勢。國務院第十七督查組在湖北發現,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已成為湖北吸收外資新亮點。

區位調整

樂觀的總體形勢下,是外資具體佈局的深入調整。

首先是區位選擇的調整。

根據跨國投資理論奠基人之一、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鄧寧的觀點,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與東道國經濟基礎有關,主要包括東道國的市場規模、實際收入水平、技術水平、基礎設施和其他資源、貿易政策、政治和宏觀經濟穩定性。據此,外商對華投資的區位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長江經濟帶是新外資企業“瞄準”的重點區域。今年前8個月,長江經濟帶新設立外資企業9349家,同比增長14.5%,佔到全國新設立外資企業數的近23%,實際使用外資418.6億美元,同比增長9.8%。其中,長三角地區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最強的中心地區,是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躋身世界級城市群。近期,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的特斯拉超級工廠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它將成為特斯拉在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

第二,自由貿易試驗區引領全國外資增長,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增勢不減。2018年上半年,全國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4281家,實際使用外資578.4億元,同比增長32.6%,佔比達到13%。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288.4億元,同比增長13.2%。

2017年3月,中國增設了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省市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中西部省份也成為“新外資”熱點地區;商務部發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2018年7月30日起施行,包括農業、糧食收購、國家鐵路、電網、國際運輸、互聯網、金融、證券等22個領域對外投資開放,取消各種投資限制。這些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措施,增加了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第三,部分內陸省市也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改善營商環境,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新增長點。比如,廣西等地擴大開放水平,把吸引外資作為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方斌在提到安徽的營商環境時表示,“安徽作為內陸省份,在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上的做法超乎想象。”

產業產品之變

在產業選擇和產品創新上,外資企業也根據中國的新發展形勢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根據國際投資理論,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投資動機分為市場尋求型、資源尋求型、戰略資產尋求型和效率尋求型。這些動機影響外商在華投資總體定位,也影響其對華直接投資的領域和產品類型。無論是投資總體定位改變,還是投資類型的轉移,都會直接影響到地區產業和產品創新的發展。

長期以來,外商對華投資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生產製造業,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調整及地區和國際局勢的變化,外商對華投資逐漸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

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高技術製造業保持增長態勢,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6%,佔比達到20.9%。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33.7億元,同比增長25.3%。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同比分別增長36%、31.7%、179.6%。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500.3億元,其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同比增長22.2%。

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國製造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鞋帽等產業的部分生產任務向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一些國家轉移。與此同時,隨著中國一些製造業的技術不斷創新升級,這些製造產業也逐漸承接高技術製造企業的投資,並依賴外商對高端環節的投資實現轉型升級的目標。

近日,中國“全國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版”兩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相繼實施,清單長度明顯縮短,銀行、汽車多領域大幅放寬外資准入。

此外,“新外資”產業選擇的方向還包括醫藥市場、新能源市場、外資融資租賃產業、外資雲服務、私募等。相關轉變得益於中國穩定的投資環境、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潛力巨大且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及以科技進步作為產業發展的支撐。

(本文已發表於2018年10月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第2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