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碑》与司马二皇帝

现存河南偃师、刻立于西晋咸宁四年(278)的《辟雍碑》,全称《大晋隆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大(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该碑碑首和碑身用整石凿就,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组合式;碑额有八分隶书四行,第二、三行的“皇”字高于其余行一格;碑首的左右两侧各雕有伏绕蟠龙。

《辟雍碑》与司马二皇帝

《辟雍碑》碑额拓片

碑高3.32米,宽1.11米,厚0.30米。碑阳隶书30行,每行55字,计1650字;碑阴题名10列,当额处一列55行,余列44行;碑阳记述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及太子司马衷视察太学的事。碑阴题刻的内容包括太常、散骑等行政官员,博士、助教、主事、司丞等教职人员以及礼生、弟子、门人、散生等的籍贯和姓名,共计400余人。

该碑是西晋的太学生徒为颂扬皇帝崇尚儒学的盛德而立,故曰:“盛德隆熙之颂。”这里的“大晋隆兴皇帝”是指晋武帝司马炎;“三临辟雍”就是多次光临辟雍视察或祭祀的意思;“皇大子”则是指司马炎的第二子司马衷,其9岁时被立为太子;“又再莅”指除陪同皇帝视察“辟雍”外,自己也曾亲自来过;“盛德隆熙”是歌颂赞扬之词。

据史书记载,洛阳太学创建于东汉建武五年(29),位于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学生多至3万余人,宿舍240所,规模宏大。到了西晋,学生依然“万有余人”。从碑文的内容看,司马炎在前后四年的时间内,曾三临辟雍巡视讲话。除考察学生的“德行”“通艺”外,还进行过赏赐。皇太子司马衷也曾两次来到这里和师生见面,观赏学生的歌咏和舞蹈表演。西晋统治者能“敦礼明化,以摩序为先”,比较重视学校教育;规定学生必须“勤学务礼,遵修旧典”,即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的内容,借以宣扬“孔孟之道”;皇太子司马衷也曾两次来到这里和师生见面,观赏学生的歌咏和舞蹈表演。需要特别申明的是,“皇太子”司马衷最后也做了皇帝,史称晋惠帝。

《辟雍碑》的碑文,为了区别此前的“汉隶”和后来的“唐隶”,其书体被后人称为“晋隶”。从字的结体趋向方正来看,书家认为其已与传统隶书拉开了距离,有接近楷书的倾向,是隶楷过渡时期的一个典型。近人余嘉锡《晋辟雍碑考证》一书认为,此碑“字画挺劲相茂,有《上尊号奏》《受禅表》遗意,唐人分体即以此为出”。令人遗憾的是,撰文和书丹者已不可考。

《辟雍碑》与司马二皇帝

《辟雍碑》拓片局部

皇帝重视教育,的确是一件值得颂扬的事情,树碑铭文当在情理之中。加之该碑的质量、款式也十分考究。因此,该碑已成为我国现存晋碑中的名碑

其实,《晋书》中关于晋武帝视察“辟雍”的记载只有一次,即西晋泰始六年(270),这一年太子司马衷12岁。《晋书.武帝纪》云:“冬十一月,幸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而《辟雍碑》立起的时候,司马衷已经20岁。既然此碑涉及西晋的两位皇帝,那我们就应该好好说说这二人。

先说晋武帝司马炎。史书对其评价总体是先明后暗。如《晋书》中先说他“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又说他执政早期厉行节约,清心寡欲。即如自己乘坐的车子,缰绳先用“青丝”制成;“纼断”以后,下诏用麻绳代替。赞他“临朝宽裕,法度有恒”。有个名叫许奇的人,其父被武帝之父(司马昭)所杀,出于安全考虑,有人建议不能让许奇接近武帝,应派到外地任职。可武帝还是宽宏大度,量才任用,委以要职,并让其留在了身边。

然而,同样是这位晋武帝,灭掉东吴以后,以为天下太平,“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致使国势日颓,朝政荒废。武帝曾问大臣,他像汉朝哪位皇帝?大臣说他像汉桓帝、汉灵帝!武帝不服,说自己灭掉吴国统一了天下,比桓、灵二帝强得多。大臣回答说:桓灵卖官,钱入国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这样看来,比桓灵还不如。灭吴后,武帝将吴国宫女5000人纳入后宫,加上此前已有的5000余人,致使宫女过万。据史书记载,武帝当政后期,朝廷用人,不是看什么官该用什么人,而是看什么人该给什么官;求官的人看有利可图则上任,无利可图就不干;明知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却不废掉,把希望寄托在所谓“聪明伶俐”的皇太孙身上。从而为西晋王朝的短命埋下了祸根!

《辟雍碑》与司马二皇帝

司马炎坐羊车巡幸图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时虽已32岁,然由于昏庸无能,不学无术,致使“政出群下,纲纪大坏”。史书形容为“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即贿赂成风,公开买官卖官。正是这位晋惠帝,在历史上留下了贻笑千古的两件“奇闻”。

据说,晋惠帝当太子时,有一次在皇家园林听见蛤蟆叫,就问左右侍从:“那鸣叫的蛤蟆,是为官而叫?还是为私而叫?”左右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在官地里叫,就是为官而叫;在私地里叫,就是为私而叫。”继位后,有次天下闹饥荒,百姓饿死很多。他听说百姓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时,感到大惑不解,就对大臣说:“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糜呢?”晋惠帝48岁时(公元306年)因吃面饼中毒而死,据说是与其争权的司马越下的毒。

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市东大郊村的《辟雍碑》,原本是给西晋两位皇帝涂脂抹粉的功德碑。可是由于二人无功无德,不久就被推倒埋在了地下。直到1600多年后的1931年,才被村民挖墓圹时发掘出来。当地有位叫李之斌的区长听说此事后,极为重视。当有人提出砸碑卖字时,被其劝阻,并让人运回村中妥善保存。由此可见,李之斌还是极有远见的。为防不测和人为损伤,《辟雍碑》出土不久又被埋入土中,直到解放后才被重新掘出。2001年,当地村民为其集资建了碑室。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辟雍碑》现已位列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