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一說歷史上少數民族執政的朝代如蒙元、滿清往往說是被漢化了,吾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客觀,到底是漢化同化了還是把漢文化弱化奴化了?!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蒙元與滿清是中華文明史上有名的兩個純粹的少數民族執政建立大一統的朝代。對於少數民族而言,歷來以儒家為正統的王朝多是以天下之中自居的大漢族,對四方少數民族曰,常見的稱曰南蠻、北狄、東夷、西戎。而中原漢民族農耕文明先進,具備自給自足的性質,侵略性是不凸顯的,但是,防禦侵略就十分注重,從秦修萬里長城,到漢武帝北擊匈奴等足可見對邊區少數民族的防禦。也就是說儒家文化主導下的大漢民族有一定的排他性保守性,對這些少數民族歷來是往往佔有優勢的壓制作用的,

所謂的,漢化,化就是文以化之的意思,漢民族風俗習慣文化的同化,若是同化的話,那文化上應該是等同的呀,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完全相反的,只是實行的以漢制漢的統治方式,是分層的,嚴格分階層的,兩套文化系統在起作用,多了不說,但就民族對待上,就是不對等的,是脫殼的。民族優劣制度,是蒙元與滿清實行最盛行的兩個朝代。清朝是改服易發,掉頭不易發,易發不掉頭,這就是對漢文化的壓榨呀,八旗制度,滿漢不得通婚。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元朝是四等人種。元朝民族歧視明顯,統治者將國人分為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回回等少數民族),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及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

再看看元朝十等人的說法,鄭思肖在《鐵函心史·大義略敘》中記道:“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統轄。”所謂“韃”,指蒙元統治者,“韃法”,即蒙元統治者制定的等級制度。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盜八娼九儒十丐。知識分子排在倒數第二了,這麼個,僅比乞丐強一點,連強盜和娼妓都不如,據說“臭老九”的說法也就是由此而來的。

無疑,這些制度多少實質上就是民族純粹性的保護制度,雖然,滿清也用漢人漢文化,蒙元自忽必烈也積極主動往漢文化靠攏,但是實質上都是用漢而制漢而已。滿清是保留著東北封鎖了起來,不讓漢族進入,“白山黑水”——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的發祥地。蒙元呢,根本就是嚴格四等人,南宋漢人最低一等,屬於奴隸階層,而之所以積極去往漢文化靠攏,名義上說的是漢化,其實也只是不得以統治的需要而已。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可見有人說滿清與蒙元統治時都被漢化、同化了。果如此的話,那民族文化應該是等同的,嚴格說,到現代那麼就應該沒有了滿族、蒙古族文化,而,恰恰相反,是因為這些少數民族得到了統治權,反而一方面破壞漢文化,一方面篡改扭曲以為統治需要的漢文化,同時汲取合理的漢文化豐富自己的少數民族的文化,這實際上是豐富了執政的少數民族文化,使其自己擁有了高高在上的民族文化優越性,對立的弱化了漢民族文化。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也不難想象,大明滅元朝,蒙元往北逃,建立了北元。滿清呢,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扶植了偽滿洲國,據說在日本扶植傅儀成立偽滿洲國後,當時全世界有二十多個國家都承認了,這裡無形中說明了什麼,就是滿洲國滿族與漢民族的對立性,日本並不是真的要扶植滿洲國,只是希望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以對抗分解中國,既避免了國際輿論壓力又可以減輕日本的軍事耗費,東北礦藏豐富,滿足日本軍事的需要;二是互相利用,有買有賣,才容易成功,日本也是順勢前清遺老遺少們的鬼迷心竅的復辟熱情才恰好受到熱烈擁戴;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否則,偽滿洲國也沒那麼容易成立呀。其實,吾估計當年日本的“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方針的形成多少也是應該有借鑑滿清的以漢制漢的嫌疑的。據查,所知,最早以漢制漢是契丹建立的遼政權,曾採取了“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制度,簡稱就是“以漢制漢”。要是再細究的話估計其實這個與大漢族建立王朝政權時實多行“以夷制夷”應該是各少數民族政權實行以漢制漢而借鑑的源頭。這也恰說明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只是學習你漢族的手段從而創造豐富自己少數民族政權自己需要的自己的文化,同時再反過來壓制對方。所以,這並不能說是漢化、同化。而恰恰相反,是弱化是奴化。反正整體上的感覺就是,封建王朝的民族之間,你們歧視了我們民族,後來,我們民族反過來了也歧視你們民族。就這麼回事。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我們知道,當年辛亥革命的口號有句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韃虜者何?主要就是指滿清,推翻腐朽的清朝滿族的統治,如果,滿族被漢化了,那這句恢復中華就是多餘的口號。中華文化主要是漢民族文化。真正漢化的往往是漢民族政權盛世的朝代,尤其是新中國後漢化的才是更多。當然,當年推翻清朝之後,民國政府,很快就改了口號,因為韃虜、韃子、就像小鬼子、日本鬼子一樣的稱呼,都是侮辱性的蔑視的詞彙。改成了五族共和,利於全國統一。也就是從此結束了歷史上歷久一來的不是“賤夷狄貴中華”,就是“賤中華貴夷狄”的民族對立矛盾。

大唐王朝在眾多朝代中是個特例。能一舉開創大唐盛世,中國歷史上最盛世的王朝,多少也是因為李世民是半漢族與半鮮卑的混合血統,估計,鑑於此,使李世民稱帝后,對民族貴賤很是厭惡,便一舉掃滅民族貴賤對立,因此開創了民族包容性對等性的政治環境,使其大唐街市各路商賈雲集文化交流融通。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其次,從主流文化的對待上,元朝是藏傳佛教為主,連漢傳佛教都不用你的,何況漢文化呢;清朝呢,看看電視劇就知道,最典型的那個被稱作老佛爺老佛爺的慈禧,還有自稱奴才的漢朝大臣便知,漢文化只是為滿清統治所用而已,他們並沒有真正從心底上認可漢文化,顯然的道理嘛,漢民族都是低等民族,高等民族咋能去學習同化你那低等民族的文化呢。否則皇權皇威何在?實質上就是兩套文化。蒙古族有蒙文,滿族也是有自己的滿文,但通用漢文僅是以漢制漢的需要而已。

然而,真正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往往是漢民族執政比較強盛的朝代,如兩漢、唐宋等時代,要麼是通商、要麼是和親、征戰收服等,這時的漢民族的先進文化漸漸同化了很多少數民族。這是真正的漢化。最典型的是大唐,因為唐王李世民其本是就是半個血統的少數民族,其祖上是鮮卑族。因而,一方面把老子拉入自己的族譜,聲稱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保證了血統的高貴性,另一方面就是採取的三教並融的開放性政策,大量少數民族湧入唐朝長安進行通商,通婚,居住等漸漸就被漢化了。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蒙元、滿清兩朝真的被漢化同化了?只是“以漢制漢”而已!

綜上,可見,在民族貴賤對立的封建等級社會的朝代,少數民族蒙古族、滿族執政統治的朝代並沒有真正的漢化同化,所謂的“漢化”只是以漢制漢的需要而已。漢民族畢竟是人數眾多的民族,為了便於統治,弱化、愚化、奴化然後才好統治才能相對穩固政權需要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