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兩岸統一窗口還有多遠

【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未來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從民族復興的高度指明瞭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方向。

從講話中我們可以讀出哪些關鍵信息?“兩制的臺灣方案”應該怎樣理解?大陸的對臺政策將有哪些戰略性的變化?臺灣當局和美國的一系列動作是否會影響統一進程?觀察者網第一時間採訪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臺灣問題專家嚴安林。】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觀察者網:今年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1月2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紀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出席了這次會議。為什麼今年的紀念大會規格如此之高,和當下兩岸局勢有沒有關係?

嚴安林:這次紀念大會和兩岸局勢當然有關係。首先我們必須看到,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在第二個兩岸關係時間點上,習總書記借這樣一個場合,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未來我們對臺的大政方針。在這樣一個場合闡述這樣的政策,非常難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遇。

這次紀念大會,現場差不多有800多人與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習總書記發表講話,為什麼規格這麼高?很大的一個考量就是當前兩岸關係處於一個比較充滿風險和挑戰的時機,未來兩岸關係應該怎麼走?總書記的講話實際上是一個重要指引,也是我們對臺工作的行動指南。

觀察者網:您在現場聽了習總書記講話之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嚴安林:我的第一個感受是習總書記的講話非常全面和系統,有歷史縱深感。首先是從五個方面回顧了海峽兩岸分隔70年來的發展演變,主要包括兩岸接觸的格局狀態、兩岸的交流合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等等,最後也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五點主張,可以說非常全面。

第二,我覺得習總書記的講話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自信,非常有底氣。

第三,習總書記的講話非常有高度,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談對臺工作,甚至在具體的政策安排裡還談到臺灣同胞有什麼樣的位置。臺灣同胞是絕對不能缺席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也有臺灣同胞的位置,甚至還包括港澳海外僑胞,在講話中都談到了。

全面系統、有自信、有高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普遍將習總書記的講話看作是未來對臺工作的綱領性講話,這個定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兩岸統一窗口還有多遠


觀察者網:40年前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兩岸再沒有實質性軍事衝突。您怎麼看告臺灣同胞書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嚴安林:其實40年前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就標誌著我們原來的對臺政策由武力解放調整為和平統一,是一個重大的政策調整和政策宣傳的轉折點。

也因為這樣一份《告臺灣同胞書》,這40年來大陸方面牢牢把握著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基調。兩岸關係儘管在有些階段充滿了風險和挑戰,但是總體上在大陸方面堅持和平統一的基調下,這40年的和平坦率來講也是得來不易的。

今天習總書記的講話,也是告訴我們未來應該怎麼辦?我們未來還是要和平統一,並不是要用別的方式來統一,還是高舉和平統一的旗幟,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

觀察者網: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要探索“兩制”的臺灣方案。您認為這個“兩制”的臺灣方案,都包括哪些應有之意?

嚴安林:實際上習總書記提出的五點意見,可以看作是未來大陸方面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具體路徑和方案,包括怎麼推進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政策主張,其實都包含在這個五點意見裡了。

其中第二點談到要探索“兩制”的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這裡面的內容非常多。比如首先強調兩岸“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實際上是要清醒地告訴大家,要回歸“一國兩制”的初心,“一國兩制”的重點就是要充分考慮臺灣的現實情況,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二點,習總書記講到,“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強調“兩制”的臺灣方案不是大陸一家說了算的,臺灣方面在其中也扮演一半的角色,也尊重他們的意見,由兩岸同胞共同來創造“兩制”的臺灣方案。

尤其是我覺得還要強調一下,習總書記提到“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這一點講的非常清楚。

尤其是強調“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這一點我們以前也講過,也是我們汪道涵會長在世時一直倡導的兩岸的和平統一,不是大陸統一臺灣,是兩岸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我覺得這裡麵包含的意義也非常多,未來可能還要繼續用時間來探索。

另外,在這個“兩制”的臺灣方案裡,習總書記也提出了路徑的問題,而且是另起一段特別強調,希望進行民主協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這裡面我覺得有很大一個用意,這個政黨應該是包括臺灣地區的,也是包括民進黨的,我們也希望民進黨也派代表來參加民主協商。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民主協商只是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達成制度性安排。是就目前發展階段而言的。首先第一步是民主協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程序安排,後面沒有講和平統一,當然最終第二步還是要走向和平統一。

觀察者網:儘管高層交流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但從去年開始,大陸還是採取了很多措施來爭取臺灣同胞的支持,包括出臺惠臺31條、發放臺灣居民身份證。再加上軍機繞臺、與所謂的臺灣邦交國建交,您怎麼看大陸實行的這一系列政策對臺海局勢的影響?大陸在臺灣問題上,有哪些戰略和策略上的改變?

嚴安林:不管是十九大以來我們對臺灣的一些做法,還是今天習總書記的講話,其實都體現了我們確實是兩手準備。一手是堅決打擊“臺獨”,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包括你講的軍機繞臺等等,我們對“臺獨”分子的分裂活動是不留任何空間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的空間,讓臺灣同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平統一中享受到好處,也就是“惠臺”。

習總書記在今天的講話中也提到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拉近同胞之間的心靈契合,通過中華文化增進和平統一的認同,這一點也是非常到位的。

在談到深化融合發展時,習總書記提到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壯大中華民族經濟,而且講的非常具體,包括提到“四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這是以前講話中沒有的,不僅有高度,而且很接地氣,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兩岸統一窗口還有多遠


觀察者網:其實我們能夠感受到,特別是蔡英文上臺之後,網絡上“武統”的聲音有所上升。今天的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了“和平統一”,您怎麼看武統與和統的關係?

嚴安林:習總書記講的不放棄使用武力,主要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不是針對臺灣同胞的,不是為了統一啟動的,是“臺獨”分裂活動危害到國家主權統一時,我們才會用自己的方式保留這個權利。所以我們的對臺政策始終是和平統一政策,我們並不是武力統一,保留使用武力是為了讓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

當然我們反“臺獨”的意志是非常堅定。據我不完全統計,今天習總書記的講話從頭到尾,大概有15次掌聲,當談到針對“臺獨”分子的,我們要維護中國的主權完整、實現統一等地方的鼓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概有五六次,其實在現場我們是感同身受。

觀察者網:習近平主席在今天的講話中也提到“臺灣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您認為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提升,現在是不是到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歷史窗口期?

嚴安林:這句話應該是習總書記在談到探索“兩制”的臺灣方案時提到的,“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我們現在希望能夠探討怎麼解決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這個和統一是有關係,但不等於就是統一。目前兩岸之間存在的政治分歧,確實影響到兩岸統一,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但這個問題解決了,是不是統一就實現了?也不是。這個跟統一不完全一樣,所以我的解讀是,總書記說不能一代代傳下去,好像明天我們就要探討解決統一問題了。當然總書記講到的,如果說我們能夠就“兩制”的臺灣方案作出一個探索,用雙方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統一的話,我相信是有利的,但是這兩者之間不能完全劃等號。

所以我不認為好像統一的時間窗口就在今年或者明年。我覺得總體上總書記整個講話的基調,還是強調如何推動目前正在進行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中就包含統一的進程,並且通過他提出的這些方案,把統一進程進行推進下去。至於具體什麼時候統一,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看條件,看雙方怎麼共同努力,達到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現在已經走在統一的路上了,但統一是一個過程,不是說現在開始統一,明天就統一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還是要繼續做。我們推進和平發展,也就是在推進統一進程。雖然外界也一直在呼籲“統一時間表”,但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今天習總書記提出了很多方案,就體現了統一的進程,最終目標也是祖國必須統一。

觀察者網:您剛剛去臺北參加雙城論壇,從您瞭解的情況來看,臺灣政府和民眾對兩岸交流的意願如何?雙城論壇這種模式,是否適合在更大範圍內推廣?包括最近韓國瑜也說,高雄要學習深圳,希望雙方之間能有更多的交流。

嚴安林:不管我在臺北市還是臺灣其他城市,在和一些智庫學者的交流中,他們對兩岸交流的積極性是比較高的。因為原來國民黨只有六個縣市執政,加上兩個無黨籍的也就是八個縣市,這次“九合一選舉”之後,達到了15個縣市,很多人都抱有很大的期待,也抱有非常良好的願望,這一點我感受比較深。

至於雙城論壇這種模式是不是適合在更大範圍推廣,我相信臺北和上海的雙城交流在兩岸交流中可以起到一個引領和示範作用,對於高雄跟大陸的相關城市開展交流,也可以有很多有益的啟示,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覺得也不見得完全能夠照搬照抄,各個地方的情況都不太一樣。

而且涉及到如果不是國民黨執政的地方政府,比如現在民進黨執政的臺南市和桃園市,有沒有可能仿照上海跟臺北的雙城交流?我覺得是不可能的,民進黨有自己的“臺獨”包袱,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援引臺北柯文哲講的“兩岸一家親”,我覺得這一點還是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交流是要有基礎的。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兩岸統一窗口還有多遠


雙城論壇

觀察者網:蔡英文昨天在元旦講話中提到,用“四個必須”和“三道防護網”管制兩岸交流,繼續不提“九二共識”。在民進黨當政的情況下,該如何繼續推進兩岸交流,包括繼續推進兩岸統一進程?

嚴安林:兩岸交流確實是民之所願,是老百姓的期待,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我們客觀上也要看到,民進黨方面,包括蔡英文的元旦講話,實際上不是鼓勵兩岸交流,而是阻礙兩岸交流,是給兩岸交流製造障礙的。等於是告訴國民黨當選的15個縣市長,你要想交流,必須聽臺灣當局、聽陸委會的,如果不這樣的話是沒法交流的,是給兩岸交流潑冷水。

所以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未來兩岸交流盡管還會往前走,但是不是會出現我們大多數人所期待的大交流熱潮,近期我個人是不太看好。尤其在未來一年多里面,也就是2020年之前,兩岸交流可能還只是維持在一定規模內,很難有一個突破性的、飛躍式的進展。

但是從長遠來看,蔡英文阻礙兩岸交流是不得人心的,也不可能是永遠有效的。

尤其是民進黨2020年還想在臺灣地區繼續“執政”的話,必須對老百姓希望兩岸交流的事情有所回應。如果你還是繼續採取目前這樣一種政策,一味地阻礙兩岸交流,那麼我相信2020年民進黨肯定會輸。

實際上蔡英文已經為自己過去兩年多的兩岸政策付出了代價,而且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兩岸交流是人心所向,符合兩岸人民的利益,是擋不住的,所以蔡英文也不敢說不要交流,而是附加了那麼多條件,但實際上是在阻礙交流。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對兩岸交流是樂觀,但是近期內我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觀察者網:2018年的最後一天,特朗普簽署了包括所謂“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RIA)在內的13項法案,再次插手中國臺灣問題。眼下中美出現貿易摩擦,兩國關係趨緊,您怎麼看未來美國因素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用?

嚴安林:今年是中美建交40週年,40年來中美關係不斷演變,也在不斷影響著兩岸關係。但是從長遠來看,美國在兩岸關係中能夠發揮的作用,總體還是有限。不管是美國國會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法案,來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但總體上我是比較自信的。

美國還會打臺灣牌,它打臺灣牌的目的無非就是希望通過臺灣來向中國施壓,謀取自身的利益。但是仔細想想,就是一張牌而已,包括美國方面也越來越認識到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尤其“一箇中國”是中美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所以我相信它會繼續打臺灣牌,但是我也敢判定,它在臺灣問題上不會走太遠。

所以為什麼特朗普一開始想拿“一箇中國”來作為交易,後來發現中國不會和他交易,因為這是中國的核心,我們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和美國政府做交易,我相信特朗普政府它打臺灣牌也有一定限度。

如果民進黨繼續寄予特朗普不斷打臺灣牌,想從中牟利的話,最後得利的肯定不會是臺灣。

特朗普前段時間在推特上講得很清楚,你讓我提升跟你臺灣的關係,那我能得到什麼?特朗普是個商人總統,他首先想到是我能得到什麼,為了華盛頓和他自己的利益,他會幹的,但他不會為臺灣地區、為“臺獨”分子兩肋插刀。而且隨著美國實力的下降,它自身的能力好像也有限,不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