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的“鴻雁”飛向太空——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發射側記

傳信的“鴻雁”飛向太空

——航天科技集團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發射側記

本報記者 趙聰

和著新年的鐘聲,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重慶號”發射了。這顆在2018年被外界高度關注的衛星,搭上了該年度中國開往太空的最後一班專列。

鴻雁星座發射首顆試驗星

2018年12月29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大漠酒泉實施發射。它和首飛的遠征三號上面級一起,以“一箭七星”的方式,讓2018年中國宇航發射圓滿收官。鴻雁首星“重慶號”是幸運乘客之一。

無論業界還是媒體,似乎都更喜歡使用“鴻雁”這個名字,但它的“學名”更具有說明意義——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系統主要用於全球衛星通信領域,由航天科技集團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現在,這個星座的首星成功發射,標誌著該系統的建設全面啟動。

傳信的“鴻雁”飛向太空——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發射側記

鴻雁星座

首發星是鴻雁星座的試驗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生產,配置有L/Ka頻段的通信載荷、導航增強載荷、航空監視載荷,可實現鴻雁星座關鍵技術在軌試驗。同時研製了地面系統與終端,衛星入軌後可陸續開展衛星移動通信、物聯網、熱點信息廣播、導航增強、航空監視等功能的試驗驗證,為後續的鴻雁星座的全面建設及運營提供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我國網絡覆蓋率在2015年才首次超過50%,而在世界範圍內,這一比例在2018年仍未超過50%,在高山荒漠、深海遠洋等偏遠區域,仍存在通信空白。

鴻雁星座的建設將改變這一現狀。系統建設完成後將具備全天候、全時段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全球雙向通信能力,為海洋、兩極、偏遠鄉村、山區、海外等用戶提供通信保障,在確保網絡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溝通連接萬物、全球永不失聯”。

建立數百顆衛星規模的星座

早在2018年10月24日,為了佈局低軌移動通信業務,航天科技集團與重慶市開始強強聯合——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在重慶市兩江新區註冊成立。

航天科技集團在航天領域的主導地位毋庸置疑。近年來,重慶市將航空航天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加以佈局,專門組建了兩江航投集團專事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公司落戶於此,正是看中其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氛圍。

如今,鴻雁星座首發星被命名為“重慶號”,標誌著雙方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該公司由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電信、中國電子和國新國同4家央企及其相關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公司當前主要業務便是負責建設與運營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

按照規劃,鴻雁星座一期預計在2022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系統由60顆核心骨幹衛星組成,主要實現全球移動通信、物聯網、導航增強、航空監視等功能;二期預計2025年完成建設,系統由數百顆寬帶通信衛星組成,可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互聯網接入。兩期系統建成後,數百隻“小鴻雁”可填補地球表面的通信空白,構建我國自主“海、陸、空、天”一體的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接入系統。

據公司總經理謝雲介紹,後續公司將創新星座運營模式,提供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終端產品及應用軟件,面向全球開展系統運營,提供移動通信、物聯網、熱點信息廣播、導航增強、航空監視、寬帶互聯網接入等服務。

勾勒商業航天圖景

在商業航天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低軌星座和移動通信行業正交織勾勒出一幅讓人嚮往的商業藍圖。

鴻雁星座項目首期投資200億元,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的、投資規模最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商業航天項目。項目將按照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原則,建設我國首個獨立自主的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

這個由數百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的系統,將有望推動中國商業航天的全面發展。據介紹,項目將創新運營高效的商業模式,聚集全社會資源,打造覆蓋芯片、終端、系統集成、運營服務及人才培養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條,創新衛星及運載火箭規模化研製模式和流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帶動上下游超千億元產值規模。

謝雲介紹,建設鴻雁星座是航天科技集團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實施軍民融合戰略,支撐國家空間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我國全球利益的重要手段。在他看來,鴻雁星座是在國家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的背景下,應對世界各國在太空與網絡領域激烈競爭態勢,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衛星互聯網發展大勢,所作出的決策部署。這也是響應新時代新要求,梯次推進集團公司傳統研製模式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傳信的“鴻雁”飛向太空——鴻雁星座首顆試驗衛星發射側記

2019年1月2日 《中國航天報》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