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草莓奶昔ru


我们现在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其重量是60.23吨,并不是题目中所说的三百余吨。我想,题主可能是把原石跟成品的重量搞混淆了,做碑用的原石重量是320多吨。

好了,下面分步骤来说说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样选材、开采、运输的。

1.选材

要在天安门广场建一座纪念碑的决断,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首次政协全体会议上决定的。当天下午,出席会议的代表就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奠基仪式。但是,正式开工建设,是1952年8月1日。

从1952年起,为了寻找一块合适的石材,当时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了3个多月的海选,跑了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最终在山东青岛海边的浮山上,确定了一块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碑心石。

(青岛浮山)


2.开采

被选中的这块花岗岩,据测算其总重为320吨。

要从上山开采一块320吨的巨石,在机械化如此发达的今天都是一项大工程。在当时,据说开采基地连电都没有,整个开采过程全部使用的是原始的凿挖方式,几百人在现场同时用锤子和凿子开采。

(当年开采运输纪念碑碑心石的工具)

(当年开采现场图片)

经过几个月的采挖,原石终于从山上凿出。人们在山上按照修铁路的方式,铺上路轨、枕木等,再在上面放一层厚厚的木板,然后将320吨的巨石通过这种路轨运至山脚下的加工厂。

在这里,原石经过了初步加工,被打磨出了初步的形状。经过初步加工之后,原石的重量由320吨降为102吨。

所以,从青岛运到北京的纪念碑原石是102吨,并非题目说的300多吨。

(当年开采运输现场图片)


3.运输

即便是减到了102吨,在当时的条件下要长途运输这么大的大家伙,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计划,原石要从青岛大港货运站坐货运专列到北京。但是,从加工厂到大港货运站还有15公里呢,这15公里路上不仅要经过青岛闹市区,还有一些山和村庄。一开始,人们打算像山上修铁轨修一条15公里的重铁轨到货运站,后来一算光路基就要21万元,觉得太贵。

最后选择了更省钱的方式,用松木当枕木,上面铺上圆钢管,钢管上在铺上木板,木板上放上钢板,把碑心石放在上面,用推土机牵引前行。前行一点距离就要把后面的枕木钢管之类移到前面。

据当时参与的人员回忆,这个方法走的很慢,一天移动不到一里路,15公里走了35天。而且,一边走前面还有拆迁队在前方开路。拆了一些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现场图片)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终于抵达北京,又用同样的方法从火车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据统计,从1953年4月1日在青岛动工开采,到10月16日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期间共有7116名工人直接参与开采和运输工作,这还不包括后期保障人员、周边协助人员等。


凡尘往事


题主标题有些错误,时间不对,吨位不对。福垊以为正确的表述是:五十年代,三百二十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料是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在开国的大典的前天即1949年9月30日的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前夕,会议一致通过了设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参会代表并于当晚六点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为主任,以梁启超的儿子梁世成为副主任,以林觉民的侄女林徽因(梁世成的夫人)、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刘开渠、陈志德等为成员,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陈志德乃美国留学的土木工程硕士高材生,他历时三个月的在京各大图书馆的查阅以及全国各地石料的调查,最终确定在青岛的浮山采石。

采石减肥进行时

在采石中,陈志德专门邀请当地开山大王李开山协助采石。因为石料巨大,有320吨,采石中他们先用炮轰,再用数百个钢楔子一点点使原石与山体分离,整整用了三个月才将石料与山体剥离。他们对石料的棱角进行处理,这一处理就减肥到280吨。他们铺上路基,枕木,钢轨,拖着巨大的山石一点点下山。下山后根据设计的纪念碑的尺寸,又进行了减肥,这次减到了102吨。

运到火车站

他们采用鞍钢生产的巨大的钢管,配合着三辆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还有推土机,徐徐前行,慢到一天500米。碰到路不平或路窄的路段,还要对路进行加宽和铺平,然后才能铺上枕木将巨大钢管放置在枕木上,用几辆吊车,将碑心石吊在钢管上。这个庞然大物,走到哪里哪里就欢腾一片。15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30天。

运到北京天安门

在火车站找到了最大载重量的铁皮,也无法安全运输,因为最大载重量才90来吨。怎么办?减肥呗!碑心石这次减肥到了94吨。因为它的庞大和吨位,加上当时火车时速不快,主要是这种超负荷的运输,想确保万无一失,就只能慢慢慢。从青岛市到北京市,竟然用了整整七天七夜。从北京西到天安门的这段路程,依然采取的拖拉机、推土机、巨大钢管、枕木协同作战的模式,又用三天才能运到天安门。碑心石在安装过程中,不断的打磨和修整,这次又减下了34吨。

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长14.7米、宽2.9米、中心厚1米、两侧后0.8米,重60.23吨的花岗岩。1958年的劳动节那天,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揭幕。碑体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个鎏金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采石、运输、雕刻都是人间的奇迹,都是一个令人赞叹的传奇!


福垊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是鲜有人知道,纪念碑的每一寸碑心石都是青岛人民的心血和骄傲。作为碑心石的主体花岗岩,是至今为止建碑史上用过的最庞大的一块石料,原来的荒料重达300吨。


当年我国的采石工艺是比较落后的,没有现代化装备不说,石料厂甚至还没有通电。面对这块巨石,即使是南京、上海招募而来的优秀技术工人都十分困惑,不知如何开采。后来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听说崂山下的一位“石神”李开山,就将他邀请过来一起商讨对策。终于,委员会商讨出了一个虽然费力但是也是最为稳妥的办法。工人们在碑石四周挖了一圈五米深的槽,将碑身整体凸显出来,然后在碑底部每隔0.4米打上通贯底部的孔,几十名工匠将楔子插进这些孔洞之中,并且利用8个承重200吨的千斤顶,听候指令同时开凿。

就是用这样的笨办法,石匠们为求稳妥细心开凿,经历了整整三个月才将这块300多吨的石料完全剥离出来,随后石匠们开始对石料进行初步的加工,最后将石料削减到102吨。采石已经成功了第一步,但是委员会又将面对一个更加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运输。运送石材,当时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用火车了。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铁路平板车皮的载重量只有40吨左右,根本没办法驼这102吨的大家伙。于是人们想到了小丰满一个运石油的车皮,最高承重能达到90吨。于是大家就向丰满发电厂借来了这个车皮。

安全起见,专家提醒委员会这段车厢的最多只能超重10%,也就是说超过100吨的话就会有危险了。于是石匠们继续开始对石料进行精细修整,最后让石料缩减到了94吨,加上运送的设备一起加起来一共100吨。

从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这一段崎岖的路程,人们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枕木和圆木一点一点运送过去,最多加上三辆大马力拖拉机,30公里的路途走了34天。

青岛人民将这块巨石送至列车之上,向北京缓缓行进。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朱德亲自带队迎接工作人员们的到来,到处都是鞭炮声和人们的喝彩声。三天之后,这块102吨的石料终于被运送到了纪念碑的工地,经过石匠们的精雕细琢,碑心石的最后重量是60吨。

1958年4月22日,雄伟的英雄纪念碑终于落成,观看落成典礼的有50万人之多。我们要要记住这些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开采就和运输、创造了奇迹的7000多名工人。


木剑温不胜


原石重300多吨

首先要知道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身的原石重300多吨,而不是建成之后还是重这么多吨。原石是要经过处理加工的,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之后碑身的重量是60多吨。但是运输到北京的时候纪念碑还是很重的。

人类是有智慧的

在没有现代工业机械辅助的古代,古人建造皇家宫殿,在原始森林里面取那么重那么长的大木,照样有办法运到千里之外的京城修建皇宫。而看过马王堆汉墓棺椁的朋友就知道,那么大的棺椁在2000多年又放到那么深的墓坑里面,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事情,但是古人也办到了。



怎么样运输?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科技相比较古人是发展了很多,但是相比之我们的现在还是落后很多,但是他们怎么运输过来的呢?

这块来自青岛的碑心石首先是重300多吨的花岗岩,最终是用“土办法”开采出来的。然后对300吨的原石减重到了120吨,然后用“滚杠”的这种土办法加上拖拉机运输原石,用边修路边前进的方法耗时34天,终于从距离火车站15公里外的采石工地运输到了青岛火车站。然后就用火车运到了北京。然后再机械运输到施工现场安装,最后通过精加工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主体,




上个世纪的建设年代,我们很多方面都较国外很落后,但是我们却用我们自己的“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土办法”这种灵丹妙药直到现在还被诸多的行业在使用解决一些难题,这就是智慧的结果。


淡看天上月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而这块碑心的花岗岩石材长长14.7米、宽2.9米、厚1米,实际重量是60.23吨。题目中所说的300多吨应该是刚刚开采出来原石的重量。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人民纪念碑的决定。之后社会各界积极献策,在1952年成立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委员会,同年8月1日开始为人民纪念碑寻找碑心所用的石材,最终历时3个月之后,选定了青岛崂山区浮山的花岗岩,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工取石。

1953年4月1日开始动工,但是由于选定的原石过于巨大,委员会请来的技术人员也一筹莫展。这时听说崂山脚下清石峪村住着一位被人称为“石神”的老人,叫做李开山,干了一辈子开山采石的工作。于是委员会把老人请到了山上,寻求办法。



在老人的指点下,通过“放闷炮”的方式把这块巨大的石材从山岩上剥离了出来,随后对岩石进行了第一次“瘦身”,这次过后岩石的重量还有280吨。

280吨的重量还是超过了人们的预想,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瘦身,这一次过后大石料变成了102吨,随后开始了原石的运输工作。

运输工作开始后,共计有7116名工人参加,而运输团队也采用了最古老的方法,

垫滚木,用无数根滚木垫在百吨原石下面,然后用推土机牵引移动。



1953年8月19号,从石料厂开始运输,经过了4个村庄、1个山岭、多处桥梁和市区街道,最终历时39天之后到达了青岛孟庄路车站。

第二天准备运输时才发现,车站内最大的车皮仅有90吨,而它的最大载重量也不得超过100吨。自重102吨的石材加上运输用的垫木以及其他物品,甚至可能达到110吨。于是经过商议,开始为原石第三次瘦身,这一次之后,原石变成了94吨,加上垫木和其他物品,正好100吨。



10月13日,原石到达北京西站,由于没有合适的运输工具,工人们又用起了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前行。最终,在运输了三天之后,才把这块百吨重的巨石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运输到天安门的巨石再次经过加工变成了60.23吨,在1955年6月9日,毛主席亲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建成,并且于当年5月1号揭幕。这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用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


我是越关


1949年9月,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决定,国家为了纪念在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将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消息一出,全国著名的建筑师、艺术家、文史专家云集北京参与设计,各省市也积极寻找合适的大型石料。


最终经过工作组考察,选定了青岛市浮山上的花岗石作为纪念碑的材料,足足重达320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所以如何从山上采下这块巨石、如何从山东搬运到北京就成为了一件大难题。

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先进的机械装备,但依靠原始的搬运方式也总能实现这个目标,毕竟人多力量大嘛。总共有七千多名工人投入到了该项工程当中,光采运工作就花费了足足七个月时间,然后用炸药炸开浮山山腰,获取毛坯石,然后用数个千斤顶牵引着把这块巨石从山体剥落固定,最后选用传统绳索加滚木的方式将这块巨石运到了山下。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火车也是有承重范围的,三百多吨肯定运不动呀,运货的火车最大承重不过才八九十吨。最后没办法只能减负,把这块上好的花岗岩打磨成百吨的石块,为了防止在运送车站路程中石块有破损,工作人员采用滚杆的方式运输,用多辆拖拉机拖着几根柱状的树根,把石料放在上面,然后人工在后面推着,很不容易的让石料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最终抵达了北京,后来经过加工改造,成为了我们今天天安门广场上屹立的巍峨纪念碑。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山东青岛浮山石的不解情缘!

石头在中国文化里面拥有着十分特殊的含义。中国文化孕育出了丰富的石雕文化。石雕文化以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造型,稳重如山的体态而成为古代君子文人墨客最喜爱的艺术品之一。

201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浙江大学山东校友会向母校捐赠了一座重达150吨的泰山石。201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在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武汉大学山东校友会也向母校捐赠过一座泰山石。泰山石已经慢慢的成为了高校校友会回报母校的时尚。而在山东,不仅仅泰山石,拥有着传奇的故事。胶东半岛出产的大理石花岗岩也享誉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便是由山东青岛浮山石雕刻而成。

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政协决定在天安门前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过去100余年里为中华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经过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之后,建设项目组决定采用享誉世界的山东青岛浮山石雕刻这座意义非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巨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需要的原籽料重达320吨。这一数据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巨大的原始资料,是如何从山东青岛浮山开采出来,又是如何运输到首都北京的呢?



据当年负责开采和运输制作山东青岛浮山石的老工人回忆说。当时在山东青岛浮山选定了一块浑然天成的巨石。集齐了全国优秀的石匠。先是采用闷炮想要炸开石头和山体之间的联系,但是收效甚微之后,这些工人们便采用原始的开采方式。在所需要的巨石周围开槽,向下开挖至所需要的厚度之后,打入楔子慢慢分割。就这样在工人一点一点的工作中巨石终于被开采下来。整块巨石重达320吨。工人们对巨石的表面进行了找平和简单处理。石头的重量便只剩下了280吨左右。



随后工人们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对巨石进行运输。利用圆木和枕木组成临时的轨道。将巨石放到在圆木和枕木组成的轨道之上,在采用大功率的拖拉机牵引巨石一点点的向前推进。就这样巨石从三顶上被运到了山脚下。之后工人再次根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需要队员资料进行初步的加工。这一次巨石的重量减到了103吨。依旧是原始的方法将巨石运输到青岛火车站。光运输的过程便耗费了一个月。


但是当时所能够承载重量最大的火车从工业基础良好的东北地区被调到青岛火车站。但是载重量最大的火车也只能承重90吨的重量。超重不允许超过10%。也就是说这块巨石的重量要控制在99吨以内才可能被装运上火车。于是工人们对巨石进行了再次的精雕细琢。想尽办法来减轻重量。最终将重量减轻到了94吨。

1953年国庆节过后,这块巨石终于被装上了开往北京西站的火车。火车运行的速度十分的缓慢,这段路程一直用了七天七夜才抵达北京西站。从北京西站出来后又是采用了拖拉机和搭建临时轨道的方式。将这块巨石运输到了项目所在地天安门前的广场。之后便是长达数年的精雕细琢。无数的设计大师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认真设计,反复比选,一笔一画都不容忽视、不容出差错。



1958年5月1日,历时五年的时间雕刻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向全国人民展现雄伟的全貌,经过再次处理的碑心石依然重达60多吨,首都北京万人空巷赶来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一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伟身姿。因此我们除了要记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些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更要铭记那些经年累月、细心雕琢的近万名工人。


珞珈山的猫


首先纠正下,不是六十年代,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58年5月1日正式揭幕的,正式建成也是在1958年的4月22日,所以把纪念碑运抵到天安门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曾在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并表彰他们的功绩,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并把它建在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中央。

石料是由青岛浮山运来北京的,是最为精致的花岗岩,有数万块之多,重量刚开始确实达到了三百多万吨,在当时的条件下运输难度相当大。

不过全国优秀的建筑家、工人们最终通过他们的智慧、努力、细心最终把它成功运到了天安门。

一、瘦身。在技术工人的合作下,将300多吨的花岗岩通过打磨提炼,成功减少到了100多吨。


二、运用滚杠”运输碑心石。在路面铺一层枕木,再往枕木上盖上一层可以滚动的钢管,将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滚动前行,将其滾到运输地点。这样就不用像直接搬那么费力。

三、然后用数辆推土机共同把它拉到货运站,运输途中不仅要缓慢,还得细心,毕竟怕它中途受到损坏,到了车站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四、到了运输车站,专家们再次将石料减到94吨,然后找了一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驶向北京,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石料到达后,朱德元帅亲自迎接,毛主席、周总理为其起草、题字。书法家们、雕刻家们刻碑文。通过数年的努力,最终于1958年4月22日,正式落成。五月一号时,首都人们共同见证了它的揭幕仪式。

这个人民英雄理纪念碑的不仅是纪念那些为革命奉献的人民英雄,同时它也是当时全国人民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夏目历史君


中国大陆旧纪元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刚刚落幕,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会议关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于当晚六点率领全部会议代表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仪式。此时距离开国大典的举行仅有21个小时。

随后的三年里,由十七个部门、单位组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前期设计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1952年,由美国毕业归国的土木工程硕士陈志德从北京市建设局被调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他先是跑遍了首都的各大图书馆,又花了三个多月去往全国各地,最终在青岛浮山上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原料,用来做纪念碑碑心石的整块花岗岩。他的方案获得了通过,这块石头将被铭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人们真切希望,这块石头也会尽可能做到永远不朽。

当“共和国第一碑”的名誉传到浮山石料厂时,人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厂长王文健领着王忠禹、朱培成两位老石匠开始上山选料,其实,整座浮山的石头在他们心中已经了然于胸,但这毕竟是一项天大的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有半点马虎心理,经过三天的走走转转,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采石地点定在了浮山东南侧的大金顶。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片浑然天成的山石。

他们开始谨慎地验证,采用了水漫的方式不停地在山石上浇水,通过这个过程观察山石上有没有细微的裂纹。整整浇了一天的水后,他们欣喜地下了结论,整片山体,浑无半点裂缝!

按照上级交代的任务,必须从山体上剥离出一整块三百吨的山石,剩下的问题是,没有任何记载,当地历史上有过从山体上凿下一块如此重量的山石的先例,哪怕陈志德从国内各地找来的十几位专业人员,望着巨大的山体犯了难。

正当陈志德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几位老石工跟他说,崂山脚下有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他的手艺最精湛,当地人称“石神”。

“石神”李开山来到山体前,也着实吃惊,虽然他之前受雇于国民政府办事机构,也曾在崂山地区遍采过巨石,但三百吨这个要求对他来说也是闻所未闻。

经过仔细打量、论证,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式,来炸出这块石材。

一排闷炮放完之后,效果很不理想,只在巨石的边缘炸出一点缝隙,为了防止对巨石形成破坏,闷炮只能放一次,之后便是艰苦的手工操作。石匠们在缝隙中用钢楔子一点点地开凿,打进去了一百把钢楔子。

但这仍然无法把巨石从山体上分离,哪怕一条裂纹也没有出现,简直令人绝望。

李开山只好另辟蹊径,率领石匠们攀上大金顶,从高处一点一点地开凿出石槽,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程度,难以言表。

凿出石槽后,石匠们转战石料底部,每隔四十多公分以钢管打上通孔,把石料底部打穿,再继续砸进钢楔,数十人挥舞大锤挨个敲击钢楔,逐一加压,试图使石块涨裂。

从第一个钢楔子凿进山体,到石材从山体上涨裂剥离,夜以继日,队伍整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这块三百多吨的巨石被成功剥离后,在现场对巨石顶部做了第一次加工,凿掉了几十吨突出部分,巨石减重到了280吨。

下山之后,又按照尺寸要求,对巨石做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后的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巨石减重到了103吨。

基本符合最后的运输要求了,剩下的就是把这块巨石运往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货运站,这是一段距离仅为十五公里左右的路途。

在当时的条件下,仍然没有任何公路运输车辆可以满足这项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与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签订了运输合同,让他们来完成这次艰巨的运输任务。

起重运输队在前期论证的时候,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大件运输方式——滚木,开始时想用圆木做滚木,但圆木的承受力和形状都会有偏差,这次任务却是一个绝对不容许任何偏差的任务,为了保证此次任务万无一失,最后改用了鞍钢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

他们把碑心石吊装在一具9吨重的铁排上,铁排上再铺就木床,用四个千斤顶顶着,路面上先铺设枕木,由无缝钢管初坯充当滚木在枕木上滚动。前方由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由于每前进一段距离, 都需要把枕木和无缝钢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驶速度非常慢。

后半程的道路要经过青岛市中心,青岛的道路是公认的比较逼仄狭窄,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前方必须配备有修路、修桥、拆房队开道,遇到不平之处就修路,遇到拐不过弯的地方就拆房加宽,日行进速度仅为五百米。晚上停在哪里就在哪里搭起帐篷住宿,青岛市公安局组织现场警戒看守。

这一路走来,受到青岛市民的夹道欢迎,走到哪儿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到了铁路货运站后,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火车的载重也达不到要求,当时已经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调拨了一辆载重90吨的车皮,这已经是全国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吨自重再加上垫木,势必将超过车皮最大载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铁路只能做到超载百分之十,否则将出现不可控因素。

在车皮上,石匠们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缩减为79厘米,重量降低到了94吨,才得以顺利成行。

从青岛到北京,今天的高铁只有四个多小时,当时却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时速是二十公里,弯道时只有十公里。

从北京正阳门西车站到天安门,这几百米的距离,仍然是采取青岛市内运输的老办法,同样是这批运输人员,耗时三天,终于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安装现场。

在安装现场,碑心石开始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瘦身过程,这一次砍下了三十四吨重量,切割打磨后最终的重量停在了60吨这个数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现场,碑心石还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的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之初,采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种坐北朝南的传统理念,铭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后期论证中,将碑心石面向北方、冲着天安门方向的方案占了上风,因为在大型阅兵、群众游行活动中,人群要经过天安门与纪念碑中间的长安街,将碑心石面向这个方向更有利于集体观瞻。

最后的吊装也是重中之重,这个工序花费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当碑心石被吊装到二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的准确位置时,所有在场的一百多名包括郑振铎、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专家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1958年5月1日劳动节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体的其他小块石材均为浮山出产,这种石料被命名为“中国灰”。

基座部分偏深色石材取自北京昌平,汉白玉部分取自北京房山。

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来自浮山的“中国灰”花岗岩也被用于天安门广场周边的大型建筑,比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所立的纪念碑,同样出自青岛浮山。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也随之取消,在此之前,委员会送给了青岛石料厂十四匹红布,以示奖励。

如今的浮山,石材开采行业早已被禁止,石料厂也早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之中。

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区东扩和新世纪的高科园建设,浮山也成为青岛市区的中心位置,北边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居民区浮山后社区;南边跨过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距离大海仅一步之遥;西边紧邻青岛的CBD;东边是日新月异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图为浮山西麓观看青岛上合峰会现场烟花的视角)

建国之初,这里归属青岛市浮山区管辖,后来转为崂山郊区(崂山县—崂山区)。

浮山本身是属于崂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余脉, 其山体约形成于白垩纪早期,距今已有一亿三千万年的历史。浮山共有九座山峰,东侧几座山峰脚下整个山体就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以肉红、灰白两种颜色为主,地质学家曾经给了它们一个专有称号——“青岛岩”。“青岛岩”被世界熟知,是因为在德据期间,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兴建的建筑,石料几乎全部出自这里,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浮山九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峰、大学峰、二贤峰、神笔峰、仙砚峰、雏凤顶、卧龙顶、浮山顶、东峰。

按照当时的记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巨石采自浮山大金顶,这个叫做大金顶的山头名字今已不存,按照各种记载,它原本应该位于东侧第二峰浮山顶的正南方山麓,通过观察采石的痕迹和周边卧龙顶、东峰的走势,大致可以判断出它的方位。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三四十年里,这里的地貌被采石破坏的比较严重,地面上留下了巨大的矿坑。一直到2000年,浮山已经成为城市中心,为了避免浮山被彻底破坏,采石活动才被彻底终止。原有的矿坑已被填埋,在此之上,又修建了别墅小区,碑心石的位置应该位于现在的御景峰小区北侧。


最后的题外话,之所以本篇问答写的比较长,是因为我爬过浮山不下百次,“浮山九点”,曾经记载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有成长的烦恼,有青涩的初恋,更有独身一人被困在海拔363米的卧龙顶上一整夜的担惊受怕。


历来现实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凡前去旅游的游客,八达岭、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必去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建筑,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也有它的故事。

▲宣读碑文

在1949年9月30日晚上,也就是开国典礼的前一天,在当天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该次会议主要是为开国大典准备,当场有人提出要为去世的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但是在选址上开始出现分歧。

有的人说建在东单广场,那里人流量多。有人说在八宝山上面,因为那边埋了很多革命烈士。最后还是周总理拍板敲定,干脆就建在天安门广场吧。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就是在这里爆发,从此我们也开始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宣战。

况且天安门广场建成之后,也会随之出现一个建筑群,到时候会逐渐形成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流量也就不用担心了。经过周总理如此分析,全场人都达成了共识。

▲奠基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没有建成,但是天安门城楼和正阳门城楼,一个是33.7米一个是43.65米,所以修建英雄纪念碑建成怎么着也得40米吧。一时间有点犯难了,哪里有这么大的石头呢?后来从山东青岛传来消息,他们那边青岛崂山有这么大的石头。

青岛崂山号称海上第一名山,在崂山的最西端有座浮山。形成在白垩纪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是1万3千亿年,也是青岛市内最高的山峰。向来以出好石头著名,地质学家把它叫做青岛岩。最后从各石头种类当中,挑选出一种名叫紫百合色花岗岩的石头。

因为青岛距离北京太过遥远,所以修建纪念碑的毛坯石材,在运输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开采出来的毛坯的厚度必须是2到3米,这样就有可能要高达300多吨。


▲运下山

但是在当年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把它整体开采出来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凿出来,没个三年五载是开采不下来的,在当地找了一位号称是石神的李开山来负责此事。

他先是画了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毛坯,在长方形毛坯的四周凿了几十个炮眼。在里面埋上火药,一声轻响之后毛坯与山体分开。但是虽说是分开,也只不过是离开一个小的缝隙。因为刚开始考虑到避免伤及毛坯,放的火药不多。如果再故伎重施,就有可能会伤到毛坯。

最后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以毛坯为中心在四周开采出一个三米宽五米深的坑,使需要开采的的毛坯整个露了出来。然后在毛坯的底部每隔0.4米凿出对穿的空洞,周围放置8个200吨的千斤顶,才把这块石头从山体剥落,这个时候已经距离开工三个月了。


当时这块石头的位置在浮山半山腰,相对来说坡度还比较缓。虽然300吨的石头已经开采出来了,但是怎么把它运下山又是个问题。

最后采用的是索道加滚木的形式,将整个石碑架空上面绑上钢索,中间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钢架。每个钢架之间都铺有木头和滑道,就这样一路又是滑又是滚的形式。慢慢地就把这块300吨的大石头带到了平底,现在就是要运到火车站了。

再把它运到火车站之前,先对他进行了二次加工。加工之后的这块石料,长度14.7米、宽度2.92米、厚有1米、两边厚有0.8米,打磨成型后的重量有102吨。当时前往北京最近的站点,是距离此地15公里的大港货运站。


但是中间隔了一座山、四个村落、十几个桥梁,还有一些比较繁华的街道。当时施工组曾经考虑建造轨道,但是光打造路基都要花费20多万,这难免有点得不偿失。最后考虑用最古老的方法——滚杠。

也就是和之前运下山的方法差不多,但是不用建造索道了。先在地面铺上一层硬木,然后硬木上面放上钢棍。前面后面分别用两辆推土机,前面拉后面推。用了几百人的队伍去保护它,生怕路上有点磕碰。

还成立了拆迁队,路上有不好绕道的地方,在和当时的居民商量之后,对他们的房屋进行拆迁。别小看这15公里的距离,整个施工队走了34天,最终才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是当时的铁路动力不足,一般的火车根本无法带动这块102吨的石块。


最后找了一辆负重90吨的火车皮,只有四节车厢,但是还多了十几吨。所以又对这块石料进行了第三次瘦身,瘦身之后的重量差不多也就90吨。三天之后,这辆火车终于到达了北京。当时的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锣鼓喧天,朱德总司令亲自带人来迎接。

三天之后这块石料被运到了北京天安门,按照原先预定的方案,对这块大石块进行了最后的修改。修改之后的厚度减为了0.6米,重量也只有60多吨。一直到1958年的4月22日,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人民英雄纪念碑才算是终于落成。

在当年的5月1日,北京天安门齐聚50万人,共同见证了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加上上面一些的一些基座之类的东西,落城的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从开始到最后修建完成,总共花费了4047797.57元。


它的正面雕刻着毛泽东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