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重建祕史:重建天安門時挖出的鎮樓之寶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朝皇城的正門,最初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當時名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重建秘史:重建天安門時挖出的鎮樓之寶

重建百廢待興之天安門城樓的方案,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准後,正式開工。工人們在拆除工程當中,發現了數百年前的“鎮樓之寶”。

天安門重建秘史:重建天安門時挖出的鎮樓之寶

除了底座是磚混結構以外,整個天安門城樓都是木質結構,在拆除之前必須斷掉全部電源。當時是姚來泉師傅帶著兩個人,爬到了天安門樓頂最高處的脊瓦上;按照工程指揮部的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那塊脊瓦。同時,他們還擔負著一個特殊使命:尋找天安門的“鎮樓之寶”。

姚來泉師傅讓另外兩個工人分別從東、西兩側往中間數脊瓦之數,他自己則站在大約中間的位置。當兩人各數到43塊時,姚來泉的腳下剛好還剩5塊(即總長為91塊脊瓦)。於是他在最中央的脊瓦上作了個記號,便趕緊向指揮部彙報。

很快,工程指揮部的領導、專家、公安及警衛人員數人上了樓頂。領導指著中間黃色的那塊琉璃瓦,果斷地對姚來泉說:“把它砸開。”姚來泉用撬棍連撬帶砸,瓦片終於破了,只見裡面露出一個30釐米見方的木盒子;儘管很陳舊了,但上面清晰地雕刻著一對精美的二龍戲珠圖案。領導示意他把盒子打開。姚來泉用手輕輕叩了一下木盒,說道:“這是金絲楠木的。”然後用撬棍戳了一下,木盒酥了,從中現出一塊“銅疙瘩”來。

天安門重建秘史:重建天安門時挖出的鎮樓之寶

姚來泉把它拿起來,交給在旁邊的專家手裡。專家仔細端詳:儘管這個“銅疙瘩”的光澤不那麼亮了,但確實是只貨真價實的金元寶!“再摸摸。”專家說。於是,姚來泉又從裡面拿出了一塊拇指大的紅寶石來。再摸下去,是一粒粒像紅鉛筆頭似的東西;用手指一捻,變成了硃紅色的粉狀物,若離若聚。專家聞後說道:“這是硃砂。”已經60多歲的中國古建專家郭老還說:“這是百年真硃砂啊!”其實又何止百年,已550多年了!此外,該木盒裡還有五彩糧:黃豆、紅高粱、黑豆、穀子和玉米。

天安門重建秘史:重建天安門時挖出的鎮樓之寶

根據史料記載的情況,專家們說:“就這些東西了。這就是天安門的全部‘鎮樓之寶’啊!”據說,金絲楠木盒裡的東西都是古代的辟邪吉祥物,後來全部上繳了國庫。

到新建天安門城樓時,姚來泉並沒忘記在原來放“寶盒”的位置,放上了一件當代“吉祥物”。他精心準備了一塊17釐米高、12釐米寬、3釐米厚的漢白玉石,上面豎向刻著“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樣;並用金箔貼字,耀眼明亮。姚來泉小心翼翼地將這塊漢白玉石,字體朝南插進混凝土裡的1/3處。

天安門重建秘史:重建天安門時挖出的鎮樓之寶

這塊漢白玉石,就成了新中國重建天安門城樓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成了天安門新的“鎮樓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