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原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日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俠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白話: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生死、國家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研究的。

所以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來確定戰事。敵我五個方面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制。

道義,是指讓民眾有認同、擁護國君的意願,可以為了君主一起死,一起生,而絶不違背君主的號令;

天時,是指陰陽向背、天氣冷暖和四時變換;

地利,是指地形的遠近、險要、平坦、戰地的廣闊或狹窄、地形的有利或有害等地形條件;

將領,是說指揮者能否做到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撫部下、勇敢堅毅、樹立威嚴。

而所謂法制,是指組織體制的建設、各級官吏的委派、軍需物資的掌管。

作為將帥,以上五個方面不可不充分了解。能夠充分了解的,就能打勝仗;不知道的就不能勝利。所以通過七個方面的情況比較我們就能知道誰勝誰負了。即

:哪一方君主政治開明?哪一方將帥指揮高明?哪一方佔據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

如果聽從了我的計謀用兵作戰,定將獲勝,我就繼續留下;如果按我的計謀作戰,必定會遭敗,那我也就離去了。籌劃有利的方略得到執行,才能製造出一種“勢”,來更好地輔助對外的軍事行動。所謂“勢”,就是利用優勢,製造機變,掌握住戰場的主動權。

《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用兵打仗,是詭詐之道。所以能打,要裝作不能打;要打,也要裝作不想打;實際上要在近處進攻,卻讓人看起來要打遠處;快要進攻遠處的時候卻又去進攻近處。

給敵人賣個破綻,迫使其上當,在他們知道上當亂作一團時要抓住機會進行攻打;敵人力量雄厚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不要與其爭鋒;敵人易怒易躁就要挑逗他;敵人謙卑,就要設法讓他們驕橫起來;敵人休整好了,就要再想辦法讓他們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設法離間。發起進攻時注意要在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意料不到的時辰。

這就是軍事家取勝的奧妙所在,但也要注意根據隨時的變化臨時應變。

開戰之前就能預計此戰必勝是因為籌劃得當,勝利的條件充分。未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戰勝是因為看到了籌劃不足,勝利的條件不夠。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疏漏,條件不足就會失敗。更別提不做籌劃,毫無取勝條件的情況了!根據這些,勝負之分顯而易見。

解析:

兵法第一篇用《計》為題,又名《始計》,強調的是謀劃要在行事前。計,古人又稱之為“廟算”。在古代,國家有了重大疑難問題時,國君就會召集群臣到宗廟先行祭祀、昭告祖先,再進行商議對策、決定戰略、選拔統帥。

只要有戰爭就會有犧牲。而且雙方都有可能被滅亡,為了避免己方滅亡,就“不可不察焉”了。孫子給出了怎麼做的答案——經之以五,校之以計。有了方法還不能生搬硬套,還要懂得與“勢”結合使用。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如何因利制權?詭道也。

故事:

止戈為武,楚莊王稱霸諸侯。

《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楚莊王繼承王位後,勵精圖治,欲要稱霸中原。地處中原的鄭國成了首要的攻打目標。沒想到,晉國來救援鄭國時鄭國已經投降了。但晉國統帥先毅認為這一仗關乎晉國霸主地位,執意要與鋒芒正盛的楚國交戰,楚國的使者來議和麵都沒見就被趕跑了。

《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楚莊王認識到這一戰無法避免了,就與大臣商議對策。大臣伍參認為“先毅剛愎自用,容易急躁冒進,應以計取勝。”楚軍一方面誘使急躁的先毅主動出擊,分散晉軍兵力。同時又派兵偷襲晉軍大營。大營裡的晉軍遭到偷襲,驚慌失措,混亂不堪,毫無還手之力。

戰後,有人建議楚莊王:“這一仗,,我們楚軍大獲全勝,殺得晉軍屍橫遍野,威震中原各國諸侯。大王何不趁此機會,把晉軍的屍體堆積起來,然後在屍體上築起高臺,用以宣揚楚國武功,揚我國威?”

楚莊王卻說:“不能這樣做,要知道戰爭不只是為了宣揚我們的武。用武應該具備七種德行: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皆有死傷,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樣看來,七種德行我一種也沒有。你看這“武”字,它是由“止”“戈”兩個字組成的,分明就是在告訴我們“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孫子兵法·計篇》原文+白話+解析+故事

“止戈”並非完全放棄戰爭,而是將“武”的最高境界看成是通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亂,求得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