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12月14日,遂宁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在遂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500名民营企业家同300余名党政领导和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共商民营企业发展大计。闻名遐迩的蓬溪县琪英菌业有限公司,被市委、市政府现场授予“遂宁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成为全市33家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之一。

虽然我一向讨厌追星,但事情确实又非常凑巧。在两天后的12月16日,一个暖阳冬日的上午,应县委宣传部吕大雁的邀请,同巩敏、李秋菊、雷开敏等20余名作家、摄影家和书法家协会会员到琪英菌业采风,近距离接触宋强这个杏鲍菇新时代的开拓者。

事实上,我跟琪英菌业和她的董事长宋强,并不是麻布洗脸——粗(初)相会。早在2016年2月,也就是2年零10个月之前,因为朋友唐松林君的推荐,我曾走进琪英菌业,与宋强有过一场对话。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因为这次对话,我在微信公众号《村人李耘枞》上发过一篇短文《颠覆》,后来这篇短文参加遂宁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姓故事”征文比赛,还侥幸得了一等奖。

16日上午9点45分,我们乘坐的富临运业客车从蓬红公路老路开进琪英菌业厂区。扑面而来的,是琪英菌业董事长宋强那个颇为独特的座右铭,“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与上次一个人跟宋强面对面相比,这次采风明显是随大流,但宋强给我的感动却让我难以忘怀。

国内从事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学者曾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能够存活10年的不到5%。虽然倒闭的企业屡屡抱怨环境不好,但你所遭遇的环境也是别人生存的环境,别人能够生存而你却不得不关门实在让人深思。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从2016年2月到2018年12月,虽然只有短短的2年零10个月,在众多企业老总为资金难筹、员工难招、产品难销发愁的时候,但琪英菌业却成功地开创了“营养之最,中国滋味”的杏鲍菇新时代。

当年丑小鸭式的遂宁市牛肝菌企业,已建成天下第一菇房,成为单体全国最大、整个亚洲乃至全球都最大的杏鲍菇生产企业。不仅厂区面积扩大了,员工人数也从360名发展到近800名,产品从销售成渝等二三线城市拓展到全国23个省市区,“在23个省市都有固定的经销商。”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上午10点26分,我将走进琪英菌业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立即引起微友的共鸣。微友“坎井之蛙”评论,琪英菌业亮点多多!微友“大丑”称赞,琪英菌业是蓬溪第一个做农业做起来了的厂。

不过,宋强与杏鲍菇结缘,却“完全是因为一场麻烦。”也正是他早期事业——眉山兴鑫菌业发展有限公司遭遇的这场麻烦,是福建省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老总的仗义之举,不仅让他有幸度过了困境,而且还开启了他的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时代。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2014年,正是琪英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要不是他们给我扎起,‘围墙之内你负责,围墙之外的事情我们给你搁平’,我可能卷起铺盖跟‘你要地给地,要钱给钱’的眉山市委书记李静打道回府了,也没有琪英菌业的今天!”

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虽然宋强还是一如既往地健谈,但他侃侃而谈的,不是他创业的艰辛和成就,而是蓬溪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以及当年为琪英菌业排忧解难的蓬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彭普诚、蓬溪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唐武和天福镇党委书记唐松林。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员工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企业赚钱的工具,但在宋强看来却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他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不管是蒋从琼丈夫的车祸,还是何世全妻子的肾囊肿,只要是琪英菌业员工碰到的难题,宋强总是在第一时间为他出头。

一些员工因为理念不同不愿买社保,宋强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员工给自己老了留一条后路。在琪英菌业,奖励考入大学的员工子弟,为员工修建、团购住房,选派员工出国、出省旅游,早就不是新鲜事。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宋强曾经告诉我,“再好的项目,如果没有员工扎扎实实地实施,就是一句空话。一个人能够报名到你这儿来打工,就说明他想在你这儿挣钱,想在你这儿好好工作。员工不听话,和你有矛盾,不是你方式方法不对头,就是你工作流程不理想。”

扶贫在一些人眼里是博取名声的好途径,但在宋强心里却是回报社会的有效方式。琪英菌业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扶贫车间,还先后开支200余万元帮扶40余户贫困学生和残疾人员,资助120余名留守老人和儿童。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本图为蓬溪中学陈亮拍摄)


我不是有意要揭宋强的老底,曾在新疆当过3年兵的宋强,读书不多,只有一个高中文凭,但他却集农民的淳朴、军人的顽强和学者的敏锐于一身,无论是思维理念还是实际行动都与旁人有所不同。(李耘枞)

走进天下第一菇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