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衡藥業60億市值能否守住?竹籃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風蕭蕭兮易水寒,譽衡藥業的“牛市”一去兮不復返!

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住?竹篮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譽衡藥業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注:以復權價為參考)

這位昔日中小板的“明星股”,股價目前已跌至3元下方,其中2018年內就跌去了近60%。

譽衡藥業2010年6月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其股價最高曾飆升至229元/股(復權價),市值一度超過320億。不過,“好日子”沒過太久,譽衡藥業就開始頻繁倒騰資產,儼然已經成為一位“長袖善舞”的資本運作者,但公司業績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推高了商譽,股東們為了融資進行的股權質押,上市公司就此埋下了兩顆“地雷”。

前腳買後腳賣 狂歡背後的“商譽”隱患

公開資料顯示,譽衡藥業是一家以醫藥大健康產業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其中製藥是核心。

上市後,譽衡藥業似乎不甘心只是單純默默“製藥”,便在資本運作道路上越走越遠。據統計,自2011年以來,譽衡藥業共實施了近20起併購,其中成功14宗,耗資接近百億元,涉及醫療、醫藥流通及服務、基因檢測服務及大數據運營、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住?竹篮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譽衡藥業上市以來籌劃的收購兼併一覽(製圖:中國網財經 劉小菲)

2011年,譽衡藥業收購了山東竣博醫藥100%股權、黑龍江迪龍製藥51%股權和廣州新花城生物科技20%股權,交易金額分別為200萬元、0元和3380萬元。

2014年起,譽衡藥業的資產收購加速推進,幾乎保持著每年完成3筆以上的節奏。2014年,譽衡藥藥業購買了澳諾(中國)製藥100%股權、哈爾濱蒲公英藥業75%股權、南京萬川華拓醫藥100%股權;2015年購買了廣州新花城生物科技30%股權、上海華拓醫藥科技1.14%股權、維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瀋陽維康醫院(有限公司)、瀋陽沈北維康醫院和瀋陽維康醫院全部或部分股權或權益;2016年則收購了上海仁東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100%股權、山西普德藥業、湖北多瑞藥業51%股權、澳諾(青島)製藥有限公司100%股權。此外,譽衡藥業還於2017年參與了Proteus Digital Health, Inc部分H輪優先股認購。

然而,外界對譽衡藥業購入資產的質量卻充滿了擔憂。譽衡藥業2014年收購的哈爾濱蒲公英藥業,2017年的淨利潤僅為1941.86萬元,同比下滑70%;2015年和2016年收購的上海華拓、普德藥業、西藏陽光,這3家公司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1.07億元、1.91億元、1.08億元和1.0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53%、10%和63%。

此外,還有部分被收購公司未完成業績承諾,如普德藥業。普德藥業曾承諾,2015-2017年的淨利潤不低於1.89億、2.08億和2.29億,2017年僅實現了1.91億。

中國網財經記者還注意到,譽衡藥業上述收購的公司,有不少很快進行了轉賣。比如2011年收購的山東竣博,譽衡藥業在2013年8月其轉讓給了山東瑞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18日才完成普德藥業100%股權收購,2016年5月31日宣佈將其賣給山西仟源醫藥,交易失敗後又準備將其出售給力鼎投資;計劃賣給力鼎投資的還有2014年買入的上海華拓、以及子公司西藏譽衡陽光。

譽衡藥業出售上海華拓、西藏陽光、普德藥業的交易也引來市場的重重質疑。據瞭解,這3家公司2017年的總營收為17.44億元,淨利潤合計為4.06億元,而譽衡藥業合併報表下總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30.42億和3.10億。有投資者吐槽,譽衡藥業簡直把買賣資產當成兒戲,稱公司此舉要麼是戰略不清晰,要麼是在倒騰資金。

除了醫藥方面,譽衡藥業還曾經在金融等相關方面進行佈局。2015年6月,譽衡藥業豪砸1個億,在深圳前海設立譽海金服,正式涉足互聯網金融;2016年12月譽衡藥業將其以0元價格轉讓給了浙江聚有財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

譽衡藥業在基因檢測服務等方面佈局,設立譽衡基因、收購上海仁東醫學檢驗所、參股佰美基因。不過近期佰美基因的檢測產品被陝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出臨床期存在問題。

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住?竹篮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譽衡藥業的2012年以來的商譽情況(製圖:中國網財經 劉小菲)

伴隨著譽衡藥業一連串收購而來的,是公司商譽的節節走高。截至2018年6月末,譽衡藥業的商譽金額為36.34億元,佔淨資產的比例為83.09%,其2012-2017年底的商譽金額分別為0.34億元、4.08億元、18.48億元、36.23億元、36.83億元和36.41億元。

不過,中國網財經記者發現,譽衡藥業的商譽雖高,但是計提的減值損失卻不多。以2017年為例,譽衡藥業僅對普德藥業的商譽計提了4379萬元的減值,而對淨利潤同樣出現大幅下滑的蒲公英、上海華拓和南京萬川華拓,卻沒有計提任何商譽減值。

一券商人士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商譽減值影響業績,其實大多都是併購的後遺症,還有一些未披露及未計提的公司,但收購公司如果業績不好,商譽減值是遲早的事。”一私募人士也表示:“高額商譽躺在負債表裡,其實等於一顆不知何時會引爆的地雷。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因標的業績承諾無法兌現而拖累利潤額的案例也已屢見不鮮。”

鋼絲上的舞蹈:高比例股權質押

除了數十億商譽,譽衡藥業的地下其實還埋有另外一顆“地雷”,那就是股東的高比例股權質押。

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住?竹篮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譽衡藥業前五大股東股權質押情況(資料來源:2018年三季報)

事實上,股東股權質押是股東自身的權利,本也無可厚非,但由於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因股權質押被強制平倉,引起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市場普遍對股權質押抱有謹慎的態度,留有充分的迴旋空間,規避市場發生不可預知的風險。

尤其是像譽衡藥業股票總質押數量達到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的高比例,實在是不多見。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譽衡藥業共有98筆股權質押,質押數量為13.96億股,佔總股本的比例為63.52%,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0位。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初,滬深交易所和中國結算正式發佈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及登記結算業務辦法》,其中單隻A股股票市場整體質押比例不超過50%。

譽衡藥業的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譽衡集團持有公司9.298億股,其中9.294億股已被質押,質押比例99.96%;第二大股東譽衡國際和第四大股東健康科技所持股權質押比例分別為99.64%和99.99%。

譽衡藥業對於上述50%的“監管紅線”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然而,伴隨著其股價下跌,股權質押埋下的“地雷”開始逐漸引爆。據瞭解,譽衡藥業的控股股東所持股份2018年以來已經三次面臨被強平風險。

2018年2月7日晚間,譽衡藥業發佈公告,稱由於股價波動較大,譽衡藥業控股股東譽衡集團及一致行動人譽衡國際質押的部分股票已觸及平倉線;兩者可能遭被動減持的股份數量不超過2198.12萬股。

6月7晚間,譽衡藥業第二次發佈《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可能減持公司股票的預披露公告》。次日,譽衡集團質押給江海證券的170萬股遭被動減持。此外,譽衡集團質押給申萬宏源、中國銀河及第一創業的部分股票也於8月遭強制賣出。

12月11日晚間,譽衡藥業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譽衡集團及一致行動人譽衡國際、健康科技質押的部分公司股票如未能及時追加保證金或提前回購,其質權人可能對其質押的公司股票進行處置導致其被動減持,減持數量為4396.25萬股,不超過總股本的2%。至此,譽衡集團、譽衡國際和健康科技的持股數量分別為9.35億股、4.16億股和4290萬股,佔總股本的比例分別為42.53%、18.95%和1.95%。

竹籃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為挽救市場信心,同時化解因股權質押導致的債務危機,譽衡藥業也並非沒有努力,可惜的是“故事沒講好”,反而成了股價下跌的誘因。

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住?竹篮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譽衡藥業2018年為拯救市場信心所做的努力(製圖:中國網財經 劉小菲)

2月22日,譽衡藥業宣佈擬向力鼎投資出售全資子公司上海華拓、西藏譽衡陽光、普德藥業100%股權,預計交易標的對價不超過55億元。9月末該計劃終止。

2018年5月初,譽衡藥業多次公告稱,實際控制人及譽衡集團正在就籌劃引入戰略投資者事項與中健投進行磋商,該事項可能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6月11日晚間,譽衡藥業宣佈東譽衡集團決定終止此次交易,原因是預計相關方在短期內簽署正式合同的難度較大。

譽衡藥業去年12月曾宣佈擬作價16億元收購第三方收單外包機構瑾呈集團70%股權。5月29日晚,譽衡藥業稱基於公司資金安排等原因,決定終止此次收購。

6月10日,譽衡藥業與合肥生命科技園簽署重組意向協議,擬收購天麥生物不低於35%的可轉讓無負擔股權,取得標的公司控制權。譽衡藥業曾表示,這意味著公司向生物藥、慢病藥領域的戰略轉型邁出重要一步。可惜的是,譽衡藥業在兩個月後宣佈終止收購。

8月17日,譽衡藥業宣佈,控股股東譽衡集團擬以12.75億元作價,將其持有的15%股權、3.3億股、轉讓給譽通衡、博裕資本、翼樸蘇榆,後者還將以3.12億元認購譽衡生物51%的股權。截至12月18日,各方於2018年8月16日簽署的《增資認購協議》約定的先決條件已全部滿足並已完成本次增資的交割手續,戰略投資者已完成認購對價的支付。

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住?竹篮打水式的“自救”次次成空

深交所對譽衡藥業下發關注函(資料來源:深交所)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收購天麥生物股權,還是終止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均曾遭受過監管層的質疑。深交所曾多次給譽衡藥業下發過《關注函》。

《關注函》還要求譽衡藥業說明信披的合規性、是否存在濫用停牌機制、無故拖延復牌時間的情形。由於籌劃了多項資本運作,譽衡藥業曾多次停牌,2018年的交易日總共135個。以上半年為例,譽衡藥業2月8日開市起宣佈停牌,5月22日復牌;而6月11日開市後又以“收購資產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為由,再度停牌。

譽衡藥業目前還面臨著業績不斷下滑這一大麻煩。2017年,譽衡藥業的營業收入為30.42億元,同比上漲1.95%,這是該公司2012年以來該數據首次降至個位數;淨利潤為3.10億元,同比下降56.79%;歸母淨利潤為2.57億元,同比下滑60.11%;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為6.52億元,同比下滑37.31%。不過毛利率卻由2016年的58.65%漲至2017年的70.57%。

面對淨利潤下滑和毛利率上升,譽衡藥業給出的解釋均是“兩票制”的影響。公司同時還表示,業績下滑只是暫時的,以後會逐漸回暖。譽衡藥業此前發佈的年報預告顯示,預計2018全年公司的淨利潤為3.1億元-3.56億元,增長幅度為0%至15%。

政策環境的變化、併購標的盈利能力的下滑,加上股東持股頻繁被強平對市場信心的影響,有業內人士認為,譽衡藥業賬上的近40億元鉅額商譽未來存在大幅減值的風險。目前譽衡藥業市值僅剩61億元左右,而前面是否還有“大坑”,我們將持續關注。(記者 劉小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