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一分:我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裡了?這兩個詞語告訴你答案

多閱讀一分鐘,就多一份收穫。

今天跟大家討論的話題是:

各種手機APP如何“吞噬”了我們的時間?

在這個“手機重症患者”的時代裡,回想一下每天、每次掏出手機的瞬間,腦子裡是不是就立刻會浮現幾個選項?

吃雞、王者、微博、微信、淘寶、短視頻等等?

屏幕亮起的一瞬間,各種小圖標呈現在眼前,接著我們就像古代皇帝翻牌子一般,左思右想,看看要先寵幸哪個?

多讀一分:我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裡了?這兩個詞語告訴你答案

等到我們點開某個小圖標,然後就開啟了一條“滑梯”一樣的通道,不由自主的就會一直向下劃。

直到我們盡興,或者眼睛痠痛的時候才意識到該停一停了。

從虛幻中醒來,再看一看時間,已經過去了個把小時,或者已經熬了半夜,有木有?

可是再現實中還有大堆的事情和工作等著去做,後悔有沒有?

這整個滑落的過程可以用兩個詞語概括,就是從“蠶食”到“鯨吞”。

蠶食

這個詞來自《戰國策》,講得是秦國一點點侵吞了當時的韓國,接著通過慢慢消耗,逐個擊破,然後吞噬、蠶蝕掉其他諸侯國,最後完成鯨吞天下,統一六國的大業。

多讀一分:我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裡了?這兩個詞語告訴你答案

以新聞資訊類應用為例,大多註冊用戶點擊幾次喜歡的內容之後,應用後臺就會根據大數據,還有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內容推送,比如短視頻、電影解說、動漫資訊、時事新聞等等,一條接著一條,你會發現,滑動幾次之後的內容大多都會是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想看的。

我們可以將手機應用的這種增加“體驗黏性”的理念總結為“蠶食思維”。

就像蠶這種表面看似沒有攻擊力的生物,卻用柔軟和漫長的進食方法,一點點吞噬時間。

每次打開應用,我們第一眼就會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接著大腦受到興奮刺激,但是這種“高熱度”保持不過一到三分鐘,隨後會慢慢減弱。

而手機應用正是要掐斷這個減弱過程,會在這個“興趣”熱度指標消失之前,繼續或者用更深的激勵,使得大腦繼續保持興奮。

好比給一隻蠶持續餵食,吃得慢,卻從不停止。

所以,當你開始翻手機,無異於坐上了滑梯,只能動手“劃”下去。

多讀一分:我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裡了?這兩個詞語告訴你答案

有沒有停止的時候呢?

答案是:有。

比如,你肚子餓了,必須吃飯;或者眼睛疼得厲害;有人催促你等等,必須有強制性、或者更巨大的刺激替代,才能從各種應用的“蠶食陷阱”中撤離。

但是等到我們關上一個應用,另一個或者另一些應用的誘惑又會從屏幕上湧現出來....

比如該是時候叫個外賣了!

而等到我們真正醒悟時才會發現,已經過去很長時間,當初的蠶食已經悄無聲息的變成了“鯨吞”。

鯨吞

這個詞的意思是,像鯨魚進食一樣大量吞噬。

多讀一分:我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裡了?這兩個詞語告訴你答案

網絡圖片

朋友們可以回想一下:每天用的最多的手機應用是哪個?

每次使用時間是多長?

再略微算一下,每週用幾次?每週用多長時間?每月?每年?

社交、支付、購物、遊戲、新聞資訊這些手機應用所耗費的時間全部加起來,是不是就可以用“鯨吞”形容了?

而被鯨吞的時間,是不是真的都在做有意義的事情呢?

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消耗的時間會用在玩和消遣,那麼幹正事的時間早就被“燒”了!

時間都去哪了?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吃飯、睡覺、玩手機!

移動網絡時代,我們幾乎不能脫離手機而行動,但是有效的控制一下還是可以的吧?

許多朋友想著“自律”這個詞能解決問題,可是現實總是比想象艱難的。

自律

就是自我按照預定的目標約束自己,但是人的本性都是追尋快樂和逃避痛苦的,而且外界誘惑太多,怎麼能“反人性”的剋制玩手機呢?

多讀一分:我們的碎片時間都去哪裡了?這兩個詞語告訴你答案

網絡圖片

實話實說,“手機重症患者”沒有什麼好辦法剋制。1.首先就是遠離誘惑。

離手機遠一點,沒有必要的事情處理時不要拿著玩。

2.固定時間玩手機。

很多時候我們想著什麼時間不玩手機,後來發現上手之後根本控制不住,那就試試反向控制吧,定好鬧鐘,只在某個短時間內玩,比如只玩一局吃雞,或者兩把王者,然後堅決一點,扔下手機吧。

3.防微杜漸

解決”蠶食思維“的最好方法就是把這隻”蠶“趕走,就算它出現了,及時掐一掐,提醒自己不要掉進去。

4.卸載不必須的應用,包括遊戲

最直接也最殘忍的辦法,就是扼殺源頭,沒有誘惑就沒有陷阱,“反人性”一點,更容易自律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