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白話故事:李參軍辨物

清朝時,甘肅有個叫李璇的參將,自稱“李半仙”,他能通過看人(所指)的一件物品就知道前事後果。

這天,有個叫彭芸楣(字少詹)的人和叫沈雲椒的翰林一起來找他卜卦。

彭芸楣指著一方硯臺問李參將,他說:“這石硯臺的質地厚重,外形上有八個角,有當上八座的意思(清朝時稱六部尚書為八座),可惜的是硯臺是在寫文章的書房所用,不是‘封疆’的材質啊。”

《子不語》白話故事:李參軍辨物

沈翰林就指了掛著的一個手巾問卜,李參軍說:“絹(古代高檔的絲織品)一向是清清白白,雖然說是堂堂正正的高貴品質,但是邊幅太小了。”三人正談笑間,雲南同知有個官員某人來求卜,他指了煙管問(前途)。

李參軍說:“這個煙管有三段,中間鑲嵌融合而成,你當官當有三起三落,是不是這樣?”

某人回答說:“正是。”

李參軍又說:“您今後做人做事也必須改過,不能再跟這煙管一樣了!”

某人問:“這是怎麼說?”

《子不語》白話故事:李參軍辨物

李參軍說:“煙管此物最是勢利眼,用得上它的時候,全身都火熱;用不著它的時候,轉眼就變得冰涼了。”某人當即大笑,慚愧的告辭離去了。

過了三年,彭芸楣(當了學差)任期滿了之後回京城,李參軍也正好回京。

彭學差就故意再拿一根菸管來問李參軍,李半仙說:“您又要被放任學差了。”

彭學差很驚訝的問:“這個怎麼講?”

李參軍笑著說:“煙管出煙,這煙不是能吃得飽的東西;太學院的差事,也不是能得大富大貴的官員。而且這煙管整天都是替人呼氣吐氣,督學不正是終年為那些貧寒的文人說話嗎?您啊,很快就再次赴任學差了!”

後來果然如李參軍所說。

《子不語》白話故事:李參軍辨物

(網絡圖片)

​【原文】甘肅參將李璇,自稱“李半仙”,能視人一物便知休咎。彭芸楣少詹與沈雲椒翰林同往占卦。彭指一硯問之,曰:“石質厚重,形有八角,此八座像也,惜是文房之需,非封疆之料。”沈將所掛手巾問之,曰:“絹素清白,自是玉堂高品,惜邊幅小耳。”正笑語間,雲南同知某亦來占卜,取煙管問之。曰:“管有三截,鑲合而成,居官有三起三倒,然否?”曰:“然。”曰:“君此後為人亦須改過,不可再如煙管。”問:“何故?”曰:“煙管是最勢利之物,用得著他,渾身火熱;用不著他,頃刻冰冷。”其人大笑,慚沮而去。逾三年,彭學差任滿回京,李亦入都引見。彭故意再取煙管問之,曰:“君又放學差矣。”問:“何故?”曰:“煙,非吃得飽之物;學院試差,非做得富之官。且煙管終日替人呼吸,督學終年為寒士吹噓。將必復任。”已而果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