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古代尸解儀式

揭秘:古代尸解儀式

古代修煉人士認為得道成仙后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昇天,謂之尸解。《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云:“尸解者,言將登仙,假託為屍以解化也。”

①《無上秘要》卷八十七雲:“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練蛻也,軀質之遁變也。”

②故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巖洞,然

後飛昇成於真仙。”

③但《洞真藏景靈形神經》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已死,乃從旁出者;有死畢未殮而失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復骨者;有衣在形去者;

有發既脫而失形者。”

④可知失去骸骨或僅留骨或衣者,皆稱尸解。

尸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仙苑編珠》卷下載:“倩平者,沛人也。漢高衛卒也。得道,至光武時,不老,後託形屍,假百餘年卻還鄉里。”⑤《抱朴子內篇·論仙》引《漢禁中起居注》稱:李少君病死,“久之,(漢武)帝令人發其棺,無屍,唯衣冠在焉。”葛洪曰:“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

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稱費長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屍解之說。《無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錄形神經》《洞章瓊文帝章經》《洞真太上隱書經》《洞真八素真經》《真跡經》等,即出於南北朝,書中多論尸解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一《萬振傳》稱萬振“龍朔元年尸解於京師,數日啟棺,惟有一劍一杖而已。”⑦道教發展出許多所謂“尸解之方”。

《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屍》稱:“夫解化之道,其有萬途。……或坐死空谷,或立化幽巖,或髻發但存,或衣結不解,乃至水火蕩煉,經千載而復生,兵杖傷殘,斷四肢而猶活。”⑧同卷《太極真人遺帶散》稱:“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據《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載,即有尸解法十種以上,較著者有:

(一)火解。《無上秘要·尸解品》雲:“以藥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敘》也稱:“以錄形靈丸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AB(二)水解。《道跡靈仙記》說:“段季正,隱士也,晚從司馬季主學道,渡秦川溺水而死,蓋水解也。”又稱:“王進賢者,琅琊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黃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時遇嵩山女仙韓西華出遊,……救而度之,外示沉沒,內實密濟矣。”

(三)兵解。《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敘》皆稱:“以一丸和水而飲之,抱草(一作木)而臥,則他人見已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解。”

《雲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稱,隴西安陽人王嘉及二弟子為姚所殺。姚萇“先使人隴右,逢嘉將兩弟子,計已千餘里,正是誅嘉日也。嘉使書與萇,萇令發嘉及二弟子棺,並無屍,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雲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書玉訣》雲:

“當取靈山陽向之竹,令長七尺有節,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書黑帝符著下第二節中,白帝符第三節中,次黃帝符第四節中,次赤帝符第五節中,次青帝符第六節中。空上一節以通天,空下一節以立地。蠟封上節,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蠟封下節,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絳文作韜,長短大小足容杖。臥息坐起常以自隨……當叩齒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隨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煥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衛杖左右。微祝曰:‘太陽之山,元始上精;開天張地,甘竹通靈。……’畢,引五方氣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謹不慢,神真見形,杖則載人空行。

若欲尸解,杖則代形,倏歘之間,已成真人。”此即所謂“尸解神杖法”。

(五)劍解。《雲笈七籤》卷八十四《尸解次第事蹟法度》講“修劍尸解之道”,即“以曲晨飛精書劍左右面。先逆自託疾,然後當抱劍而臥。又以津和飛精作丸如大豆,於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緣,拭之於劍鐶,密呼劍名字。祝曰:‘良非子幹,今以曲晨飛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無洩露。……’祝畢,因閉目嚥氣九十息。畢,開目忽見太一以天馬來迎於寢臥之前,於是上馬,顧見所抱劍已變成我之死屍在彼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屍法、太極化遯法、鮑靚尸解法、太陰煉形、水火蕩煉屍形、陰陽六甲煉形質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稱:白日去謂之上尸解,夜半去謂之下尸解,向曉暮之際而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但後世道教認為,總的說來,尸解為成仙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敘》雲:

“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託象,蛇蛻蟬飛。然而沖天者為優,尸解者為劣。”

尸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一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注:

①《後漢書》第10冊2751頁,中華書局,1965年

②③④⑤⑦⑧⑨ 《道藏》第25冊245頁,第5冊77頁,第25冊246頁,第11冊40頁,第5冊279頁,第22冊597頁,59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⑥《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19~20頁,中華書局,1985年AB此處及下述尸解法,皆出《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分別見《道藏》第25冊245~248頁和第22冊第593~608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