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碑》與司馬二皇帝

現存河南偃師、刻立於西晉咸寧四年(278)的《辟雍碑》,全稱《大晉隆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大(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該碑碑首和碑身用整石鑿就,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組合式;碑額有八分隸書四行,第二、三行的“皇”字高於其餘行一格;碑首的左右兩側各雕有伏繞蟠龍。

《辟雍碑》與司馬二皇帝

《辟雍碑》碑額拓片

碑高3.32米,寬1.11米,厚0.30米。碑陽隸書30行,每行55字,計1650字;碑陰題名10列,當額處一列55行,餘列44行;碑陽記述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及太子司馬衷視察太學的事。碑陰題刻的內容包括太常、散騎等行政官員,博士、助教、主事、司丞等教職人員以及禮生、弟子、門人、散生等的籍貫和姓名,共計400餘人。

該碑是西晉的太學生徒為頌揚皇帝崇尚儒學的盛德而立,故曰:“盛德隆熙之頌。”這裡的“大晉隆興皇帝”是指晉武帝司馬炎;“三臨辟雍”就是多次光臨辟雍視察或祭祀的意思;“皇大子”則是指司馬炎的第二子司馬衷,其9歲時被立為太子;“又再蒞”指除陪同皇帝視察“辟雍”外,自己也曾親自來過;“盛德隆熙”是歌頌讚揚之詞。

據史書記載,洛陽太學創建於東漢建武五年(29),位於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學生多至3萬餘人,宿舍240所,規模宏大。到了西晉,學生依然“萬有餘人”。從碑文的內容看,司馬炎在前後四年的時間內,曾三臨辟雍巡視講話。除考察學生的“德行”“通藝”外,還進行過賞賜。皇太子司馬衷也曾兩次來到這裡和師生見面,觀賞學生的歌詠和舞蹈表演。西晉統治者能“敦禮明化,以摩序為先”,比較重視學校教育;規定學生必須“勤學務禮,遵修舊典”,即以儒家經典為學習的內容,藉以宣揚“孔孟之道”;皇太子司馬衷也曾兩次來到這裡和師生見面,觀賞學生的歌詠和舞蹈表演。需要特別申明的是,“皇太子”司馬衷最後也做了皇帝,史稱晉惠帝。

《辟雍碑》的碑文,為了區別此前的“漢隸”和後來的“唐隸”,其書體被後人稱為“晉隸”。從字的結體趨向方正來看,書家認為其已與傳統隸書拉開了距離,有接近楷書的傾向,是隸楷過渡時期的一個典型。近人餘嘉錫《晉辟雍碑考證》一書認為,此碑“字畫挺勁相茂,有《上尊號奏》《受禪表》遺意,唐人分體即以此為出”。令人遺憾的是,撰文和書丹者已不可考。

《辟雍碑》與司馬二皇帝

《辟雍碑》拓片局部

皇帝重視教育,的確是一件值得頌揚的事情,樹碑銘文當在情理之中。加之該碑的質量、款式也十分考究。因此,該碑已成為我國現存晉碑中的名碑

其實,《晉書》中關於晉武帝視察“辟雍”的記載只有一次,即西晉泰始六年(270),這一年太子司馬衷12歲。《晉書.武帝紀》雲:“冬十一月,幸辟雍,行鄉飲酒之禮,賜太常博士、學生帛、牛酒各有差。”而《辟雍碑》立起的時候,司馬衷已經20歲。既然此碑涉及西晉的兩位皇帝,那我們就應該好好說說這二人。

先說晉武帝司馬炎。史書對其評價總體是先明後暗。如《晉書》中先說他“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又說他執政早期厲行節約,清心寡慾。即如自己乘坐的車子,韁繩先用“青絲”製成;“紖斷”以後,下詔用麻繩代替。贊他“臨朝寬裕,法度有恆”。有個名叫許奇的人,其父被武帝之父(司馬昭)所殺,出於安全考慮,有人建議不能讓許奇接近武帝,應派到外地任職。可武帝還是寬宏大度,量才任用,委以要職,並讓其留在了身邊。

然而,同樣是這位晉武帝,滅掉東吳以後,以為天下太平,“遂怠於政術,耽於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致使國勢日頹,朝政荒廢。武帝曾問大臣,他像漢朝哪位皇帝?大臣說他像漢桓帝、漢靈帝!武帝不服,說自己滅掉吳國統一了天下,比桓、靈二帝強得多。大臣回答說:桓靈賣官,錢入國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這樣看來,比桓靈還不如。滅吳後,武帝將吳國宮女5000人納入後宮,加上此前已有的5000餘人,致使宮女過萬。據史書記載,武帝當政後期,朝廷用人,不是看什麼官該用什麼人,而是看什麼人該給什麼官;求官的人看有利可圖則上任,無利可圖就不幹;明知太子司馬衷是個白痴,卻不廢掉,把希望寄託在所謂“聰明伶俐”的皇太孫身上。從而為西晉王朝的短命埋下了禍根!

《辟雍碑》與司馬二皇帝

司馬炎坐羊車巡幸圖

晉惠帝司馬衷繼位時雖已32歲,然由於昏庸無能,不學無術,致使“政出群下,綱紀大壞”。史書形容為“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即賄賂成風,公開買官賣官。正是這位晉惠帝,在歷史上留下了貽笑千古的兩件“奇聞”。

據說,晉惠帝當太子時,有一次在皇家園林聽見蛤蟆叫,就問左右侍從:“那鳴叫的蛤蟆,是為官而叫?還是為私而叫?”左右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說:“在官地裡叫,就是為官而叫;在私地裡叫,就是為私而叫。”繼位後,有次天下鬧饑荒,百姓餓死很多。他聽說百姓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時,感到大惑不解,就對大臣說:“百姓為什麼不吃肉糜呢?”晉惠帝48歲時(公元306年)因吃麵餅中毒而死,據說是與其爭權的司馬越下的毒。

現存於河南省偃師市東大郊村的《辟雍碑》,原本是給西晉兩位皇帝塗脂抹粉的功德碑。可是由於二人無功無德,不久就被推倒埋在了地下。直到1600多年後的1931年,才被村民挖墓壙時發掘出來。當地有位叫李之斌的區長聽說此事後,極為重視。當有人提出砸碑賣字時,被其勸阻,並讓人運回村中妥善保存。由此可見,李之斌還是極有遠見的。為防不測和人為損傷,《辟雍碑》出土不久又被埋入土中,直到解放後才被重新掘出。2001年,當地村民為其集資建了碑室。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辟雍碑》現已位列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