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第一章 模板一般質量通病及其防治

1.軸線位移

現象:混凝土澆築後拆除模板時,發現柱、牆實際位置與建築物軸線位置有偏移。

防治措施

(1) 模板軸線測放後,組織專人進行技術複核驗收,確認無誤後才能支模;

(2) 牆、柱模板根部和頂部必須設可靠的限位措施,如採用現澆樓板混凝土上預埋短鋼筋固定鋼支撐,以保證底部位置準確;

(3) 支模時要拉水平、豎向通線,並設豎向垂直度控制線,以保證模板水平、豎向位置準確;

(4) 根據混凝土結構特點,對模板進行專門設計,以保證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及穩定性;

(5) 混凝土澆築前,對模板軸線、支架、頂撐、螺栓進行認真檢查、複核,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

(6) 混凝土澆築時,要均勻對稱下料,澆築高度應嚴格控制在施工規範允許的範圍內。

2.標高偏差

現象:測量時,發現混凝土結構層標高及預埋件、預留孔洞的標高與施工圖設計標高之間有偏差。

防治措施:

(1) 每層樓設足夠的標高控制點,豎向模板根部須做找平;

(2) 模板頂部設標高標記,嚴格按標記施工;

(3) 建築樓層標高由首層±0.000標高控制,嚴禁逐層向上引測,以防止累計誤差,當建築高度超過30m時,應另設標高控制線,每層標高張測點應不少於2個,以便複核;

(4) 預埋件及預留孔洞,在安裝前應與圖紙對照,確認無誤後準確固定在設計位置上,必要時用電焊或套框等方法將其固定,在澆築混凝土時,應沿其周圍分層均勻澆築,嚴禁碰擊和振動預埋件與模板;

(5) 樓梯踏步模板安裝時應考慮裝修層厚度。

3.接縫不嚴

現象:由於模板間接線不嚴有間隙,混凝土澆築時產生漏漿,混凝土表面出現蜂窩,嚴重的出現孔洞、露筋。

防治措施:

(1) 翻樣要認真,嚴格按1/10~1/50比例將各分部分項細部翻成詳圖,詳細編注,經複核無誤後認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強化工人質量意識,認真製作定型模板和拼裝;

(2) 嚴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製作時拼縫要嚴密;

(3) 木模板安裝週期不宜過長,澆築混凝土時,木模板要提前澆水溼潤,使其脹開密縫;

(4) 鋼模板變形,特別是邊框外變形,要及時修整平直;

(5) 鋼模板間嵌縫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氈、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縫堵漏;

(6) 梁、樁交接部位支撐要牢靠,拼縫要嚴密(必要時縫間加雙面膠紙),發生錯位要校正好。

4.模板未清理乾淨

現象:模板內殘留木板、浮漿殘渣、碎石等建築垃圾,拆模後發現混凝土中有縫隙,且有垃圾夾雜物。

防治措施:

(1) 鋼筋綁紮完畢,用壓縮空氣或壓力水清除模板內垃圾;

(2) 在封模前,派專人將模內垃圾清除乾淨;

(3) 牆柱根部、樑柱接頭外預留清掃孔,預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內垃圾清除完畢後及時將清掃口處封嚴。

5.模板支撐選配不當

現象:由於模板支撐系選配和支撐方法不當,結構混凝土澆築時產生變形。

防治措施:

(1) 模板支撐系統根據不同的結構類型和模板來選配,以便相互協調配套。使用時,應對支承系統進行必要的驗算和複核,尤其是支柱間距應經計算確定,確定,確保模板支撐系統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

(2) 木質支撐體系如與木模板配合,木支撐必須釘牢楔緊,支柱之間必須加強拉結連緊,木支柱腳下用對拔木楔調整標高並固定,荷載過大的木模板支撐體系可採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用扒釘固定好;

(3) 鋼質支撐體系其鋼楞和支撐的佈置形式應滿足模板設計要求,並能保證安全承受施工荷載,鋼管支撐體系一般宜扣成整體排架式,其立柱縱橫間距一般為1m左右(荷載大時應採用密排形式),同時應加設斜撐和剪力撐;

(4) 支撐體系的基底必須堅實可靠,豎向支撐基底如為土層時,應在支撐底鋪墊型鋼或腳手板等硬質材料;

(5) 在多層或高層施工中,應注意逐層加設支撐,分層分散施工荷載。側向支撐必須支頂牢固,拉結和加固可靠,必要時應打入地錨或在混凝土中預埋鐵件和短鋼筋頭做撐腳。

第二章 鋼筋安裝一般質量通病及其防治

1. 柱子外伸鋼筋錯位

現象: 下柱外伸鋼筋從柱頂甩出,由於位置偏離設計要求過大,與上柱鋼筋搭接不上。

預防措施:

(1) 在外伸部分加一道臨時箍筋,按圖紙位置安設好,然後用樣、鐵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澆築混凝土前再複查一遍,如發生移位,則應矯正後現澆築混凝土;

(2) 注意澆築操作,儘量不碰撞鋼筋;澆筋過程中由專人隨時檢查,及時校核改正。

2.露筋

現象:混凝土結構構件拆模時發現其表面有鋼筋露出。

預防措施:

砂漿墊塊墊得適量可靠;對於豎立鋼筋,可採用進有鐵絲的墊塊,綁在鋼筋骨架外側;同時,為使保護層厚度準確,需用鐵絲將鋼筋骨架拉向模板,擠牢墊塊;豎立鋼筋雖然用埋有鐵絲的墊塊墊著,墊塊絲與鋼筋綁在一起卻不能防止它向內側傾倒,因此需用鐵絲將其拉向模板擠牢,以免解決露筋缺陷的同時,使得保護層厚度超出允許偏差。此外,鋼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綁紮,要控制好它的總外尺寸,不得超過允許偏差。

3.箍筋間距不一致

現象:按圖紙上標註的箍筋間距綁紮梁的鋼筋骨架,最後發現末一個間距與其他間距不一致,或實際所用箍筋數量與鋼筋材料表上的數量不符。

預防措施:

根據構件配筋情況,預先算好箍筋實際分佈間距,供綁紮鋼筋骨架時作為依據。

4.鋼筋遺漏

現象:在檢查核對綁紮好的鋼筋骨架時,發現某號鋼筋遺漏。

預防措施:

綁紮鋼筋骨架之前要基本上記住圖紙內容,並按鋼筋材料表核對配料單和料牌,檢查鋼筋規格是否齊全準確,形狀、數量是否與圖紙相符;在熟悉圖紙的基礎上,仔細研究各號鋼筋綁紮安裝順序和步驟;整個鋼筋骨架綁完後,應清理現場,檢查有沒有某號鋼筋遺留。

第三章 混凝土一般質量通病及其防治

1. 麻面

現象:混凝土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與麻點,形成粗糙面,影響外表美觀,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預防措施:

(1) 模板表面應清理乾淨,不得粘有乾硬水泥砂漿等雜物;

(2) 澆築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溼潤,並清掃乾淨;

(3) 模板拼縫應嚴密,如有縫隙,應用油氈紙、塑料條、纖維板或膩子堵嚴;

(4) 模板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要均勻,並防止漏刷;

(5) 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嚴防漏振,每層混凝土均應振搗至排除氣泡為止;

(6) 拆模不應過早。

2.露筋

現象: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沒有被混凝土包裹。

預防措施:

(1) 澆築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查,發現偏差,及時糾正。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如設計圖中未註明時,可參照下表的要求執行;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注:1.輕骨料混凝土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國家現場標準《輕骨料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的規定。

2.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鋼筋端頭的保護層厚度一般為10mm。

3.板、牆、殼中分佈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0mm;樑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15mm。

(2) 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石子最大顆粒尺寸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於鋼筋淨距的3/4。截面較小鋼筋較密的部位,宜用細石混凝土澆築;

(3) 混凝土應保證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

(4) 澆築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離析;

(5) 模板應充分溼潤並認真堵好縫隙;

(6) 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在鋼筋密集處,可採用直徑較小或帶刀片的振動棒進行振搗;保護層處混凝土要仔細振搗密實;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踏或脫扣等應及時調直糾正;

(7) 拆模時間要根據試塊試壓結果正確掌握,防止過早拆模,損壞稜角。

3.縫隙、夾層

現象:混凝土內成層存在水平或垂直的鬆散混凝土或夾雜物,使結構的整體性受到破壞。

預防措施:

(1) 認真按施工驗收規範要求處理施工縫及後澆縫表面;接縫外的鋸屑、木塊、泥土,磚塊等雜物必須徹底清除乾淨,並將接縫表面洗淨;

(2) 混凝土澆築高度大於2m時,應設串筒或溜槽下料;

(3) 在施工縫或後澆縫處繼續澆築混凝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澆築柱、梁、樓板、牆、基礎等,應連續進行,如間歇時間超過下表的規定,則按施工縫處理,應在混凝土抗壓強度不低於1.2MPa時,才允許繼續澆築;

混凝土運輸、澆築和間歇的允許時間(min)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注:當混凝土中摻有促凝或緩凝型外加劑時,其允許時間應根據試驗結果確定。

2) 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如接縫時間超過上表規定的時間,可採取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以提高接縫的強度和密實度。方法是對先澆築的混凝土終凝前後(4~6h)再振搗一次,然後再澆築上一層混凝土;

3)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繼續澆築混凝土前,應清除水泥薄膜和鬆動石子以及軟弱混凝土層,並加以充分溼潤和沖洗乾淨,且不得積水;

4) 接縫處澆築混凝土前應鋪一層水泥漿或澆5~10mm厚與混凝土內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或10~15cm厚減半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並加強接縫處混凝土振搗使之密實。

混凝土施工縫處理方法與抗拉強度關係如下表所列;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5) 在模板上沿施工縫位置通條開口,以便於清理雜物和沖洗。全部清理乾淨後,再將通條開口封板,並抹水泥漿或減石子混凝土砂漿,再澆築混凝土。

(4) 承受動力作用的設備基礎,施工縫要進行下列處理:

1) 標高不同的兩個水平施工縫,其高低結合處應留成臺階形,臺階的高寬比不得大於1.0;

2) 垂直施工縫處應加插鋼筋,其直徑為12~16mm,長度為500~600mm,間距為500mm,在臺階式施工縫的街面也應補插鋼筋;

3) 施工縫的混凝土表面應鑿毛,在繼續澆築混凝土前,應用水沖洗乾淨,溼潤後在表面上抹10~15mm厚與混凝土內成分相同的一聲能水泥砂漿。

4.凹凸、鼓脹

現象:柱、牆、梁等混凝土表面出現凹凸和鼓脹,偏差超過允許值。

預防措施:

(1) 模板支架及牆模板斜撐必須安裝在堅實的地基上,並應有足夠的支承面積,以保證結構不發生下沉。如為溼陷性黃土地基,應有防水措施,防止浸水面造成模板下沉變形;

(2) 柱模板應設置足夠數量的柱箍,底部混凝土水平側壓力較大,柱箍還慶適當加密;

(3) 混凝土澆築前應仔細檢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確,支撐是否牢固,穿穿牆螺栓是否鎖緊,發現鬆動,應及時處理;

(4) 牆澆築混凝土應分層進行,第一層混凝土澆築厚度為50cm,然後均勻振搗;上部牆體混凝土分層澆築,每層厚度不得大於1.0m,防止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

(5) 為防止構造柱澆築混凝土時發生鼓脹,應在外牆每隔1m左右設兩根拉條,與構造柱模板或內牆拉結。

第四章 磚砌體工程一般質量通病及防治

1.砂漿強度不穩定

現象:砂漿強度的波動性較大,勻質性差,其中低強度等級的砂漿特別嚴重,強度低於設計要求的情況較多。

預防措施:

(1) 砂漿配合比的確定,應結合現場材質情況進行試配,試配時應採用重量比,在滿足砂漿和易性的條件下,控制砂漿強度。如低強度等級砂漿受單方水泥預算用量的限制而不能達到設計要求的強度時,應適當調整水泥預算用量;

(2) 建立施工計量器具校驗、維修、保管制度,以保證計量的準確性;

(3) 砂漿攪拌加料順序為:用砂漿攪拌機攪拌應分兩次投料,先加入部分砂子、水和全部塑化材料,通過攪拌葉片和砂子搓動,將塑化材料打開(不見疙瘩為止),再投入其餘的砂子和全部水泥。用鼓式混凝土攪拌機拌制砂漿,應配備一臺抹灰用麻刀機,先將塑化材料攪成稀粥狀,再投入攪拌機內攪拌。人工攪拌應有拌灰池,先在池內放水,並將塑化材料打開到不見疙瘩,另在池邊幹拌水泥和砂子至顏色均勻時,用鐵銑將拌好的水泥砂子均勻撒入池內,同時用三刺鐵扒動,直到拌合均勻;

(4) 試塊的製作、養護和抗壓強度取值,應按《建築砂漿基本性能試驗方法》(JGJ70-90)的規定執行。

2.磚縫砂漿不飽滿,砂漿與磚粘結不良

現象:砌體水平灰縫砂漿飽滿度低於80%;豎縫出現瞎縫,特別是空心磚牆,常出現較多的透明縫;砌築清水牆採取大縮口鋪灰,縮口縫深度甚至達20mm以上,影響砂漿飽滿度。磚在砌筑前未澆水溼潤,幹磚上牆,或鋪灰長度過長,致使砂漿與磚粘結不良。

防治措施:

(1) 改善砂漿和易性是確保灰縫砂漿飽滿度和提高粘結強度的關鍵;

(2) 改進砌築方法。不宜採取鋪漿法或擺磚砌築,應推廣“三一砌磚法”,即使用大鏟,一塊磚、一鏟灰、一擠揉的砌築方法;

(3) 當採用鋪漿法砌築時,必須控制鋪漿的長度,一般氣溫情況下不得超過750mm,當施工期間氣溫超過30ºC時,不得超過500mm;

(4) 嚴禁用幹磚砌牆。砌筑前1~2d應將磚澆溼,使砌築時燒結普通磚和多孔磚的含水率達到10%~15%;灰砂磚和粉煤灰磚的含水率達到8%~12%;

(5) 冬期施工時,在正溫度條件下也應將磚面適當溼潤後再砌築。負溫下施工無法澆磚時,應適當增大砂漿的稠度。對於9度抗震設防地區,在嚴冬無法澆磚情況下,不能進行砌築。

3.牆體留槎形式不符合規定,接槎不嚴

現象:砌築時不按規範執行,隨意留直槎,且多留置陰槎,槎口部位用磚渣填砌,留槎部位接槎砂漿不嚴,灰縫不順直,使牆體拉結性能嚴重削弱。

防治措施:

(1) 在安排施工組織計劃時,對施工留槎應作統一考慮。外牆大角儘量做到同步砌築不留槎,或一步架留槎,二步架改為同步砌築,以加強牆角的整體性。縱橫交接處,有條件時儘量安排同步砌築,如外腳手砌縱牆,橫牆可以與此同步砌築,工作面互不干擾。這樣可儘量減少留槎部位,有利於房屋的整體性;

(2) 執行抗震設防地區不得留直槎的規定,斜槎宜採取18層斜槎砌法,為防止因操作不熟練,使接槎處水平縫不直,可以加立小皮數杆。清水牆留槎,如遇有門窗口,應將留槎部位砌至轉角門窗口邊,在門窗口框邊立皮數杆,以控制標高;

(3) 非抗震設防地區,當留斜槎確有困難時,應留引出牆面120mm的直槎,並按規定設拉結筋,使咬槎磚縫便於接砌,以保證接槎質量,增強牆體的整體性;

(4) 應注意接槎的質量。首先應將接槎處清理乾淨,然後澆水溼潤,接槎時,槎面要填實砂漿,並保持灰縫平直;

(5) 後砌非承重隔牆,可於牆中引出凸槎,對抗震設防地區還應按規定設置拉結鋼筋,非抗震設防地區的120mm隔牆,也可採取在牆面上留榫式槎的作法。接槎時,應在榫式槎洞口內先填塞砂漿,頂皮磚的上部灰縫用大鏟或瓦刀將砂漿塞嚴,以穩固隔牆,減少留槎洞口對牆體斷面的削弱;

(6) 外清水牆施工洞口(豎井架上料口)留槎部位,應加以保護和遮蓋,防止運斷小車碰撞槎子和撒落混凝土、砂漿造成汙染。為使填砌施工洞口用磚規格和色澤與牆體保持一致,在施工洞口附近應保存一部分原砌牆用磚,供填砌洞口時使用。

4.大梁處的牆體裂縫

現象:大梁底部的牆體(窗間牆),產生局部豎直裂縫。

預防措施:

(1) 有大梁集中荷載作用的窗間牆,應有一定的寬度(或加垛);

(2) 梁下應設置足夠面積的現澆混凝土梁墊,當大梁荷載較大時,牆體尚應考慮橫向配筋;

(3) 對寬度較小的窗間牆,施工中應避免留腳手眼。

第五章 屋面工程

第一節 屋面找平層

1.找坡不準、排水不暢

現象:找平層施工後,在屋面上容易發生局部積水現象,尤其在天溝、簷溝和水落口周圍,下雨後積水不能及時排出。

防治措施:

(1)根據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在設計中應正確處理分水、排水和防水之間的關係。平屋面宜由結構找坡,其坡度宜為3%;當採用材料找坡時,宜為2%。

(2)天溝、簷溝的縱向度不應小於1%;溝底水落差不得超過200mm;水落管內徑不應小於75mm;1根水落管的屋面最大匯水面積宜小於200m²。

(3)屋面找平屋施工時,應嚴格按設計坡度拉線,並在相應位置上設基準點(衝筋)。

(4)屋面找平層施工完成後,對屋面坡度、平整度應及時組織驗收。必要時可在雨後檢查屋面是否積水。

(5)在防水層施工前,應將屋面垃圾與落葉等雜物清掃平淨。

2.找平層起砂、起皮

現象:找平面層施工後,屋面表面出現不同顏色和分佈不均的砂粒,用手一搓,砂子就會分層浮起;用手擊拍,表面水泥膠漿會成片脫落或有起皮、起鼓現象;用木錘敲擊,有時還會聽到空鼓的啞聲;找平層起砂、起皮是兩種不同的現象,但有時會在一個工程中同時出現。

預防措施:

(1)嚴格控制結構或保溫層的標高,確保找平層的厚度符合設計要求。

(2)在鬆散材料保溫層上做找平層時,宜選用細石混凝土材料,其厚度一般為30~35mm,混凝土強度等級應大於C20。必要時,可在混凝土內配置雙向Φb4@200mm的鋼筋網片。

(3)水泥砂漿找平層宜採用1:2.25~1:3(水泥:砂)體積配合比,水泥強度等級不低於32.5級;不得使用過期和受潮結塊的水泥,砂子含水量不應大於5%。當採用細砂骨料時,水泥砂漿配合比宜改為1:2(水泥:砂)。

(4)水泥砂漿攤鋪前,屋面基層應清掃乾淨,並充分溼潤,但不得有積水現象。攤鋪時應用水泥淨漿薄薄塗刷一層,確保水泥砂漿與基層粘結良好。

(5)水泥砂漿宜用機械攪拌,並要嚴格控制水灰比(一般為0.6~0.65),砂漿稠度為70~80mm,攪拌時間不得少於1.5min。攪拌後的水泥砂漿宜達到“手捏成團、落地開花”的操作要求,並應做到隨拌隨用。

(6)做好水泥砂漿的攤鋪和壓實工作。推薦採用木靠尺刮平,木抹子初壓,並在初凝收水前再用鐵抹子二次壓實和收光的操作工藝。

(7)屋面找平層施工後應及時覆蓋澆水養護(宜用薄膜塑料布或草袋,使其表面保持溼潤,養護時間宜為7~10d。也可使用噴養護劑、塗刷冷底子油等方法進行養護,保證砂漿中的水泥能充分水化。

治理方法

(1)對於面積不大的輕度起砂,在清掃表面浮砂後,可用水泥淨漿進行修補;對於大面積起砂的屋面,則應將水泥砂漿找平層鑿至一定深度,再用1:2(體積比)水泥砂漿進行修補,修補厚度不宜小於15mm,修補範圍宜適當擴大。

(2)對於局部起皮或起鼓部分,在挖開後可用1:2(體積比)水泥砂漿進行修補。修補時應做好與基層及新舊部位的接縫處理。

(3)對於成片或大面積的起皮或起鼓屋面,則應剷除後返工重做.為保證返修後的工程質量,此時可採用”滾壓法”抹壓工藝。先以Φ200mm、長為700mm的鋼管(內灌混凝土)製成壓輥,在水泥砂漿找平層攤鋪、刮平後,隨即用壓輥來回滾壓,要求壓實、壓平,直到表面泛漿為止,最後用鐵抹子趕光、壓平。採用“滾壓法”抹壓工藝,必須使用半乾硬性的水泥砂漿,且在滾壓後適時地進行養護。

3.找平層開裂

現象:找平層出現無規則的裂縫比較普遍,主要發生在有保溫層的水泥砂漿找平層上。這些裂縫一般分為斷續狀和樹枝狀兩種(圖1-1-1),裂縫寬度一般在0.2~0.3mm以下,個別可達0.5mm以上,出現時間主要發生在水泥砂漿施工初期至20d左右齡期內。不少工程實踐證明,找平層中較大的裂縫還易引發防水卷材開裂(包括延伸性較好的改性瀝青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在內),且兩者的位置、大小互為對應,如圖1-1-2所示。

另一種是在找平層上出現橫向有規則裂縫,這種裂縫往往是通長和筆直的,裂縫間距在4~6m左右。

預防措施:

(1)在屋面防水等級為Ⅰ、Ⅱ級的重要工程中,可採取如下措施:

1)對於整澆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層,一般應取消水泥砂漿找平層。這樣可省去找平層的工料費,也可保持有利於防水效果的施工基面。

2)對於保溫屋面,在保溫材料上必須設置35~40mm厚的C20細石混凝土找平層,內配ΦP4@200m200mm鋼絲網片。

3)對於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板,應先將板縫用細石混凝土灌縫密實,板縫表面(深約20mm)宜嵌填密封材料。為了使基層表面平整,並有利於防水施工,此時也宜採用C20的細石混凝土找平層,厚度為30~35mm。

(2)找平層應設分格縫,分格縫宜設在板端處,其縱橫的最大間距: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找平層不宜大於6m(根據實際觀察最好控制在5m以下);瀝青砂漿找平層不宜大於4m。水泥砂漿找平層分格縫的縫寬宜小於10mm,如分格縫兼作排汽屋面的排汽道時,可適當加寬為20mm,並應與保溫層相連通。

(3)對於抗裂要求較高的屋面防水工程,水泥砂漿找平層中,宜摻微膨脹劑。

(4)其餘同1.1.2“找平層起砂、起皮”的預防措施。

治理方法:

(1)對於裂縫寬度在0.3mm以下的無規則裂縫,可用稀釋後的改性瀝青防水塗料多次塗刷,予以封閉。

(2)對於裂縫寬度在0.3mm以上的無規則裂縫,除了對裂縫進行封閉外,還宜在裂縫兩邊加貼“一布二塗”有胎體材料的塗膜防水層,貼縫寬度一般為70~100mm。

(3)對於橫向有規則的裂縫,則應在裂縫處將砂漿找平層鑿開,形成溫度分格縫。具體參照1.1.3“找平層開裂”的預防措施(2)。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第二節 卷材防水屋面

1.卷材起鼓

現象:熱熔法鋪貼卷材時,因操作不當造成卷材起鼓。

防治措施:

(1)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施工時,為焰加熱要均勻、充分、適度。在操作時,首先持槍人不能讓火焰停留在一個地方的時間過長,而應沿著卷材寬度方向緩緩移動,使卷材橫向受熱均勻。其次要求加熱充分,溫度適中。第三要掌握加熱程度,以熱熔後瀝青膠出現黑色光澤(此時瀝青溫度在200~230℃之間)、發亮並有微泡現象為度。

(2)趁熱推滾,排盡空氣。卷材被熱熔粘貼後,要在卷材尚處於較柔軟時,就及時進行滾壓。滾壓時間可根據施工環境、氣候條件調節掌握。氣溫高冷卻慢,滾壓時間宜稍緊密接觸,排盡空氣,而在鋪壓時用力又不宜過大,確保粘結牢固。

2.轉角、立面和卷材接縫處粘結不牢

現象:卷材鋪貼後易在屋面轉角、立面處出現脫空。而在卷材的搭接縫處,還常發生粘結不牢、張口、開縫等缺陷。

防治措施:

(1)基層必須做到平整、堅實、乾淨、乾燥。

(2)塗刷基層處理劑,並要求做到均勻一致,無空白漏刷現象,但切勿反覆塗刷。

(3)屋面轉角處應按規定增加捲材附加層,並注意與原設計的卷材防水層相互搭接牢固,以適應不同方向的結構和溫度變形。

(4)對於立面鋪貼的卷材,應將卷材的收頭固定於立牆的凹槽內,並用密封材料嵌填封嚴。

(5)卷材與卷材之間的搭接縫口,亦應用密封材料封嚴,寬度不應小於10mm。密封材料應在縫口抹平,使其形成有明顯的瀝青條帶。

第三節 塗膜防水屋面

1.屋面滲漏

現象:屋面遇雨水出現滲漏。

預防措施:

(1)屋面基層必須做到平整、堅實、光滑、無起砂、起皮及開裂等缺陷。防水塗料在形成塗膜防水層的過程中,既是防水主體,又是膠粘劑,因此要求防水層與基層緊密相連且粘結牢固,使防水層下無“串水”之虞。

(2)屋面應有合理的分水和排水設計,所有簷口、簷溝、天溝、水落口等應有一定的排水坡度,並切實做到封口嚴密,排水通暢。因為塗膜防水層一般較薄,長期泡在水中,會發生粘結力降低、喪失防水性能等現象。水乳型塗料自然蒸發成膜後,如長期泡水還會出現溶脹起鼓、塗膜脫落等質量問題。

(3)應按屋面規範中防水等級選擇塗料品種與防水層的厚度,以及相適應的屋面構造與塗層結構(圖1-3-1及圖1-3-2)。塗膜防水層不能像卷材那樣在工廠型生產,而應在現場通過二次加工由液態材料轉變為固態材料。塗膜防水層多數採用冷作業,其施工方法和適用範圍見表3-1。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4)塗膜防水屋面宜選用整體澆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當採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時,在預製板縫內應澆築細石混凝土,其強度等級不應小於C20;灌縫的細石混凝土中宜摻微膨脹劑。圖1-3-1~1-3-3可供參考。

(5)天溝、簷溝、簷口、變形縫、泛水、穿透防水基層的管道或突出屋面連接處等,均應加鋪有胎體增強材料的附加層。水落口周圍與屋面交接處,應作密封處理,並加鋪兩層有胎體增強材料的附加層。塗膜伸入水落口的深度不得小於50mm。在細部構造的收頭處,施工中應精心操作,並用防水塗料多扁塗刷或用密封材料封嚴

(6)嚴禁使用不合格的防水塗料。在施工前必須在現場進行抽檢,並應注意保管方法與使用期限。

(7)防水塗膜應分層分遍塗布。待先塗的塗層乾燥成膜後,方可塗布後一遍塗料。如需鋪設胎體增強材料,當屋面坡度小於15%時可平行於屋脊鋪設;如屋面坡度大於15%時,應垂直於屋脊鋪設,並由屋面最低處向上操作。胎體長邊搭接寬度不得小於50mm;短邊搭接寬度不得小於70mm。採用二層胎體增強材料時,上下層不得互相垂直鋪設,搭接應錯開,其間距不應小於幅寬的1/3。

(8)塗膜防水層施工時應做到厚薄均勻,表面平整。屋面轉角及立面的塗層,應薄塗多遍,不得有流淌、堆積現象。如塗膜中夾鋪胎體增強材料時,宜邊塗邊鋪胎體。鋪設時應將胎體材料刮平排除氣泡,此時既不宜拉伸過緊,但也不得過鬆,能使上下塗層粘結牢固為度。另外,在施工時應將塗料浸透胎體,覆蓋完全,不得發生胎體外露現象。

治理方法:

(1)當發現塗膜防水層有滲漏時,應先有查明原因,並根據滲漏程度和範圍,制訂相應的技術措施,恢復其防水功能。

(2)制訂修補方案時,尚應考慮屋面結構的安全性(即不超過原屋面結構的設計允許外荷載);同時還應兼顧屋面的分水與排水走向,不應造成屋面積水。

(3)如屋面結構出現裂縫時,應先對裂縫進行治理或採取堵漏;待結構穩定後,方可治理防水層。

(4)治理屋面滲漏時,宜採取多道設防、多種防水材料複合使用的技術方案;對於新舊搭接縫部位,還應採取密封處理和增設保護層措施。修復範圍應比原有滲漏的周邊各擴大150mm,修復的防水材料及其防水層的厚度,應與原設計標準相當,並要加鋪胎體增強材料,適當增加塗刷次數,且在新舊防水層的界面處,須用密封材料封嚴。

(5)維修部位的基層和新舊搭接縫部位,均應達到乾淨、乾燥和平整的要求。如個別部位達不到乾燥要求時,可採取“噴火法”進行烘烤,確保修復部位粘結牢固。

2.塗膜裂縫、脫皮、流淌、鼓包

現象:塗膜出現裂縫、脫皮、流淌、鼓泡等缺陷。

防治措施:

(1)在保溫層上必須設置細石混凝土(配筋)剛性找平層;同時在找一層上按規定留設溫度分格縫。對於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層,應在板縫內澆築細石混凝土,並採取其他相應措施,見1.3.1“屋面滲漏”的預防措施(4)。找平層裂縫如大於0.3mm時,可先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實,再用10~20mm寬聚酯氈作隔離條,最後塗刮2mm厚的塗料附加層。找平層裂縫如小於0.3mm時,也可按上述方法進行處理,但塗料附加層的厚度為1mm。

(2)為防止塗膜防水層開裂,應找平層分格縫處,增設帶胎體增強材料的空鋪附加層,其寬度宜為200~300mm;而在分格縫中間70~100mm範圍內,胎體附加層的底部不應塗刷防水塗料,以使與基層脫開。

(3)塗料應分層、分遍進行施工,並按事先試驗的材料用量與間隔時間進行塗布。若夏天氣溫在30℃以上時,應儘量避開炎熱的中午施工,最好安排在早晚(尤其是上半夜)溫度較低的時間操作。

(4)塗料施工前應將基層表面清掃乾淨;瀝青基塗料中如有沉澱物(瀝青顆粒),可用32目鐵絲網過濾。

(5)選擇睛朗天氣下操作;或可選用潮溼界面處理劑、基層處理劑或能在溼基面上固化的全盛高分子防水塗料,抑制塗膜中鼓泡的形成。

(6)基層表面局部不平,可用塗料摻入水泥砂漿中先行修補平整,待乾燥後即可施工。鋪貼胎體增強材料時,要邊倒塗料、邊推鋪、邊壓實平整;鋪貼最後一層胎體增強材料後面層至少應再塗刷二遍塗料。胎體應鋪貼平整,鬆緊有度,鋪貼前,應先將胎體布幅的兩邊每隔1.5~2.0m間距各剪一個15mm的小口,以利排除空氣,確保胎體鋪貼平整。

(7)進廠前應對原材料抽檢覆查,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防水塗料堅決不用。

第四節 剛性防水屋面

1.屋面開裂

現象:混凝土剛性屋面開裂一般分為結構裂縫、溫度裂縫和施工裂縫三種:

(1) 結構裂縫通常產生在屋面板拼縫上,一般寬度較大,並穿過防水層而上下貫通。

(2) 溫度裂縫一般都是有規則的、通長的,裂縫的分佈比較均勻。

(3) 施工裂縫常是一些不規則的、長度不等的斷續裂縫,也有一些是因為水泥收縮而產生的龜裂。

預防措施:

(1)剛性防水層面的適用範圍,除應遵守屋面工程質量驗收規範有關要求外,且不得用於有高溫或振動的建築,也不適用於基礎有較大不均勻下下沉的建築。

(2)為減少結構變形對防水層的不利影響,在防水層與屋面基層之間宜設置隔離層。隔離層可採用紙筋灰、麻刀灰、低強度等級砂漿(如1:3石灰砂漿墊層)、幹鋪卷材或聚氯乙烯薄膜等材料。

注:採用石灰砂漿墊層不僅有隔離作用,且起吸收水分和擴散的功能。在雨天,如伸縮縫、泛水等處滲漏少量雨水時,會被石灰砂漿吸收,並迅速擴散和蓄存於墊層內;當晴天時,這部分雨水就會通過原有滲漏進室內。

(3)防水層必須分格。分格縫應設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轉折處、防水層與突出屋面結構的交接處,並應與板縫對齊。分格縫的縱橫間距不宜大於6m。此外,分格線應縱橫對齊,不要錯縫。

(4)剛性混凝土防水層板塊的外形以方形或接近方形為宜,不宜做有陰角的П形或Г形;如遇到此類形狀時應將防水層至少分成三塊或兩塊。

(5)混凝土防水層厚度不應小於40mm, 內配Φ4~Φ6mm@100~200mm的雙向鋼筋網片。鋼筋網片宜放置在混凝土防水層的中間或偏上,但保護層的厚度不應小於10mm,並應在分格縫處斷開。

(6)細石混凝土防水層強度等級不應小於C20,水泥用量不少於330kg/m³,水灰比不應大於0.55,含砂率應為35%~40%;灰砂比應為1:2~1:2.5。並宜採用收縮較小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硅酸鹽水泥,但不得使用火山灰質水泥。當採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時,應採用減少泌水性的措施。粗骨料的最大粒徑不應大於防水層厚度的1/3,且最大粒徑不宜大於15mm;細骨料應採用中砂或粗砂。粗骨料含泥量不應大於1%,細骨料含泥量不應大於2%。

(7)細石混凝土中摻入膨脹劑、減水劑或防水劑時,應按配合比準確計量,投料順序得當,並應用機械攪拌,機械振搗。

(8)當屋面基層變形較大時或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積極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以減少剛性屋面的開裂。補償收縮混凝土一般滲入U型膨脹劑,摻入量為水泥用量的10%~14%,其技術參數為:

自由膨脹率:0.05%~0.1%;

約束膨脹率:稍大於0.04%(配筋率宜大於0.25%);

自應力值:0.2~0.7MPa。

(9)補償收縮混凝土在施工時應按配合比準確稱量,攪拌投料時膨脹劑應與水泥同時加入。混凝土連續攪拌時間不應少於3min。

(10)剛性防水層澆築厚度應均勻一致,每一個分格板塊的混凝土應一次澆築完成,不得留設施工縫。澆築時應振搗密實,壓實、抹平,收不後隨即二次抹光。抹壓時不得在混凝土表面灑水、加水泥漿或撒幹水泥。

(11)混凝土澆築12~24h後應立即養護,養護時間不應少於14d,且在養護初期屋面不得上人。

治理方法:

(1)剛性屋面防水層發現裂縫後,首先應查明原因。如屬於溫度裂縫,應先在裂縫位置處用電動切割機將混凝土鑿開,形成分格縫(寬度為20~30mm為宜,深度宜鑿至結構層表面),然後按規定嵌填密封材料。最後還應在裂縫處200mm範圍內,塗刷有二層脂體增強材料的塗膜防水層,此時塗層厚度不應小於2mm,如圖1-4-1

圖1-4-1 剛性屋面溫度裂縫治理

方法

1—塗膜防水層;2—剛性防水層;3—基層;

4—裂縫位置;5—鑿開的分格縫

(2)剛性屋面防水層如出現結構性貫穿裂縫時,宜用化學灌漿的方法進行補強封堵,並在裂縫處150mm範圍內,塗刷有一層胎體增強材料的塗膜防水層,此時塗膜厚度不應小於1.5mm。

(3)剛性屋面如出現一般性收縮裂縫時,應沿裂縫方向鑿開20mm寬、10mm深的V形槽,將槽邊清洗乾淨且乾燥後,再用密封材料嵌填封嚴。並在裂縫處150mm範圍內,塗刷有一層胎體增強材料的塗膜防水層,此時塗層厚度不度小於1mm。

2.屋面滲漏

現象:混凝土剛性屋面的滲漏有一定的規律性,容易發生的部位主要有山牆或女兒牆、簷口、屋面板板縫、煙囪或水落口穿過防水層處。

防治措施:

(1)採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板作為屋面結構層時,在選擇屋面板荷載級別時,應以結構板的剛度(而不以板的強度)作為主要依據。另外,為了保證細石混凝土灌縫質量,在板縫底部應吊木方或設置角鋼作為底模

(2)非承重山牆與屋面板連接處,先灌以細石混凝土(或乾硬性砂漿),然後分二次嵌填密封材料嵌縫深30mm、寬10~20mm。再按常規做卷材防水,並宜增加幹鋪卷材一層。民用建築空心板與山牆圈樑或嵌縫板相連接,應設置不小於25mm×25mm的嵌縫槽。

(3)當屋面坡度大於或等於1:5時,宜將天溝板靠屋面板一側的溝壁外側改成斜面,構成合理的接縫。

(4)在女兒牆與防水層相交處,將分格縫做到女兒牆邊,使泛水部分完全斷開。另外可在分格縫兩邊的防水板塊中,配置平等於女兒牆方向的2Φ6或2Φ8溫度筋,以抵抗低溫區的溫度應力。

(5)在屋面煙囪與防水層相交的陰角處,其泛水宜做成圓弧形,並適當加厚。施工時應注意拍打密實,不留空隙。另外在設計時,宜將防水層以上的混凝土煙囪改為磚煙囪;施工時磚煙囪底部砂漿必須飽滿密實,泛水頂寬不慶超過煙囪壁厚,以免因頂部積水而降低防水效果。

(6)為確保屋面橫式水落口處的防水質量,在設計時應選用定型鋼製或鑄鐵的水落管。另外,水落管與防水層之間的接縫,應用優質的密封材料嵌填。

(7)為防止因屋面溫度應力較大而推裂屋面樓梯間的矮牆,可在矮牆與防水層之間設置膨脹縫,並嵌填密封材料。

(8)伸出屋面的管道,與剛性防水層相交處應留設縫隙,用密封材料嵌填,並應加設柔性防水附加層;收頭處應固定密封。

(9)分格縫應設置合理,詳見1-4-1“屋面開裂“的預防措施(3)。此外,普通細石混凝土和補償收縮混凝土防水層的分格縫寬度宜為20~25mm。分格縫中應嵌填密封材料,上部鋪貼防水卷材。

(10)密封材料的技術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和國家或行業標準。施工時,應將分格縫兩側清洗乾淨並達到完全乾燥狀態,確保密封材料在和基面脫開情況下,與兩側混凝土粘結牢固,防水可靠。

3.防水層起殼、起砂

現象:防水層混凝土出現起殼、起砂及表面風化、酥杉等現象。

預防措施:

(1)同1.4.1“屋面開裂”的預防措施。

(2)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應過高,細骨料應儘可能採用中砂或組砂。如當地無中、粗砂時,宜採用水泥石屑面層。此時配合比為42.5級水:粒徑3~6mm石屑(或瓜米石)=1:2.5,水灰比≤0.4。

(3)切實做好清基、攤鋪、碾壓、收光、抹平和養護等工序。特別是碾壓,一般宜用石滾(重30~50kg、長600mm)縱橫來回滾壓40~50遍,直至混凝土表面壓出拉毛狀的水泥漿為止,然後抹平;待一定時間後再抹壓第二、第三遍,務使混表面達到平整光滑。

(4)混凝土應避免在酷熱、嚴寒氣溫下施工,也不要在風砂和雨天施工。

(5)剛性屋面宜增加防水塗膜保護層或輕質砌塊保護層。

治理方法:

(1)防水層混凝土如出現起殼、起砂及表面風化、酥鬆等現象時,應行將損壞部分剔除,表面鑿毛並清理乾淨;然後宜用聚合物水泥砂漿(厚度不尖小10mm)分層抹平,壓實至原混凝土防水層的標高。

(2)有條件時,在修補後可在剛性防水層表面增加防水塗膜保護層。

第五節 屋面保溫層

1.表面鋪設不平

現象:屋面保溫層表面鋪設不平整。

防治措施:

(1)保溫層的導熱係數是一個重要技術指標,它與材料的堆積密度(或表觀密度)密不可分,材料質量要求應滿足表1-5-1的有關規定。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

(2)鬆散保溫材料的粒徑應進行篩先,篩作的細顆粒及粉末嚴禁使用。

(3)保溫層施工前要求基層平整,屋面坡度符合設計要求。施工時可根據保溫層的厚度設置基準點(可在屋面上每隔1m設置1根木條),拉線找平。

(4)鬆散保溫材料應分層鋪設,並適當壓實,每層虛鋪厚度不宜大於150mm;壓實程度與厚度應經過試驗確定。

(5)幹鋪的板狀保溫材料,應緊靠在需保溫的基層表面上,並應鋪平墊穩。分層鋪設的板塊上下層接縫應相互錯開,板間縫隙應採用同類材料嵌填密實。

(6)粘貼的板狀保溫材料尖貼嚴鋪平,分層鋪設的板塊上下層接縫應相互錯開。當採用瑪蹄脂及其他膠結材料粘貼時,板狀保溫材料相互之間及與基層之間應滿塗膠結材料;當採用水泥砂漿粘貼板狀材料時,板間縫隙應採用保溫灰漿填實並勾縫。保溫灰漿的配合比宜為1:1:10(水泥:石灰膏:同類保溫材料的碎粒,體積比)。

(7)瀝青膨脹蛭石、瀝青膨脹珍珠岩宜用機械攪拌至色澤均勻一致,無瀝青團;壓實程度根據試驗確定,其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表面應平整。

(8)現噴硬質發泡聚氨酯應按配合比準確計量,發泡厚度均勻一致,表面平整。

(9)鬆散材料保溫層因強度較低,壓實後不得直接在保溫層上行車或堆放得物,施工人員且穿軟底鞋進行操作。

2.保溫層起鼓、開裂

現象:保溫層乃至找平層出現起鼓、開裂。

預防措施:

(1)為確保屋面保溫效果,應優先採用質輕、導熱係數小且含水率較低的保溫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現噴硬質發泡聚氨酯保溫層。嚴禁採用現澆水泥膨脹蛭石及水泥膨脹珍珠岩材料。

(2)控制原材料含水率。封閉式保溫層的含水率應相當於該材料在當地自然風乾狀態下的平衡含水率。

(3)倒置式屋面採用吸水率小於6%、長期浸水不腐爛的保溫材料。此時,保溫層上應用混凝土等塊材、水泥砂漿或卵石保護層與保溫之間,應幹鋪一層無紡聚酯纖維面做隔離層。

(4)保溫層施工完成後,應及時進行找平層和防水層的施工。在雨季施工時保溫層應採取遮蓋措施。

(5)從材料堆放、運輸、施工以及成品保護等環節都應採取措施,防止受潮和雨淋。

(6)屋面保溫層乾燥有困難時,應採用排汽措施。排汽道應縱橫貫通,並應與大氣連通的排汽孔相通,排汽孔宜每25m²設置1個,並做好防水處理。

(7)為減少保溫屋面的起鼓和開裂,找平層宜選用細石混凝土或配筋細石混凝土材料,詳見1.1.3“找平層開裂”的預防措施。

治理方法:

屋面保溫層的主要質量通病雖然表現為起鼓、開裂,但其根源在於施工後保溫層中窩有大量的積水。解決辦法之一,就是排除保溫層內多餘的水分。

(1)保溫層內積水的排除可在保溫層上或在防水層完工後進行。具體做法是:先在屋面上鑿一個略大於混凝土真空吸入真空吸水機內。然後在孔洞的周圍,用半乾硬性水泥砂漿和素水泥封嚴,不得有漏所現象。封閉好後即可開機。待2~3min後就可續的出水,每個吸水點連賣作業45min左右,即可將保溫層內達到飽和狀態的積水抽盡.

(2)保溫層乾燥程度很容易測試法。用衝擊鑽在保溫層最厚的地方鑽1個Φ16mm以上的圓孔,孔深至保溫層2/3處,用一塊大於圓孔的白色塑料布蓋在圓孔上,塑料布四周用膠帶等壓緊密封,然後取一冰塊放置於塑料布上。此時圓洞內的潮溼氣體遇冷便在塑料布底面結露,2min左右取下冰塊,觀察塑料布底面結露情況。如有明顯露珠,說明保溫層不幹;如果僅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小霧,說明保溫層基體乾燥,可以進行防水層施工。

測試時間且選擇在下午14~15時,此時保溫層內溫度高,相對溫差大,測試結果明顯、準確。對於大面積屋面,應多測幾點,以提高測試的準確性。

1.5.3 架空板鋪設不穩,排水不暢

現象:架空板鋪設不平整、不穩固、排水不通暢。

防治措施:

(1)架空屋面施工時,應先將屋面清掃乾淨,並應根據架空板的尺寸,彈出支座中線。然後按照屋面寬度及坡度大小,確定每個支座的高度。這樣才能確保架空板安裝後,坡度正確,排水暢通。

(2)非上人屋面的粘土磚強度等級不應小於MU7.5,上人屋面的粘土磚強度等級不應小於MU10;磚砌支座施工時宜採用水泥砂漿砌築,基強度等級應為M5。

(3)混凝土架空隔熱板的強度等級不應小於C20,且在板內宜放置鋼線網片;在施工中嚴禁有斷裂和露筋等缺陷。

(4)架空隔熱板鋪設後應做到平整、穩固,板與板之間宜用水泥砂漿或水泥混合砂漿勾縫嵌實,並按設計要求留置變形縫。架空隔熱板安裝後相鄰高低不應大於3mm,可用直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第六章 保溫隔熱工程

第一節 鬆散材料保溫層

1.保溫層厚薄不勻

現象:目測表面嚴重不平。用鋼釘插入測厚度,厚處超過設計厚度的10%,薄處小於設計厚度的95%。

預防措施:

(1)無論是坡屋面還是平屋面,鬆散材料保溫層均需分層鋪設。

(2)分隔鋪設。為此,可採用經防腐處理的木龍骨或保溫材料作的預製條塊作為分隔條。

(3)做砂漿找平層時,宜在鬆散材料上放置10mm網目的鐵絲篩,然後在其上面均勻地攤鋪砂並刮平,最後取出鐵絲篩抹平壓光,以保證保溫層厚度均勻。

第二節 屋面隔熱

1.架空隔熱層風道不通暢

現象:屋面架空隔熱層施工完後,發現風道內有砂漿、混凝土塊或磚塊等雜物,阻礙了風道內空氣順利流動,降低了隔熱效果。

預防措施:

(1)砌磚支腿時,操作人員應隨手將磚牆上擠出的舌頭灰刮支,並用掃帚將磚面清掃乾淨。

(2)磚支腿砌完後,在蓋隔熱板時應先將風道內的雜物清掃乾淨。

(3)如風道砌好後長期不進行鋪蓋隔熱板,則應將風道臨時覆蓋,避免雜物落入風道內。

治理方法:

(1)風道內落入雜物不太嚴重時,可用杆子插入風道內清理。

(2)如風道內已嚴重堵塞,則需把隔熱板掀起,將雜物由上面掏出,進行處理後立即將隔熱板重新蓋好。

第七章 地面工程

第一節 水泥地面

1.地面起砂

現象:地面表面粗糙,光潔度差,顏色發白,不堅實。走動後,表面先有鬆散的水泥灰,用手摸時象幹水泥面。隨著走動次數的增多,砂粒逐步鬆動或有成片水泥硬殼剝落,露出鬆散的水泥和砂子。

預防措施:

(1)嚴格控制水灰比。用於地面面層的水泥砂漿的稠度不應大於35mm(以標準圓錐體沉入度計),用混凝土和細石混凝土鋪設地面時的坍落度不應大於30mm。墊層事前要充分溼潤,水泥漿要塗刷均勻,衝前程間距不宜太大,最好控制在1.2m左右,隨鋪灰隨用短槓刮平。混凝土面層宜用平板振搗器振實,細石混凝土宜用輥子滾壓,或用木抹子拍打,使表面泛漿,以保證面層的強度和密實度。

(2)掌握好面層的壓光時間。水泥地面的壓光一般不應少於三遍。第一遍應在面層鋪設後隨即進行。先用木抹子均勻搓打一遍,使面層材料均勻、緊密、抹壓平整,以表面不出現水層為宜。第二遍壓光應水泥初凝後、終凝前完成(一般以上人時有輕微印但又不明顯下陷為宜),將表面壓實、壓平整。第三遍壓光主要是消除抹痕和閉塞細毛孔,進一步將表面壓實、壓光滑(時間應掌握在上人不出現腳印或有不明顯的腳印為宜),但切忌在水泥終凝後壓光。

(3)水泥地面壓光後,應視氣溫情況,一般在一晝夜進行灑水養護,或用草簾、鋸末覆蓋後灑水養護。有條件的可用黃泥或石灰膏在門口做坎後進行蓄水養護。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水泥地面,連續養護的時間不應少於7晝夜;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的水泥地面,連續養護的時間不應少於10晝夜。

(4)合理安排施工流向,避免上人過早。水泥地面應儘量安排在牆面、頂棚的粉刷等裝飾工程完成後進行,避免對面層產生汙染和損壞。如必須按排在其他裝飾工程之前施工,應採取有交的保護措施,如鋪設蘆蓆、草簾、油氈等,並應確保7~10晝夜的養護期。嚴禁在已做好的水泥地面上拌全砂漿,或傾倒砂漿於水泥地面上。

(5)在低溫條件下抹水泥地面,應防止早期受凍。抹地面前,應將門窗玻璃安裝好,或增加供暖設備,以保證施工環境溫度在﹢5℃以上。採用爐火烤火時,應設有煙囪,有組織地向室外排放煙氣。溫度不宜過高,並應保持室內有一定的溼度。

(6)水泥宜採用早期強度較高的硅本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不應低於32.5級,安定性要好。過期結塊或受潮結塊的水泥不得使用。砂子宜採用粗、中砂、含泥量不應大於3%。用於面層的細石和碎石粒徑不應大於(15mm),也不應大於面層厚度的2/3,含泥量不應大於2%。

(7)採用無砂水泥地面,面層拌合物同不用砂,用粒徑為2~5mm的米石(有的地方稱“瓜米石”)拌制,配合比採用水泥:米石=1:2(體積比期),稠度亦應控制在35mm以內。這種地面壓光後,一般不起砂,必要時還可以磨光。

2.地面空鼓

現象:地面空鼓多發生於面層和墊層之間,或墊層與基層之間,用小錘敲聲。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開裂。嚴重時大片剝落,破壞場面使用能力。

預防措施

(1)嚴格處理底層(墊層或基層)

1)認真清理表面的浮灰、將膜以有其他汙物,並衝詵乾淨。如底層表面對光滑,則應鑿毛。門口處磚層過高時在予剔鑿。

2)控制基層平整度,用2m直尺檢查,其凹凸度不應大於10mm,以保證面層厚度均勻一致,防止厚薄懸殊過大,造成凝結硬化時收縮不均而產生裂縫、空鼓。

3)面層施工前1~2d,應對基層認真進行澆水溼潤,使基層具有清潔、溼潤、粗糙的表面。

(2)注意結合層施工質量

1)素水泥漿結合層在調漿後尖均勻塗刷,不宜採用先撒幹水泥面後澆水的掃漿方法。素水泥漿水灰比以0.4~0.5為宜。

2)刷素水泥漿應與鋪設面層緊密配合,嚴格做到隨刷隨鋪。鋪設層時,如果素水泥漿已風乾硬結,則應鏟去後重新塗刷。

3)在水爐渣或水泥石灰爐渣墊層上塗刷結合層時,宜加砂子,其配合比可為水泥:砂子=1:1(體積比)。刷漿前,應將表面鬆動的顆粒掃除乾淨。

(3)保證爐渣墊層和混凝土墊層的施工質量

1)拌制水泥爐渣或水泥石灰爐渣墊層應用“陳渣”,嚴禁用“新渣”。

2)爐渣使用前應過篩,其最大粒徑不應大於4mm,且不得超過墊層厚度的1/2。粒徑在5mm以下者,不得超過總體積的40%。爐渣內不應含有機物和未燃盡的煤塊。爐渣採用“燜渣”時,其燜透時間不應少於5d。

3)石灰應在使用前3~4d用清水熟化,並加以過篩。其最大粒徑不得大於5mm。

4)水泥滬渣配合比宜採用水泥:爐渣=1:6(體積比);水泥石灰爐渣配合比宜採用水泥:石灰:爐渣=1:1:8(體積比);拌合應均勻,嚴格控制用水量。鋪設後宜用輥子滾壓至表面泛漿,並用木抹子搓打平,表面不應有鬆動的顆粒。鋪設厚度不應小於60mm。當鋪設厚度超過120mm時,應分層進行鋪設。

5)在爐渣墊層內埋設管道時,管道周圍應用細石混凝土通長穩固好。

6)爐渣墊層鋪設在混凝土基層上時,鋪設前應先在基層上塗刷水灰比為0.4~0.5的素水泥漿一遍,隨塗隨鋪,鋪設後及時拍平壓實。7)爐渣墊層鋪設後,應認真做好養護工作,養護期間應避免受水侵蝕,待其抗壓強度達到1.2MPa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7)爐渣墊層鋪設後,應認真做好養護工作,養護期間應避免受水侵蝕,待其抗壓強度達到1.2MPa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8)混凝土墊層應用平板振搗器振實,高低不平處,應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找平。

(4)冬期施工如使用火爐採暖養護時,爐子下面要架高,上面要吊鐵板,避免局部溫度過高而使砂漿或混凝土失水過快,造成空鼓。

(5)在高壓縮性軟土地基上施工地面前,應先進行地面加固處理。對局部設備荷載較大的部位,可採用樁基承臺支承,以免除沉降後患。

治理方法:

(1)對於房間的邊、角處,以及空鼓面積不大於0.1m²且無裂縫者,一般可不作修補。

(2)對人員活動頻繁的部位,如房間的門口、中部等處,以及空鼓面積大於0.1m²大,但裂縫顯著者,應予返修。

(3)局部翻修應將空鼓部分鑿去,四周宜鑿成方塊形或圓形,並鑿進結合良好處30~50mm,邊緣應鑿成斜坡形。底層表面應適當鑿毛。鑿好後,將修補周圍100mm範圍內清理乾淨。修補前1~2d,用清水沖洗,使其充分溼潤。修補時,先在底面及四周刷水灰比為0.4~0.5的素水泥漿一遍,然後用面層相同材料的拌合物填補.如原有面層較厚,修補時應分次進行,每次厚度不宜大於20mm.終凝後,應立即用溼砂或溼草袋等覆蓋養護,嚴防早期產生收縮裂縫。

(4)大面積空鼓,應將整個面層鑿去,並將底面鑿毛,重新鋪設新面層。有關清理、沖洗、刷漿、鋪設和養護等操作要求同上。

3.浴廁間地面滲漏滴水

現象:浴廁間地面常有積水,頂棚表面經常潮溼。沿管道邊緣或管道接頭處滲漏滴水,甚至滲漏到牆體內形成大片洇溼,造成室內環境惡化。

預防措施:

(1)設計方面應針對工程使用特點,在圖紙上明確質量要求。

1)浴廁間樓地面標高應比一般地面低20~50mm;

2)浴廁間樓地面結構四周的邊梁應向上翻起,高度不小於200mm,防止水從四周牆角處向外滲漏。

3)浴廁間樓地面應有2%~3%的坡度坡向地漏。

4)管道支(託)架應註明用料規格、間距和固定方式。

5)橫向排水管應有2%~3%的坡度,以使排水暢通,防止湧水上冒。

6)豎向排水管每層應設置清掃口,一旦發生堵塞,便於及時清掃。

7)地漏應設有防水托盤,防止地面汙水沿地漏四周向下滲漏。

8)明確管道安裝好後,必須進行注水試壓(上水管)和注水試驗(下水管)的要求。

(2)土建施工應作好以下各點。

1)重視浴廁間樓地面結構混凝土的澆築質量,振搗密實,認真養護。

2)樓面上預留的管道孔洞上下位置應一致,防止出現較大誤差。

3)管道安裝好後,宜用細石混凝土認真補澆管道四周洞口。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比樓面結構的混凝土提高一級,並認真做好養護。

4)認真做好防水層施工,施工結束後應作蓄水試驗(蓄水20~30mm,24h不滲漏為合格),合格後方可鋪設地面面層。

5)鋪設地面前,應檢查找坡方向和坡度是否正確,保證地面排水通暢。

(3)安裝施工應作好以下各點。

1)坐便器在樓板上的排水預留口應高出地面(建築標高,即地面完成10mm,切不可歪斜或低於樓面。

2)浴盆在樓板上的排水預留口應高出地面(建築標高)10mm,浴盆的排水銅管插入排水管內不應少於50mm。

3)上下管道的接口縫隙內纏繞的油盤根繩應捻實,並用油灰嵌填嚴密。

4)排水管道應用吊筋或支(託)架固定牢固,排水橫管的坡度應符合要求,使排水暢通。

5)安裝過程中凡敞口的管口,應用臨時堵蓋隨手封嚴,防止雜物掉入管膛內。寒冷地區入冬結凍前,對尚未供暖的工程,應將衛生器具存水彎內的積水排除乾淨或採取其他措施加以保護,避免凍裂管線。

5)管道安裝後,應及時進行注水試壓(用於上水管)和注水試驗(用於下水管)。

7)地漏安裝標高應正確,地漏接口安裝好地漏防水托盤後,仍應低於地面20mm,以保證滿足地面排水坡度。

治理辦法:對於浴廁間樓地面的滲漏質量通病,應認真查清原因後,徹底進行根治。

第二節 板塊地面

1.天然石材地面色澤紋理不協調

現象:鋪好後的地面板塊面層,色澤、紋理不協調一致。一個空間的板塊場面中,有的色澤較深或較淺,紋理各異,觀感較差。

防治措施:

(1)不同產地的天然石材不應混雜使用,由於天然石材的形成過程比較複雜,所以色澤、紋理的變化較大,往往難以協調一致。在進料、貯存、使用中應予區別,避免混雜使用。

(2)同一產地的天然石材,鋪設前也應進行色澤、紋理的挑選工作,將色澤、紋理一致或大致接近的,用於同一間地面,鋪沒後容易協調一致。

(3)同一間地面正式鋪貼前,應進行試鋪。將整個房間的板塊安放地上,察看色澤和紋理情況,對不協調部分進行調整,如將局部色澤過深的板塊調至周邊或牆角處,使中間部位或常走人的部位達到協調和諧,然後按序疊起後待正式鋪貼,這樣整個地面的色澤和紋理能平緩延伸、過渡,達到整體和諧協調。

2.地面空鼓

現象:水磨石、大理石、花崗岩等板塊鋪設的地面粘結不牢,人走動時有空鼓聲或板塊鬆動,有的板塊斷裂。

預防措施:

(1)地面基層清理必須認真,並充分溼潤,以保證墊層與基層結合良好,墊層與基層的純水泥漿結合層應塗刷均勻,不能用撒幹水泥面後,再灑水掃漿的做法,這種方法由於純水泥漿拌合不均勻,水灰比不準確,會影響粘結效果而造成局部空鼓。

(2)石板背面的浮土雜物必須清掃乾淨,對於背面貼有塑料網絡的,鋪貼前必須將其撕掉,並事先用水溼潤,等表面稍晾乾後進行鋪設。

(3)墊層砂漿應用1:3~1:4乾硬性水泥砂漿,鋪設厚度以2.5~3cm為宜,則果遇有基層較低或過凹的情況,應事先抹砂漿或細石混凝土找平,鋪放板塊時比地面線高出3~4mm為宜。如果砂漿一次鋪得過厚,放上板塊後,砂漿底部不易砸實,往往會引起局部空鼓。

(4)板塊鋪貼宜二次成活,第一次試鋪放後,用橡皮錘敲擊,既要達到鋪設高度,也要使墊層砂漿平整密實,根據錘擊的空實聲,搬起板塊,增減砂漿,澆一層水灰比為0.5左右的素水泥漿,再安鋪板塊,四角平穩落地,錘擊時不要砸邊角,墊木方錘擊時,木方長度不得超過單塊板塊的長度,也不要搭在另一塊已鋪設的板塊上敲擊,以免引起空鼓。

(5)板塊鋪設24h後,應灑水養護1~2次,以補充水泥砂漿在硬化過程中所需的水分,保證板塊與砂漿粘結牢固。

(6)灌縫前應將地面清掃乾淨,把板塊上和縫子內鬆散砂漿用開刀清除掉,灌縫應分幾次進行,用長把刮板往縫內刮漿,務使水泥漿填滿縫子和部分邊角不實的空隙內。灌縫後粘滴在板塊上的砂漿應用軟布擦洗乾淨。灌縫後24h再澆水養護,然後覆蓋鋸末等保護成品進行養護。養護期間禁止上人走動。

治理方法:

(1)局部空鼓可用電鑽鑽幾個小孔,注入純水泥漿(摻入10%~20%108膠)或環氧樹脂漿加以處理。孔洞表面用原地面同色水泥漿堵抹後磨光即可。

(2)對於鬆動的板塊,搬起後,將底板砂漿和基層表面清理乾淨,用水溼潤後,再刷漿鋪設。

(3)斷裂的板塊和邊角有損壞的板塊應作更換。

3.接縫不平、縫子不勻

現象:鋪好的板塊地面往往會在門口與樓道相接處出現接縫不平,或縱橫方向縫子不均情況,觀感質量差。

預防措施:

(1)必須由專人負責從樓道統一往各房間內引進標高線,房間內應四邊取中,在地面上彈出十字線(或在地面標高處拉好十字線)。分格彈線應正確。鋪設時,應先安好十字線交叉處最中間的1塊,作為標準塊;如以十字線為中縫時,可在十字線交叉點對角安設2塊標準塊。標準塊為整個房間的水平標準及經緯標準,應用90°角尺及水平尺細緻校正。

2)安設標準塊後應向兩側和後退方向順序鋪設,粘結層砂漿稠度不應過大,宜採用乾硬性砂漿。鋪貼操作宜二次成活,隨時用水平尺和直尺找準,縫子必須通長拉線,不能有偏差。鋪設時分段分塊尺寸要事先排好定死,以免產生遊縫、縫子不勻和最後一塊鋪不上或縫子過大的現象。

(3)板塊本身幾何尺寸應符合規範要求,凡有翹曲、拱背、寬窄不方正等缺陷時,應事先套尺檢查,挑出不用,或分檔次後分別使用。尺寸誤差較大的,裁割後可用在邊角等適當部位。

(4)地面鋪設後,在養護期內禁止上人活動,做好成品保護工作。

3.治理方法

(1)對明顯大小不一的接縫,可在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後,用手提切割機對接縫進行切割處理。切割時,手提切割機應用靠尺順直,切割動作要輕細,防止動作過程造成掉角、裂縫和豁口等弊病。切割後,接縫應達到寬窄均勻,平直美觀。

(2)根據板塊顏色,勾縫材料中可摻入適當顏料,使接縫與板塊的顏色基本一致。

第三節 木地板

1.地板縫不嚴

現象:木地板面層板縫不嚴,板縫寬度大於0.3mm。

預防措施:

(1)製造地板條的木材應經過蒸煮和脫脂處理,含水率限值應符合規範要求,一般北方不大於10%,南方不大於15%,其他地區不大於12%。材料進場後必須存放在乾燥通風的室內。

(2)地板條拼裝前,須經嚴格挑選,有腐朽、癤疤、劈裂、翹曲等疵病者應剔除,寬窄不一、企口不合要求的應經修理再用。長條地板條有順彎者應刨直,有死彎者應從死彎處截斷,適當修整後使用。

(3)為使地板面層鋪設嚴密,鋪設前房間應彈線找方,並彈出地板周邊線。踢腳板根部有凹形槽的,周圈先釘凹形槽。

(4)長條地板與木擱柵垂直鋪釘,當地板條為松木或為寬度大於70mm的硬木條時,其接頭必須在擱柵上。接頭應互相錯開,並在接頭的兩端各釘一枚釘子。為使拼縫嚴密,釘長條地板時要用扒鋦加

木楔楔緊(圖3-3-1)。

(5)長條地板鋪至接近收尾時,要先計算一下差幾塊到邊,以便將該部分地板條修成合適的寬度。嚴禁用加大縫隙來調整剩餘寬度。裝最後一塊地板條不容易嚴密,可熔地板條刨成略有斜度的大小頭,以小頭插入並楔緊。

(6)先完成室內溼作業並安裝好門窗玻璃後再鋪設木地板。木地板鋪完應及時苫蓋刨平磨光後立即上油或燙蠟,以免“拔縫”。

(7)慎用硬雜木材種作長條木地板的面層條。

(8)對用於高級建築的木地板面層板條,製作好後六面應塗上清漆,使之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

治理方法:縫隙小於lmm時,用同種木料的鋸末加樹脂膠和膩子嵌縫。縫隙大於lmm時,用相同材料刨成薄片(成刀背形),蘸膠後嵌入縫內刨平。如修補的面積較大,影響美觀,可將燙蠟改為油漆,並加深地板的顏色。

2.表面不平整

現象:走廊與盲文 間、相鄰兩房間或兩種不同材料的地面相交處高低不平,以及整個房間不水平等。

預防措施:

(1)木擱柵鋪設後,應經隱蔽驗收,合格後方可鋪設毛地板或面層。粘貼拼花地板的基層平整度應符合要求。

(2)施工前校正一下水平線(室內+50cm),有誤差要先調整。

(3)地面與牆面的施工順序除了遵守先溼作業後幹作業的原則外,最好先施工走廊的 地面。如走廊不能先施工時,應先將走廊面層標高線彈好,各房間由走廊的面層標高往裡 找(即木擱柵從門口開始往裡鋪),以達到裡外交圈一致。相鄰房間的地面標高應以先施工的為準。

(4)使用電刨刨地板時,刨刀要細要快,轉速不宜過低(最好在5000r/min以上),

行走速度要均勻,中途不要停頓。

(5)人工修邊要儘量找平。

治理方法:

(1)兩種不同材料的地面如高差在3mm以內,可將高處刨平或磨平,但必須在一定範圍內順平,不得有明顯痕跡。拼花木地板面層刨去的厚度不宜大於1.5mm。

(2)門口處高差較大時,可加過門石處理(圖3-3-2)。

(3)木地板表層高差在5mm以上,須將木地板拆開調整木擱柵高度(砍或墊),並在2m以內順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