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名字的由來

長春市是中國吉林省的省會,位於東北的中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屬於世界著名的黑土壤帶,盛產大豆,曾有豆城之美稱。今天的長春佔地兩萬多平方公里,有近700萬人口。是一個以文化、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現代化大都城市。

“長春”名字的由來

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東北是它的龍興之地,是滿族的故鄉,所以在清朝當中處於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它給予在政治上,建立政治特區和文化特區,給予特殊保護,所以它從康熙以後,雍正的時候全面禁止關內老百姓的墾荒,限制蒙古,內蒙和東北漢人之間和滿族人的互相的往來,互相越界,就是維持東北生產和生活秩序,所以就在東北修一條柳條邊,什麼叫柳條邊呢,就是插柳為邊,以界蒙古。

不瞭解東北開發史的人,大概不會知道柳條邊,更不會知道柳樹與一座城市曾有著那麼重要的關聯,柳樹這個植物是非常容易活的,春天插上以後,到秋天就能夠長起來,所以生長非常快,而且它的分杈分的很密集,所以它就很快的形成一道柳條邊牆。”

“長春”名字的由來

清朝在東北最早修築的柳條邊牆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稱它為老邊。清朝人楊賓專門為此著書《柳邊紀略》。今天殘存在伊通縣、長春一帶的柳條邊叫新邊。是公元1681年,清康熙年間修築的。有近400公里長。

當年長春一帶大片的土地,清朝ZF把它封給了一位蒙古王爺。因為他幫助滿族人推翻明朝有功。

“蒙古族為了生計,所以他把他的土地招墾,就把關內的流民招來開墾土地給定居,然後收租,所以山東的人、河南的、河北的攜家帶口,闖關東就是這麼來的。”

儘管招募漢人,開墾土地,在當時是違反清朝政府禁令的。但蒙古王爺為了讓這大片的遊牧地能生金吐銀,他和違禁的流民一道,衝破了歷史的藩籬,掘開了這道柳條邊。不斷聚集到這裡的人們,開始在柳條邊外定居了下來。至今長春還保留著很多這樣的地名——靠邊吳、靠邊王。那就是靠著柳條邊定居下來的關里人的居住地。

由於湧來的流民太多,沒有個管理機構不行。1800年7月,清朝ZF不得不同意了當時的吉林將軍秀林的請求。建立了一個叫“理事通判衙署”的機構。專門管理當時的所謂“外來人口”戶籍,和訴訟、盜竊案等事務。

這時,長春一帶的外來人已達2330多戶,耕墾農田26萬多畝。柳條邊的歷史使命到此結束了。面對這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清朝ZF表現出了一種政治智慧,一種稱得上高明的變通。承認了現實,對歷史大趨勢作出了讓步。

1800年7月8號,理事通判衙署的建立,是長春歷史上第一個行政機構。因為它當初建在了一個叫長春堡的小村子上。人們習慣的叫它長春廳。長春這個名字也就由此得來。長春市的歷史也就由這裡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