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草莓奶昔ru


我們現在在天安門廣場看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其重量是60.23噸,並不是題目中所說的三百餘噸。我想,題主可能是把原石跟成品的重量搞混淆了,做碑用的原石重量是320多噸。

好了,下面分步驟來說說當年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怎樣選材、開採、運輸的。

1.選材

要在天安門廣場建一座紀念碑的決斷,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首次政協全體會議上決定的。當天下午,出席會議的代表就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奠基儀式。但是,正式開工建設,是1952年8月1日。

從1952年起,為了尋找一塊合適的石材,當時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在全國進行了3個多月的海選,跑了全國各地很多地方,最終在山東青島海邊的浮山上,確定了一塊花崗岩,作為紀念碑的碑心石。

(青島浮山)


2.開採

被選中的這塊花崗岩,據測算其總重為320噸。

要從上山開採一塊320噸的巨石,在機械化如此發達的今天都是一項大工程。在當時,據說開採基地連電都沒有,整個開採過程全部使用的是原始的鑿挖方式,幾百人在現場同時用錘子和鑿子開採。

(當年開採運輸紀念碑碑心石的工具)

(當年開採現場圖片)

經過幾個月的採挖,原石終於從山上鑿出。人們在山上按照修鐵路的方式,鋪上路軌、枕木等,再在上面放一層厚厚的木板,然後將320噸的巨石通過這種路軌運至山腳下的加工廠。

在這裡,原石經過了初步加工,被打磨出了初步的形狀。經過初步加工之後,原石的重量由320噸降為102噸。

所以,從青島運到北京的紀念碑原石是102噸,並非題目說的300多噸。

(當年開採運輸現場圖片)


3.運輸

即便是減到了102噸,在當時的條件下要長途運輸這麼大的大傢伙,也是一項難題。

根據計劃,原石要從青島大港貨運站坐貨運專列到北京。但是,從加工廠到大港貨運站還有15公里呢,這15公里路上不僅要經過青島鬧市區,還有一些山和村莊。一開始,人們打算像山上修鐵軌修一條15公里的重鐵軌到貨運站,後來一算光路基就要21萬元,覺得太貴。

最後選擇了更省錢的方式,用松木當枕木,上面鋪上圓鋼管,鋼管上在鋪上木板,木板上放上鋼板,把碑心石放在上面,用推土機牽引前行。前行一點距離就要把後面的枕木鋼管之類移到前面。

據當時參與的人員回憶,這個方法走的很慢,一天移動不到一里路,15公里走了35天。而且,一邊走前面還有拆遷隊在前方開路。拆了一些建築。

(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現場圖片)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終於抵達北京,又用同樣的方法從火車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

據統計,從1953年4月1日在青島動工開採,到10月16日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期間共有7116名工人直接參與開採和運輸工作,這還不包括後期保障人員、周邊協助人員等。


凡塵往事


題主標題有些錯誤,時間不對,噸位不對。福垊以為正確的表述是:五十年代,三百二十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石料是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在開國的大典的前天即1949年9月30日的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閉幕前夕,會議一致通過了設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參會代表並於當晚六點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為主任,以梁啟超的兒子梁世成為副主任,以林覺民的侄女林徽因(梁世成的夫人)、魏長青、鄭振鐸、吳作人、劉開渠、陳志德等為成員,成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陳志德乃美國留學的土木工程碩士高材生,他歷時三個月的在京各大圖書館的查閱以及全國各地石料的調查,最終確定在青島的浮山採石。

採石減肥進行時

在採石中,陳志德專門邀請當地開山大王李開山協助採石。因為石料巨大,有320噸,採石中他們先用炮轟,再用數百個鋼楔子一點點使原石與山體分離,整整用了三個月才將石料與山體剝離。他們對石料的稜角進行處理,這一處理就減肥到280噸。他們鋪上路基,枕木,鋼軌,拖著巨大的山石一點點下山。下山後根據設計的紀念碑的尺寸,又進行了減肥,這次減到了102噸。

運到火車站

他們採用鞍鋼生產的巨大的鋼管,配合著三輛進口大馬力的拖拉機還有推土機,徐徐前行,慢到一天500米。碰到路不平或路窄的路段,還要對路進行加寬和鋪平,然後才能鋪上枕木將巨大鋼管放置在枕木上,用幾輛吊車,將碑心石吊在鋼管上。這個龐然大物,走到哪裡哪裡就歡騰一片。15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30天。

運到北京天安門

在火車站找到了最大載重量的鐵皮,也無法安全運輸,因為最大載重量才90來噸。怎麼辦?減肥唄!碑心石這次減肥到了94噸。因為它的龐大和噸位,加上當時火車時速不快,主要是這種超負荷的運輸,想確保萬無一失,就只能慢慢慢。從青島市到北京市,竟然用了整整七天七夜。從北京西到天安門的這段路程,依然採取的拖拉機、推土機、巨大鋼管、枕木協同作戰的模式,又用三天才能運到天安門。碑心石在安裝過程中,不斷的打磨和修整,這次又減下了34噸。

人民英雄紀念碑揭幕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是長14.7米、寬2.9米、中心厚1米、兩側後0.8米,重60.23噸的花崗岩。1958年的勞動節那天,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揭幕。碑體鐫刻著毛澤東書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個鎏金字。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採石、運輸、雕刻都是人間的奇蹟,都是一個令人讚歎的傳奇!


福垊


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但是鮮有人知道,紀念碑的每一寸碑心石都是青島人民的心血和驕傲。作為碑心石的主體花崗岩,是至今為止建碑史上用過的最龐大的一塊石料,原來的荒料重達300噸。


當年我國的採石工藝是比較落後的,沒有現代化裝備不說,石料廠甚至還沒有通電。面對這塊巨石,即使是南京、上海招募而來的優秀技術工人都十分困惑,不知如何開採。後來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聽說嶗山下的一位“石神”李開山,就將他邀請過來一起商討對策。終於,委員會商討出了一個雖然費力但是也是最為穩妥的辦法。工人們在碑石四周挖了一圈五米深的槽,將碑身整體凸顯出來,然後在碑底部每隔0.4米打上通貫底部的孔,幾十名工匠將楔子插進這些孔洞之中,並且利用8個承重200噸的千斤頂,聽候指令同時開鑿。

就是用這樣的笨辦法,石匠們為求穩妥細心開鑿,經歷了整整三個月才將這塊300多噸的石料完全剝離出來,隨後石匠們開始對石料進行初步的加工,最後將石料削減到102噸。採石已經成功了第一步,但是委員會又將面對一個更加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運輸。運送石材,當時人們第一反應肯定是用火車了。但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鐵路平板車皮的載重量只有40噸左右,根本沒辦法駝這102噸的大傢伙。於是人們想到了小豐滿一個運石油的車皮,最高承重能達到90噸。於是大家就向豐滿發電廠借來了這個車皮。

安全起見,專家提醒委員會這段車廂的最多隻能超重10%,也就是說超過100噸的話就會有危險了。於是石匠們繼續開始對石料進行精細修整,最後讓石料縮減到了94噸,加上運送的設備一起加起來一共100噸。

從採石場到青島火車站,這一段崎嶇的路程,人們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枕木和圓木一點一點運送過去,最多加上三輛大馬力拖拉機,30公里的路途走了34天。

青島人民將這塊巨石送至列車之上,向北京緩緩行進。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終於到達了終點站,朱德親自帶隊迎接工作人員們的到來,到處都是鞭炮聲和人們的喝彩聲。三天之後,這塊102噸的石料終於被運送到了紀念碑的工地,經過石匠們的精雕細琢,碑心石的最後重量是60噸。

1958年4月22日,雄偉的英雄紀念碑終於落成,觀看落成典禮的有50萬人之多。我們要要記住這些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開採就和運輸、創造了奇蹟的7000多名工人。


木劍溫不勝


原石重300多噸

首先要知道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身的原石重300多噸,而不是建成之後還是重這麼多噸。原石是要經過處理加工的,所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之後碑身的重量是60多噸。但是運輸到北京的時候紀念碑還是很重的。

人類是有智慧的

在沒有現代工業機械輔助的古代,古人建造皇家宮殿,在原始森林裡面取那麼重那麼長的大木,照樣有辦法運到千里之外的京城修建皇宮。而看過馬王堆漢墓棺槨的朋友就知道,那麼大的棺槨在2000多年又放到那麼深的墓坑裡面,還真不是一件很容易事情,但是古人也辦到了。



怎麼樣運輸?

時間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科技相比較古人是發展了很多,但是相比之我們的現在還是落後很多,但是他們怎麼運輸過來的呢?

這塊來自青島的碑心石首先是重300多噸的花崗岩,最終是用“土辦法”開採出來的。然後對300噸的原石減重到了120噸,然後用“滾槓”的這種土辦法加上拖拉機運輸原石,用邊修路邊前進的方法耗時34天,終於從距離火車站15公里外的採石工地運輸到了青島火車站。然後就用火車運到了北京。然後再機械運輸到施工現場安裝,最後通過精加工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主體,




上個世紀的建設年代,我們很多方面都較國外很落後,但是我們卻用我們自己的“土辦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而“土辦法”這種靈丹妙藥直到現在還被諸多的行業在使用解決一些難題,這就是智慧的結果。


淡看天上月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是為了紀念我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而這塊碑心的花崗岩石材長長14.7米、寬2.9米、厚1米,實際重量是60.23噸。題目中所說的300多噸應該是剛剛開採出來原石的重量。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建立人民紀念碑的決定。之後社會各界積極獻策,在1952年成立了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委員會,同年8月1日開始為人民紀念碑尋找碑心所用的石材,最終歷時3個月之後,選定了青島嶗山區浮山的花崗岩,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工取石。

1953年4月1日開始動工,但是由於選定的原石過於巨大,委員會請來的技術人員也一籌莫展。這時聽說嶗山腳下清石峪村住著一位被人稱為“石神”的老人,叫做李開山,幹了一輩子開山採石的工作。於是委員會把老人請到了山上,尋求辦法。



在老人的指點下,通過“放悶炮”的方式把這塊巨大的石材從山岩上剝離了出來,隨後對岩石進行了第一次“瘦身”,這次過後岩石的重量還有280噸。

280噸的重量還是超過了人們的預想,於是開始了第二次瘦身,這一次過後大石料變成了102噸,隨後開始了原石的運輸工作。

運輸工作開始後,共計有7116名工人參加,而運輸團隊也採用了最古老的方法,

墊滾木,用無數根滾木墊在百噸原石下面,然後用推土機牽引移動。



1953年8月19號,從石料廠開始運輸,經過了4個村莊、1個山嶺、多處橋樑和市區街道,最終歷時39天之後到達了青島孟莊路車站。

第二天準備運輸時才發現,車站內最大的車皮僅有90噸,而它的最大載重量也不得超過100噸。自重102噸的石材加上運輸用的墊木以及其他物品,甚至可能達到110噸。於是經過商議,開始為原石第三次瘦身,這一次之後,原石變成了94噸,加上墊木和其他物品,正好100噸。



10月13日,原石到達北京西站,由於沒有合適的運輸工具,工人們又用起了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前行。最終,在運輸了三天之後,才把這塊百噸重的巨石運到了天安門廣場。

運輸到天安門的巨石再次經過加工變成了60.23噸,在1955年6月9日,毛主席親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建成,並且於當年5月1號揭幕。這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用時最長的大型藝術項目。


我是越關


1949年9月,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決定,國家為了紀念在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將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消息一出,全國著名的建築師、藝術家、文史專家雲集北京參與設計,各省市也積極尋找合適的大型石料。


最終經過工作組考察,選定了青島市浮山上的花崗石作為紀念碑的材料,足足重達320噸,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侷限,所以如何從山上採下這塊巨石、如何從山東搬運到北京就成為了一件大難題。

雖然沒有現在那麼先進的機械裝備,但依靠原始的搬運方式也總能實現這個目標,畢竟人多力量大嘛。總共有七千多名工人投入到了該項工程當中,光采運工作就花費了足足七個月時間,然後用炸藥炸開浮山山腰,獲取毛坯石,然後用數個千斤頂牽引著把這塊巨石從山體剝落固定,最後選用傳統繩索加滾木的方式將這塊巨石運到了山下。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火車也是有承重範圍的,三百多噸肯定運不動呀,運貨的火車最大承重不過才八九十噸。最後沒辦法只能減負,把這塊上好的花崗岩打磨成百噸的石塊,為了防止在運送車站路程中石塊有破損,工作人員採用滾杆的方式運輸,用多輛拖拉機拖著幾根柱狀的樹根,把石料放在上面,然後人工在後面推著,很不容易的讓石料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車,最終抵達了北京,後來經過加工改造,成為了我們今天天安門廣場上屹立的巍峨紀念碑。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人民英雄紀念碑與山東青島浮山石的不解情緣!

石頭在中國文化裡面擁有著十分特殊的含義。中國文化孕育出了豐富的石雕文化。石雕文化以其巧妙的構思,獨特的造型,穩重如山的體態而成為古代君子文人墨客最喜愛的藝術品之一。

2017年5月21日。浙江大學即將迎來120週年校慶之際。浙江大學山東校友會向母校捐贈了一座重達150噸的泰山石。2013年11月29日,武漢大學在迎來120週年校慶之際,武漢大學山東校友會也向母校捐贈過一座泰山石。泰山石已經慢慢的成為了高校校友會回報母校的時尚。而在山東,不僅僅泰山石,擁有著傳奇的故事。膠東半島出產的大理石花崗岩也享譽世界。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便是由山東青島浮山石雕刻而成。

新中國成立前夕,第一屆政協決定在天安門前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以紀念在過去100餘年裡為中華民族獨立而犧牲的人民英雄們。經過認真的考察和研究之後,建設項目組決定採用享譽世界的山東青島浮山石雕刻這座意義非凡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巨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需要的原籽料重達320噸。這一數據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如此巨大的原始資料,是如何從山東青島浮山開採出來,又是如何運輸到首都北京的呢?



據當年負責開採和運輸製作山東青島浮山石的老工人回憶說。當時在山東青島浮山選定了一塊渾然天成的巨石。集齊了全國優秀的石匠。先是採用悶炮想要炸開石頭和山體之間的聯繫,但是收效甚微之後,這些工人們便採用原始的開採方式。在所需要的巨石周圍開槽,向下開挖至所需要的厚度之後,打入楔子慢慢分割。就這樣在工人一點一點的工作中巨石終於被開採下來。整塊巨石重達320噸。工人們對巨石的表面進行了找平和簡單處理。石頭的重量便只剩下了280噸左右。



隨後工人們採用最原始的方式對巨石進行運輸。利用圓木和枕木組成臨時的軌道。將巨石放到在圓木和枕木組成的軌道之上,在採用大功率的拖拉機牽引巨石一點點的向前推進。就這樣巨石從三頂上被運到了山腳下。之後工人再次根據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需要隊員資料進行初步的加工。這一次巨石的重量減到了103噸。依舊是原始的方法將巨石運輸到青島火車站。光運輸的過程便耗費了一個月。


但是當時所能夠承載重量最大的火車從工業基礎良好的東北地區被調到青島火車站。但是載重量最大的火車也只能承重90噸的重量。超重不允許超過10%。也就是說這塊巨石的重量要控制在99噸以內才可能被裝運上火車。於是工人們對巨石進行了再次的精雕細琢。想盡辦法來減輕重量。最終將重量減輕到了94噸。

1953年國慶節過後,這塊巨石終於被裝上了開往北京西站的火車。火車運行的速度十分的緩慢,這段路程一直用了七天七夜才抵達北京西站。從北京西站出來後又是採用了拖拉機和搭建臨時軌道的方式。將這塊巨石運輸到了項目所在地天安門前的廣場。之後便是長達數年的精雕細琢。無數的設計大師參與到這項偉大的工程之中,認真設計,反覆比選,一筆一畫都不容忽視、不容出差錯。



1958年5月1日,歷時五年的時間雕刻落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向全國人民展現雄偉的全貌,經過再次處理的碑心石依然重達60多噸,首都北京萬人空巷趕來見證這一神聖的時刻,一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雄偉身姿。因此我們除了要記住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那些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更要銘記那些經年累月、細心雕琢的近萬名工人。


珞珈山的貓


首先糾正下,不是六十年代,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是1958年5月1日正式揭幕的,正式建成也是在1958年的4月22日,所以把紀念碑運抵到天安門的時間應該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曾在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並表彰他們的功績,決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個人民英雄紀念碑,並把它建在有象徵意義的天安門廣場中央。

石料是由青島浮山運來北京的,是最為精緻的花崗岩,有數萬塊之多,重量剛開始確實達到了三百多萬噸,在當時的條件下運輸難度相當大。

不過全國優秀的建築家、工人們最終通過他們的智慧、努力、細心最終把它成功運到了天安門。

一、瘦身。在技術工人的合作下,將300多噸的花崗岩通過打磨提煉,成功減少到了100多噸。


二、運用滾槓”運輸碑心石。在路面鋪一層枕木,再往枕木上蓋上一層可以滾動的鋼管,將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滾動前行,將其滾到運輸地點。這樣就不用像直接搬那麼費力。

三、然後用數輛推土機共同把它拉到貨運站,運輸途中不僅要緩慢,還得細心,畢竟怕它中途受到損壞,到了車站一個月已經過去了。

四、到了運輸車站,專家們再次將石料減到94噸,然後找了一輛4節車廂的專列,沿著青島石油公司的運輸專線,駛向北京,最終到達了目的地。


石料到達後,朱德元帥親自迎接,毛主席、周總理為其起草、題字。書法家們、雕刻家們刻碑文。通過數年的努力,最終於1958年4月22日,正式落成。五月一號時,首都人們共同見證了它的揭幕儀式。

這個人民英雄理紀念碑的不僅是紀念那些為革命奉獻的人民英雄,同時它也是當時全國人民智慧和努力的結晶!


夏目歷史君


中國大陸舊紀元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剛剛落幕,新當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會議關於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於當晚六點率領全部會議代表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上,舉辦了一場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儀式。此時距離開國大典的舉行僅有21個小時。

隨後的三年裡,由十七個部門、單位組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前期設計

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

1952年,由美國畢業歸國的土木工程碩士陳志德從北京市建設局被調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他先是跑遍了首都的各大圖書館,又花了三個多月去往全國各地,最終在青島浮山上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原料,用來做紀念碑碑心石的整塊花崗岩。他的方案獲得了通過,這塊石頭將被銘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樣。人們真切希望,這塊石頭也會盡可能做到永遠不朽。

當“共和國第一碑”的名譽傳到浮山石料廠時,人們的心情十分激動,廠長王文健領著王忠禹、朱培成兩位老石匠開始上山選料,其實,整座浮山的石頭在他們心中已經瞭然於胸,但這畢竟是一項天大的政治任務,誰也不敢有半點馬虎心理,經過三天的走走轉轉,他們不約而同地把採石地點定在了浮山東南側的大金頂。在那裡,他們找到了一片渾然天成的山石。

他們開始謹慎地驗證,採用了水漫的方式不停地在山石上澆水,通過這個過程觀察山石上有沒有細微的裂紋。整整澆了一天的水後,他們欣喜地下了結論,整片山體,渾無半點裂縫!

按照上級交代的任務,必須從山體上剝離出一整塊三百噸的山石,剩下的問題是,沒有任何記載,當地歷史上有過從山體上鑿下一塊如此重量的山石的先例,哪怕陳志德從國內各地找來的十幾位專業人員,望著巨大的山體犯了難。

正當陳志德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幾位老石工跟他說,嶗山腳下有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他的手藝最精湛,當地人稱“石神”。

“石神”李開山來到山體前,也著實吃驚,雖然他之前受僱於國民政府辦事機構,也曾在嶗山地區遍採過巨石,但三百噸這個要求對他來說也是聞所未聞。

經過仔細打量、論證,他決定用放悶炮的方式,來炸出這塊石材。

一排悶炮放完之後,效果很不理想,只在巨石的邊緣炸出一點縫隙,為了防止對巨石形成破壞,悶炮只能放一次,之後便是艱苦的手工操作。石匠們在縫隙中用鋼楔子一點點地開鑿,打進去了一百把鋼楔子。

但這仍然無法把巨石從山體上分離,哪怕一條裂紋也沒有出現,簡直令人絕望。

李開山只好另闢蹊徑,率領石匠們攀上大金頂,從高處一點一點地開鑿出石槽,整個過程費時費力程度,難以言表。

鑿出石槽後,石匠們轉戰石料底部,每隔四十多公分以鋼管打上通孔,把石料底部打穿,再繼續砸進鋼楔,數十人揮舞大錘挨個敲擊鋼楔,逐一加壓,試圖使石塊漲裂。

從第一個鋼楔子鑿進山體,到石材從山體上漲裂剝離,夜以繼日,隊伍整整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這塊三百多噸的巨石被成功剝離後,在現場對巨石頂部做了第一次加工,鑿掉了幾十噸突出部分,巨石減重到了280噸。

下山之後,又按照尺寸要求,對巨石做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後的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米,兩邊厚0.8米,巨石減重到了103噸。

基本符合最後的運輸要求了,剩下的就是把這塊巨石運往孟莊路石油公司專用鐵路貨運站,這是一段距離僅為十五公里左右的路途。

在當時的條件下,仍然沒有任何公路運輸車輛可以滿足這項要求,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與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下屬的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簽訂了運輸合同,讓他們來完成這次艱鉅的運輸任務。

起重運輸隊在前期論證的時候,決定採用最古老的大件運輸方式——滾木,開始時想用圓木做滾木,但圓木的承受力和形狀都會有偏差,這次任務卻是一個絕對不容許任何偏差的任務,為了保證此次任務萬無一失,最後改用了鞍鋼提供的無縫鋼管初坯。

他們把碑心石吊裝在一具9噸重的鐵排上,鐵排上再鋪就木床,用四個千斤頂頂著,路面上先鋪設枕木,由無縫鋼管初坯充當滾木在枕木上滾動。前方由三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機和一部捲揚機,由於每前進一段距離, 都需要把枕木和無縫鋼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駛速度非常慢。

後半程的道路要經過青島市中心,青島的道路是公認的比較逼仄狹窄,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前方必須配備有修路、修橋、拆房隊開道,遇到不平之處就修路,遇到拐不過彎的地方就拆房加寬,日行進速度僅為五百米。晚上停在哪裡就在哪裡搭起帳篷住宿,青島市公安局組織現場警戒看守。

這一路走來,受到青島市民的夾道歡迎,走到哪兒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

到了鐵路貨運站後,又遇到了一個大問題,火車的載重也達不到要求,當時已經從東北小豐滿水電站調撥了一輛載重90噸的車皮,這已經是全國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噸自重再加上墊木,勢必將超過車皮最大載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鐵路只能做到超載百分之十,否則將出現不可控因素。

在車皮上,石匠們進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縮減為79釐米,重量降低到了94噸,才得以順利成行。

從青島到北京,今天的高鐵只有四個多小時,當時卻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時速是二十公里,彎道時只有十公里。

從北京正陽門西車站到天安門,這幾百米的距離,仍然是採取青島市內運輸的老辦法,同樣是這批運輸人員,耗時三天,終於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安裝現場。

在安裝現場,碑心石開始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瘦身過程,這一次砍下了三十四噸重量,切割打磨後最終的重量停在了60噸這個數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裝現場,碑心石還經歷了一次華麗轉身的過程。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之初,採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種坐北朝南的傳統理念,銘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樣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後期論證中,將碑心石面向北方、衝著天安門方向的方案佔了上風,因為在大型閱兵、群眾遊行活動中,人群要經過天安門與紀念碑中間的長安街,將碑心石面向這個方向更有利於集體觀瞻。

最後的吊裝也是重中之重,這個工序花費了六個小時的時間,當碑心石被吊裝到二十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基座上的準確位置時,所有在場的一百多名包括鄭振鐸、梁思成、林徽因在內的專家們都長舒了一口氣。

1958年5月1日勞動節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體的其他小塊石材均為浮山出產,這種石料被命名為“中國灰”。

基座部分偏深色石材取自北京昌平,漢白玉部分取自北京房山。

除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來自浮山的“中國灰”花崗岩也被用於天安門廣場周邊的大型建築,比如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所立的紀念碑,同樣出自青島浮山。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後,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也隨之取消,在此之前,委員會送給了青島石料廠十四匹紅布,以示獎勵。

如今的浮山,石材開採行業早已被禁止,石料廠也早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消失在歷史之中。

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市區東擴和新世紀的高科園建設,浮山也成為青島市區的中心位置,北邊是青島市規模最大的居民區浮山後社區;南邊跨過青島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距離大海僅一步之遙;西邊緊鄰青島的CBD;東邊是日新月異的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圖為浮山西麓觀看青島上合峰會現場煙花的視角)

建國之初,這裡歸屬青島市浮山區管轄,後來轉為嶗山郊區(嶗山縣—嶗山區)。

浮山本身是屬於嶗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餘脈, 其山體約形成於白堊紀早期,距今已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浮山共有九座山峰,東側幾座山峰腳下整個山體就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岩,以肉紅、灰白兩種顏色為主,地質學家曾經給了它們一個專有稱號——“青島巖”。“青島巖”被世界熟知,是因為在德據期間,德國殖民者在青島興建的建築,石料幾乎全部出自這裡,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組織評定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浮山九峰,自西向東,依次為西峰、大學峰、二賢峰、神筆峰、仙硯峰、雛鳳頂、臥龍頂、浮山頂、東峰。

按照當時的記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巨石採自浮山大金頂,這個叫做大金頂的山頭名字今已不存,按照各種記載,它原本應該位於東側第二峰浮山頂的正南方山麓,通過觀察採石的痕跡和周邊臥龍頂、東峰的走勢,大致可以判斷出它的方位。在二十世紀最後的三四十年裡,這裡的地貌被採石破壞的比較嚴重,地面上留下了巨大的礦坑。一直到2000年,浮山已經成為城市中心,為了避免浮山被徹底破壞,採石活動才被徹底終止。原有的礦坑已被填埋,在此之上,又修建了別墅小區,碑心石的位置應該位於現在的御景峰小區北側。


最後的題外話,之所以本篇問答寫的比較長,是因為我爬過浮山不下百次,“浮山九點”,曾經記載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涯。有成長的煩惱,有青澀的初戀,更有獨身一人被困在海拔363米的臥龍頂上一整夜的擔驚受怕。


歷來現實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凡前去旅遊的遊客,八達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都是必去的地方。這裡的每一處建築,背後都有著一段故事。天安門廣場上的英雄紀念碑也有它的故事。

▲宣讀碑文

在1949年9月30日晚上,也就是開國典禮的前一天,在當天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該次會議主要是為開國大典準備,當場有人提出要為去世的英雄修建一座紀念碑,但是在選址上開始出現分歧。

有的人說建在東單廣場,那裡人流量多。有人說在八寶山上面,因為那邊埋了很多革命烈士。最後還是周總理拍板敲定,乾脆就建在天安門廣場吧。因為1919年五四運動就是在這裡爆發,從此我們也開始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宣戰。

況且天安門廣場建成之後,也會隨之出現一個建築群,到時候會逐漸形成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人流量也就不用擔心了。經過周總理如此分析,全場人都達成了共識。

▲奠基





當時的天安門廣場沒有建成,但是天安門城樓和正陽門城樓,一個是33.7米一個是43.65米,所以修建英雄紀念碑建成怎麼著也得40米吧。一時間有點犯難了,哪裡有這麼大的石頭呢?後來從山東青島傳來消息,他們那邊青島嶗山有這麼大的石頭。

青島嶗山號稱海上第一名山,在嶗山的最西端有座浮山。形成在白堊紀時期,距離現在已經是1萬3千億年,也是青島市內最高的山峰。向來以出好石頭著名,地質學家把它叫做青島巖。最後從各石頭種類當中,挑選出一種名叫紫百合色花崗岩的石頭。

因為青島距離北京太過遙遠,所以修建紀念碑的毛坯石材,在運輸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不可預知的風險。開採出來的毛坯的厚度必須是2到3米,這樣就有可能要高達300多噸。


▲運下山

但是在當年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怎麼把它整體開採出來又是一個問題。如果用傳統的方法鑿出來,沒個三年五載是開採不下來的,在當地找了一位號稱是石神的李開山來負責此事。

他先是畫了一個長3米寬15米的毛坯,在長方形毛坯的四周鑿了幾十個炮眼。在裡面埋上火藥,一聲輕響之後毛坯與山體分開。但是雖說是分開,也只不過是離開一個小的縫隙。因為剛開始考慮到避免傷及毛坯,放的火藥不多。如果再故伎重施,就有可能會傷到毛坯。

最後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以毛坯為中心在四周開採出一個三米寬五米深的坑,使需要開採的的毛坯整個露了出來。然後在毛坯的底部每隔0.4米鑿出對穿的空洞,周圍放置8個200噸的千斤頂,才把這塊石頭從山體剝落,這個時候已經距離開工三個月了。


當時這塊石頭的位置在浮山半山腰,相對來說坡度還比較緩。雖然300噸的石頭已經開採出來了,但是怎麼把它運下山又是個問題。

最後採用的是索道加滾木的形式,將整個石碑架空上面綁上鋼索,中間每隔一段距離設置鋼架。每個鋼架之間都鋪有木頭和滑道,就這樣一路又是滑又是滾的形式。慢慢地就把這塊300噸的大石頭帶到了平底,現在就是要運到火車站了。

再把它運到火車站之前,先對他進行了二次加工。加工之後的這塊石料,長度14.7米、寬度2.92米、厚有1米、兩邊厚有0.8米,打磨成型後的重量有102噸。當時前往北京最近的站點,是距離此地15公里的大港貨運站。


但是中間隔了一座山、四個村落、十幾個橋樑,還有一些比較繁華的街道。當時施工組曾經考慮建造軌道,但是光打造路基都要花費20多萬,這難免有點得不償失。最後考慮用最古老的方法——滾槓。

也就是和之前運下山的方法差不多,但是不用建造索道了。先在地面鋪上一層硬木,然後硬木上面放上鋼棍。前面後面分別用兩輛推土機,前面拉後面推。用了幾百人的隊伍去保護它,生怕路上有點磕碰。

還成立了拆遷隊,路上有不好繞道的地方,在和當時的居民商量之後,對他們的房屋進行拆遷。別小看這15公里的距離,整個施工隊走了34天,最終才順利的到達目的地。但是當時的鐵路動力不足,一般的火車根本無法帶動這塊102噸的石塊。


最後找了一輛負重90噸的火車皮,只有四節車廂,但是還多了十幾噸。所以又對這塊石料進行了第三次瘦身,瘦身之後的重量差不多也就90噸。三天之後,這輛火車終於到達了北京。當時的北京西直門火車站鑼鼓喧天,朱德總司令親自帶人來迎接。

三天之後這塊石料被運到了北京天安門,按照原先預定的方案,對這塊大石塊進行了最後的修改。修改之後的厚度減為了0.6米,重量也只有60多噸。一直到1958年的4月22日,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人民英雄紀念碑才算是終於落成。

在當年的5月1日,北京天安門齊聚50萬人,共同見證了紀念碑的揭幕儀式。加上上面一些的一些基座之類的東西,落城的英雄紀念碑高37.94米、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23噸。從開始到最後修建完成,總共花費了4047797.57元。


它的正面雕刻著毛澤東題詞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內容為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小楷字體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