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50年的心理諮詢師帶你走進家庭諮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我們自以為了解孩子,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真正的孩子。這是我在做心理諮詢十幾年之後最大的感悟。自從2005年踏入諮詢這個行業以來,我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孩子的家長,看著那麼多的家長從孩子出現問題,不知道到底應該

向那個方向求助,到現在家長開始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這確實是我們國家飛速發展的一個表現。

國家的飛速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也導致了父母們的焦慮,父母們對自己情緒的不瞭解,不去看孩子的情緒,結果導致了很多孩子承擔了原本不應該他們承擔的情緒和困擾。可是父母不是諮詢師,他們往往看不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他們更容易看到孩子不良的行為。

我接觸過一個小男孩,他一到週一就生病無法上學,可是一旦到週末就任何事情都沒有。醫生檢查不出原因,所以建議他進行心理諮詢。通過溝通和投射測驗,後來才發現這個小男孩是害怕學校門口門衛。

那個門衛有一次上火了,嘴巴上全是火燎泡,血肉模糊的樣子無意間被小男孩看到了,他就把門衛想象成了吃小孩的怪物,所以再也不敢上學了。之前父母一直認為還是器質性疾病,確實他到學校門口就肚子疼的直流冷汗。

當孩子這個根源被揪出來之後,他明白門衛只是生病了,並不是因為吃人嘴巴才出血的,他終於放心,可以正常的去上學了。

在我接觸的案例之中,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因為最初的一個情緒沒有得到解決,結果滾雪球似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可是父母並非受訓的諮詢師,很多時候無法直觀的看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更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從業50年的心理諮詢師帶你走進家庭諮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就是專門講孩子因為情緒問題所產生的各種不良影響。這本書的作者是布拉夫曼博士,他本人是醫學博士,英國國家健康中心心理諮詢師,50多年來,一直在從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出版有《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打開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還有各種關於臨床醫療主題的研究文章。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通過24個真實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的孩子的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父母和家庭的問題。父母焦慮,情緒不好,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會用自己病態的行為把家庭的問題呈現出來。整本書採取的是真實的案例呈現和諮詢師的點評這種方式來描述的,每個案例即是單獨的,完整的,同時也共同烘托了全書的四大主題。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除了前言和結語剩下的就是案例了,乾淨利索,偏偏真實的讓人不敢直視。這24個案例分別從4個方面層層遞進呈現了情緒、孩子,父母之間的關係:


從業50年的心理諮詢師帶你走進家庭諮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1、看不見孩子感受的父母,很難去滋養孩子的心靈

書中的案例不能說我都遇到過,但是大部分我確實都經歷過。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是其中一個叫做傑瑞米的小男孩,他經常便秘,父母一直找不到原因,在父母看來他應該是個安全感很足,而且不應該有分離焦慮的小男孩,他的便秘被父母當成了嚴重的生理疾病,父母非常用力的想要解決這個生理問題,可是越努力,越無效,他們彼此都很沮喪。

在布拉夫曼博士的辦公室中,他通過讓小男孩畫畫並且幫助小男孩解讀這些畫面內真實的含義給小男孩的父母聽,最終父母瞭解了孩子真正的原因是他對於在國外工作父親的分離焦慮導致的。當孩子的情緒被表達出來,被父母看到孩子的問題也就奇蹟般地好轉了。

其實這個案例和我剛剛說的那個案例很像,很多時候父母看不到孩子內心的情緒,一旦孩子有所不適,大家更多的會考慮孩子的生理因素,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當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時,是無法滋養孩子心靈的。


從業50年的心理諮詢師帶你走進家庭諮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2、看不見孩子情緒的背後,是急於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當時那個孩子被診斷為重度抑鬱,醫生建議休學住院,父母卻覺得抑鬱症藥物對孩子影響太大,希望單純的進行心理諮詢。孩子各項指標都非常高,這種情況下我建議父母請假陪伴一下孩子,但是父母卻覺得孩子不過是無病呻吟,不想面對學習壓力,所以才折騰他們的。

他們不去看孩子已經日益消瘦的身體和胳膊上自己劃傷的痕跡,唯一看到的就是我的單位不許我請假,我掙錢都是為了留給他。在他們看來孩子的一切都不如自己的工作重要,最終孩子出現嚴重的自殘送入了醫院,他們才肯停下來陪伴孩子。

辦公室中的案例可能比較極端,日常生活中您是否遇到過自己著急出門,而孩子孩子磨磨蹭蹭的時候,這個時候您是否會著急,氣憤,對著孩子惡語相向呢?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根本看不到孩子的情緒,也不去看孩子為了繫上鞋帶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們想到的只是自己要遲到了,孩子在浪費時間。我們的被自己的需求遮蔽了看到孩子的雙眼。


從業50年的心理諮詢師帶你走進家庭諮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3、說出孩子的感受是緩解焦慮的開始

在《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中布拉夫曼博士通過對孩子的繪畫解讀,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每當孩子的感受被說出來,被認可的時候他們的情況就開始好轉了。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子天天跟媽媽再見的時候說:“你千萬別死。”這個別緻的告白語言讓她的母親不勝其煩。但是她並沒有發現孩子有什麼其他的異常,也沒有讓孩子看過車禍之類的事情,這個孩子怎麼老說這樣的話呢?

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孩子在讀繪本的時候,母親曾經給她講過一個“黒頂鶴”的故事,故事中黑頂鶴為了救自己的孩子死去了,從此這個孩子就擔心自己的媽媽一旦出門就回不來了,所以她在跟媽媽再見的時候總是說那句話。

當我們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就給那個故事描述了另外的一個結局,黑頂鶴媽媽被一個人救了,它和自己的孩子又再次開心的生活在一起了。小女孩聽到這個結尾開心的笑了,後來她媽媽說她已經可以正常的和媽媽說再見,再也不那麼焦慮了。

生命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見。當我們能看見孩子的感受,他的感受通道就被打開了,感覺好了才會做的更好,行為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從業50年的心理諮詢師帶你走進家庭諮詢,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4、看見孩子真實的情緒,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真得不太理解孩子的情緒,我的女兒暑假的時候被狗抓了一下,我認為事情已經過去了,可是當昨天我們回家看到一條沒有被人牽著的沙皮狗的時候,她嚇得轉身就跑,還因為太緊張從樓梯上跌了下去。

那一刻我有些愣住了,因為被狗抓傷已經是過去式了,日常生活中當他看到別人帶著小狗散步,她也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但是當他看到那條狗的時候,她的反應嚇壞了我,也嚇壞了狗。我當時特別怕因為她跑再被狗咬了,還好狗主人聽到哭喊聲跑出來帶走了狗,她的情緒才稍微的穩定一些。

這讓我回憶到當初她被狗抓傷的那個傍晚,我們都在吃飯,只有她在屋子裡轉了一圈,沒吃飯卻直接去了我的臥室,因為三寶的出生她已經好久沒有跟我一起睡了。這個怪異的舉動讓我很奇怪,當我走到臥室的時候,看到她窩在床上用被子蒙著自己在哭。

我問她怎麼了,她的第一句話是:“我說了之後,你們別不要我。”因為她愛摸小狗,偶爾我們曾經說過如果她再摸小狗就不要她了。我馬上承諾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不會不要她。這個那時候她才撩起衣服給我看身上的傷口,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她被狗抓傷了。

那一刻,我才發現老感覺自己跟鋼鐵俠一樣堅強都不過是自我催眠,六神無主的我趕快給先生打電話,問清楚要怎麼辦之後直接帶她到了醫院。整個處理傷口的過程,她都沒有哭。醫生把狗抓傷的地方,翻開沖洗,然後打針,整個在傷口上方出現了大概3釐米的腫泡,可是她一聲都沒哭,儘管我一直說疼了,可以哭,疼了可以哭,可是她都沒有哭。

昨天下午看到她的反應的時候,我才知道曾經的傷還在她的心理,她沒有我想的那麼堅強,我們都沒有彼此想的那麼堅強,我們只是害怕對方發現自己的脆弱而已。整個下午我抱著她,讓她哭泣,等她哭累了她告訴我以後她再也不會摸小狗了,被狗抓傷很痛,打針更疼。

孩子的出生,是父母作為成人的第二次成長,我們恰恰因為看到孩子真實的情緒,所以才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更好的看到孩子和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