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東林書院,你可知道無錫曾經還有哪些書院?

無錫書院始於宋代,北宋楊時(文靖)曾講學於城東隅,後其地建東林書院,並建道南祠,以紀念楊時(道南先生)。

南宋尤袤晚年在惠山第二峰下建遂初書院讀書、治學,並藏書3萬冊。

南宋理宗寶祐中知縣袁從於學宮東建祠,祭祀楊時、陸九淵、張拭、楊簡、袁燮、袁甫、喻樗、尤袤、蔣重珍,稱九先生祠。後幾經廢修,至明嘉靖八年(1529)稱崇正書院。

明邵寶在惠山右建二泉書院,又名尚德書院,祭祀李綱,後改作邵寶祠。明成化時,邵寶因恢復東林舊地未成,曾講學於城南泰伯瀆北保安寺,邵寶門人華雲即在此建城南東林書院。萬曆三十二年(1604),顧憲成與弟允成於城東隅楊時講學處復建東林書院。

清康熙三十年(1691),顧培、金敞於錫山東麓建共學山居,用於講學和祭祀,規約仿東林。


除了東林書院,你可知道無錫曾經還有哪些書院?

在鄉區還有學海書院、安陽書院、葑溪書院、東泉書院與文昌書院。今僅存東林書院和安陽書院舊舍,作為古蹟保護。

東林書院,在今梁溪區解放東路867號蘇家弄,是楊時(龜山先生)講學舊址,後建書院,故又稱龜山書院。書院三起三落,以明代顧憲成(涇陽先生)、高攀龍時最盛。

當時書院宗二程(程顥、程頤)學說,推崇朱熹的理學,批評王守仁(陽明)的心學,宗旨是“以朱代王,救一時之偏”。書院不僅有自成一家的學術思想,而且訂有院規。院規仿照白鹿洞書院,但有發展。並訂有《東林會約》,會約定一年兩大會,一月一小會,會期都是3天。書院大會小會在講學之餘評議朝政,裁量人物,把學術活動和政治鬥爭結合起來,這是東林書院的創舉和特點。書院有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反對明哲保身,反對傳食諸侯是東林書院樹立的新學風,當時“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鹹以東林為歸”。“天下不知有書院,鹹以書院曰東林”。東林書院在全國地位甚高,影響也很大。

東林書院的主張和行動觸犯了當時專權的閹黨魏忠賢等。於萬曆三十九年以莫須有罪名橫加東林。魏忠賢為了排斥異己,將天下反對他的人一律稱作“東林黨”。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令捕高攀龍,高投水自盡。當時,天下書院全部廢止。因“東林黨”禍受害的學者、政治人物全國有2000多人,崇禎時昭雪。

清順治十一年(1654),高攀龍從子世泰恢復燕居廟,建再得草廬等,以後逐步增建,至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燹。同治三年(1864)又重建,光緒二年(1876)修麗澤堂。當時書院負責人稱山長,由縣、府選定,來學者分內課、外課。後又增附課。各課又分童課、生課。童生(未中生員者)進童課,生員(秀才)進生課。各課都有定額。每名分別給膏火銀。書院經費主要來自田產租銀、捐款、存款利息。同治五年,縣撥布捐二成12093千文給書院生息作膏火費。

直至清光緒時,會約未變,但活動內容大變。除祭祀儀禮如舊外,講學很少,主要是為科舉服務,專攻“舉業”,考課以“八股文”為主。書院傳授學術的方式是“自學為主”。


除了東林書院,你可知道無錫曾經還有哪些書院?

東林書院最後一任山長是陶黻昇,主講是會元陶世鳳。

光緒二十七年廢書院、興學堂。次年八月,東林書院改為東林學堂。

建國後,1957年,東林書院舊址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於1962年東林小學建校六十週年時,曾來東林參觀,特賦詩一首:“東林講學繼龜山,高顧聲名舊史傳;景仰昔賢風節著,瞻楹履閾學彌堅。”《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來東林時也曾吟詩一首:“為抗奸權志不移,東林一代好男兒;攀龍風節傳千古,字字痛心絕命辭。”

1981年10月,市政府將書院主要建築劃出學校,並加以整修,作為文物古蹟供人參觀,歸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管轄。2006年6月,東林書院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東林書院,你可知道無錫曾經還有哪些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